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澤遠 韋 鋒 昂亞琴
(江蘇大學 京江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改裝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車輪罩物美價廉,在改裝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
人們對車輪罩的研究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如馬自達787B勒芒賽車和豐田的第1代普銳斯(prius)混合動力汽車的車輪和車輪罩設計,都體現(xiàn)了對空氣動力學性能的追求,也反映出具有良好空氣動力學性能的車輪加入了設計理念,如封閉式、寬輻條式等。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及對其續(xù)航水平的要求促進了對車輪罩的研究。目前,對車輪罩的研究致力于挖掘細節(jié)特征的減阻潛力,比如車輪開口面積、輪輻曲率、輪輻偏移距、輪緣圓角等。
但車輪罩作為車輛的外飾件,其設計特征與車輪輪輻面不同,對輪輻特征的研究結論對車輪罩設計的指導意義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將針對車輪罩的設計特征,研究其開槽的細節(jié)。
本文用標準Mira模型作為車身,其車輪半徑為305 mm,寬度為170 mm。參考《乘用車輪輞規(guī)格系列》(GB/T 3487—2015),選取接近標準MIRA車輪模型尺寸的輪轂與輪胎搭配,最終選用規(guī)格17×7.5 J偏距 (ET)45 mm,孔距(PCD)5×114.3 mm,中心孔C/B 64.1 mm的車輪配225/50 R 17的輪胎。查閱《轎車輪胎規(guī)格、尺寸、氣壓與負荷》(GB/T 2978—2014)標準,得到新胎斷面寬度為233 mm,根據名義高寬比50,得到輪胎斷面高度為116.5 mm,取其滾動半徑為320 mm。
本文旨在研究車輪罩對整車外流場的優(yōu)化,因此為了簡化問題、提高分析效率,忽略了立柱、懸架、制動盤輪胎花紋等部分的細節(jié)特征。
在外流場分析中,可將車輪罩與輪轂的組合視為整體,因此關于輪輻設計特征參數(shù)的研究及其相關結論在本文研究中同樣適用。由蘇暢等的研究可知,輪輻與胎面的偏距為10 mm時,減阻效果最為理想且開孔面積越小越好。但考慮到美觀及制動盤的散熱需求,車輪罩應設計有開槽。針對車輪罩的開槽角度對整車空氣阻力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設計為:5個周向開槽均勻分布,分別偏離直徑所在直線的0°、5°、10°和15°,依次命名為“0 deg”、“5 deg”、“10 deg”和“15 deg”。為了模擬實際工況下輪胎的變形,且避免車輪與地面相切處的銳角造成低質量網格,在輪胎與地面接觸處,增加了小凸臺。車輪樣式如圖1所示。
圖1 待研究車輪樣式
計算域是外流場分析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計算域的大小直接影響仿真的精度和效率。為了不影響仿真精度,計算域的阻塞比小于1%。本文的計算域高度取7倍車高,為9 947 mm;計算域的寬度取13倍車寬,為21 125 mm;計算域的長度取13倍車長,為54 145 mm。幾何模型在計算域的位置橫向居中,縱向取車頭前端面距離計算域入口4倍車長的距離,為17 195 mm。
網格質量是影響外流場數(shù)值分析精確度與效率的重要因素,多數(shù)情況下,網格質量在分析及設計中受限于計算資源,應盡量將有限的計算資源分配給需要關注的區(qū)域,針對變化不大或者關注度小的區(qū)域,視情況減小網格密度。本文研究乘用車在工況下的外流場,分析目標是車輪罩,因此需要特別關注整車周圍,尤其是車輪附近的流場,應加密網格。因大部分計算域是為了滿足阻塞比要求而設置的,其物理量變化較小,可以減小網格密度。
綜合計算效率及本文所有的計算資源,經過反復嘗試和驗證后,最終使用的網格策略如下:整車表面覆蓋三角形及四邊形面網格;計算域邊界表面用三角形面網格;其余的計算域用四面體網格,在整車周圍建立1個加密區(qū)。計算域網格如圖2所示。
圖2 計算域網格
在網格劃分時,將車輛同軸旋轉