汪祥勝*,蔡 海,馬 俊
(天津大學青年發(fā)展研究中心,天津 30035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站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強調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1]。作為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大學,天津大學一直努力踐行“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在全面分析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面臨的形勢問題及前期探索經驗基礎上,從育人體系和工作機制兩個維度提出了天津大學人才培養(yǎng)綜合改革方案。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一直以來秉承學校育人目標,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圍繞“移山填海,建功立業(yè)”的學院口號,培養(yǎng)具有天大品格,建工風格的工程領域卓越人才。
為更好了解當前工程領域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具體情況,探索更有效實踐路徑,本文從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在校生、學生家長對于當下勞動教育現(xiàn)狀的調研評價入手,結合近些年的探索實踐,對標2020年7月教育部下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更好地開展提供了若干具體意見和建議。
自1895年北洋大學四大學門之一的工程學門誕生以來,勞動教育就一直伴隨著天津大學工程領域大學生的成長,與國家進步、學校發(fā)展始終同向同行。
北洋大學時期,學校的勞動教育堅持以“技術”為基礎,正如校歌一樣,以“不在紙上逞空談”為基本要求,將實習教育逐步制度化,把勞動教育與實習教育相結合。1933年,土木系分設土木工程組、水利工程組,并成立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1935年學校會議明確要求,工程領域專業(yè)即當時的土木系,在第三年級暑假進行地形及鐵道測量實習任務,需實習四周,在第四年級春假進行工程地施工實習任務,需實習兩周。
院系調整后,“教育同勞動生產相結合”成為天大人的共識。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主席來天津大學視察,對學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主張學校要辦工廠,工廠辦學校,老師也要勞動。校史記載,1958年,土木系同學給學校的游泳池設計了更衣室,已進行了放線工作,不久即將施工。
1970年,天津大學水利系師生把水利大學搬到了實際工地上去。師生們通過勞動實踐體會,更加明確了工程領域專業(yè)的辦學方向,在水利工程系設立船舶設計與制造和海洋石油建筑工程專業(yè),工程領域也越辦越好,路子越走越寬。
改革開放后,素質教育漸成師生共識。尤其在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后,勞動教育的內涵、形式等不斷豐富且有所升華,以科研、生產、社會相結合為主要形式,依托企業(yè)、社會等多方面資源,提高勞動實踐能力。學院在第二課堂方面建立了針對一至四年級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系,先后舉辦結構設計競賽、水利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船舶競速比賽等各類科技活動,鍛煉工程領域學生學用結合能力,把勞動精神融入專業(yè)實踐當中。
近年來,學校提出以“天大行動”為代表的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質中強化勞動能力培養(yǎng)、勞動精神傳承。學院在工程領域學生中倡導“建設祖國永遠向前進,家國情懷一生來踐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畢業(yè)后投身就業(yè)崗位有能力,有擔當,引導學生堅持天大品格,發(fā)揚建工風格。
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擁有三個一級學科,包括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是典型的工程領域學院,本次調研選取了建筑工程學院本碩博各年級在校生代表,共獲取有效問卷427份,針對學生家長發(fā)放問卷300余份,收回有效問卷265份。調研學生中,男女比例約為4:1,與實際在校學生男女比例接近,符合采樣要求。
本次調研的學生家長中,在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占比44.91%,為企業(yè)員工的占比22.64%,自營個體、自由職業(yè)者占比16.98%,務農比例為9.81%,如下圖所示,所調研的家長戶籍類型中,有22.26%為農村戶籍,77.74%為城鎮(zhèn)戶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調研的普遍性及可靠性。
2.2.1 大學生本人勞動教育調研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假期日常居家生活習慣等調研發(fā)現(xiàn),在家庭勞動中,收拾房間的參與率最高,有27.17%的學生會每天收拾房間,有40.28%的學生會經常收拾房間。在家庭勞動中其次受歡迎的是洗碗、洗衣服,每天或經常參與的比例分別是49.41%和44.26%。
圖1 大學生假期日常居家勞動情況
針對學生每周在家從事勞動的時間調研發(fā)現(xiàn),有25%以上的學生每周勞動時間超過3小時,20.84%的學生每周勞動時間不超過1小時。在從事勞動的意愿方面,有91.8%的學生認為需要做家務,僅4.45%的學生認為有金錢或者其他獎勵會更愿意從事家務勞動。
針對學生們在學校參加的勞動教育活動調研顯示,有81.03%的學生會參加學生宿舍、教室、實驗室等衛(wèi)生清潔整理活動,如水利工程專業(yè)每年均會組織研究生入學新生集體進行實驗室大掃除,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參加社會實踐等志愿活動的學生比例約為48%,學院僅每年寒假和暑假就會派出超過100支的實踐隊伍,在社會實踐、社區(qū)志愿活動等方面鍛煉學生勞動能力。近兩年,利用學校提供的勞動實踐基地資源,開辟了學院勞動試驗田,讓學生在基地中參與真正的下地勞動,收獲果實,曾參與此類勞動教育活動的學生占比約46.84%。
圖2 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的勞動教育活動
針對學生們參加勞動教育的頻率調研發(fā)現(xiàn),每周有1-2次的學生比例為22.72%,每月1-2次勞動教育活動的學生占比為28.57%,超過40%的學生每學期僅有1-2次勞動教育活動,相對來說學校或學院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還是稍顯不足,仍需加強投入。
宿舍衛(wèi)生整理時學生參與勞動活動最直接的方式,調研顯示,近67%的學生每周用在宿舍整理或衛(wèi)生打掃的時間超過1小時,甚至有8.67%的學生每周用在宿舍整理中的時間超過3小時,因此,開發(fā)宿舍勞動教育資源是可以嘗試的方向之一。
對于勞動教育的看法相關調研顯示,有近72%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很有必要,僅6.56%的學生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在調研中還發(fā)現(xiàn),有67.45%的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開展校內外的各類勞動實踐活動,有超過75%的學生認為應當在大學期間開設勞動教育必修學分課程,超過80%的學生認為應開設勞動教育選修課程。近年來,建工學院網紅教授戚藍老師開設的各類手工課程就特別受學生歡迎,此類勞動教育課程既能學到手工技能,還能鍛煉學生勞動意識,提高綜合能力。
圖3 學生參加勞動教育后給予經濟補助/學分認定需求
針對學生參加勞動教育后是否應該給予一定經濟補助/學分認定調研結果也充分顯示了當前學生的個性與特點。44.96%的學生認為應該給予學分認定,12.65%的學生認為應該給予經濟補助,還有30.44%的學生認為都應該給予。當前大學生更加注重被認可與肯定,因此在今后的勞動教育實踐當中,應該設計有學分認定或獎勵認可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后得到勞動精神教育,從而達到教育效果。
在勞動教育的定位與意義層面調研發(fā)現(xiàn),近90%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中相輔相成,在全面發(fā)展中不能出現(xiàn)短板。勞動教育在大學生涯中作用調研顯示,勞動教育有助于生活能力的增強,有助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吃苦耐勞精神的養(yǎng)成等均超過80%;超過60%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還能有助于鍛煉意志品質,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針對勞動教育的直接意義調研發(fā)現(xiàn),有76.35%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有利于推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69.79%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6.98%的學生認為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青少年實踐創(chuàng)新。
圖4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統(tǒng)計
2.2.2 學生家長勞動教育調研分析
通過對學生家長的調研,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勞動教育的有的放矢和順利開展,調研結果也確實能反應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在學生的家庭教育平時主要執(zhí)行者調研發(fā)現(xiàn),有67.55%的學生是由母親來教育,30.94%的學生是父親進行。
在日常生活中,有88.68%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參與或承擔家務活動,實際經常參加勞動的頻率卻僅有40%,說明家長希冀與學生實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對孩子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調研中發(fā)現(xiàn),37.36%的家長會直接安排孩子參與勞動任務,44.91%的家長會與孩子一起勞動,還有15%左右的家長以說教為主。
針對大學生家長所關注的學生成長方面調研顯示,人生觀、價值觀、品德等方面占比最高,達到92.83%,80%以上的家長認為文化知識及身體素質也很重要,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度為62.26%,審美能力僅為52.08%。
調研還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應是學生勞動教育影響最大的一面,占比75.09%,學校和社會的影響為16.98%和7.17%。針對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現(xiàn)狀的滿意度調研發(fā)現(xiàn),僅23%左右的家長認為是滿足要求的,超過90%的家長希望大學能開展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且超過95%的家長支持孩子參加一些公益勞動,如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等。
對于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形式,社會實踐等志愿者活動、學校學院組織的校內勞動教育活動、學生宿舍教室實驗室等衛(wèi)生清潔整理、企業(yè)專業(yè)實踐、學校的勤工儉學等均得到超過60%的家長支持。
調研發(fā)現(xiàn),近90%的家長認為勞動教育課程和文化知識、專業(yè)技能等其他課程一樣重要。超過75%的學生家長認為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的養(yǎng)成,有助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生活能力的增強,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圖5 學生家長對于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中作用發(fā)揮的評價
勞動教育是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工程領域類大學生,更需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發(fā)展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天大人、建工人。
為更好填補當前工程領域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研究的空白,探索新時代建筑工程領域人才培養(yǎng)改革中勞動教育的新路徑,針對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特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供研究。
在當前“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yǎng)綜合改革浪潮下,加強制度保障,將勞動教育納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當中顯得尤為重要,應積極構建基于家庭、學校、企業(yè)、社會等育人共同體聯(lián)動的工程領域人才勞動教育培養(yǎng)體系。在勞動教育中,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家庭教育主體納入全方位育人的系統(tǒng)工程,甚至可以稱為前置工程;發(fā)揮企業(yè)作用,如積極拓展工程領域企業(yè)的多元化平臺發(fā)揮,搭建學生勞動教育的社會橋梁,將學生實習實踐、志愿服務等多元化勞動教育載體送到學生眼前[2];營造社會作用,要宣傳先進勞動事跡,樹立先進勞動典型,從社會層面將勞動價值觀的宣揚與高校勞動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自身作用,教育引導學生將勞動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fā)揮個人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傳承實干品格,爭做建功立業(yè)的大國工匠。
調研發(fā)現(xiàn),當前高等教育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探索更多的是結合已有的課外活動開展,對于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及考核評價機制的探索較少[3],筆者認為,將勞動教育課程作為一門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單獨開設,強化勞動教育的基礎地位,將會極大提升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另外一方面,健全的勞動教育考核評價機制對大學生勞動教育效果的提升同樣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兩者結合,將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當前勞動教育開展的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近些年,天津大學在課外實踐教育改革中實行課外實踐教育課程化、學分制,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起了巨大作用。在當前,可依托“三全五育”人才培養(yǎng)改革契機,積極探索在課外實踐教育課程中勞動教育課程的組織、申報、開展和考核,一套完備的課程體系及考核評價體系,能極大推動大學生勞動觀念的樹立、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勞動精神的傳承、勞動技能的提升,將是大學生勞動教育健康開展的有力保障。
當前面對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期望,面對新時代對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呼喚,面對新形勢,我們應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站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向往的高度,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對工程領域大學生勞動教育現(xiàn)狀的調研,加入學生家長對于當前高等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評價,本文針對下一步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但仍存在諸多不足,將在今后的改革實踐和進一步的理論研究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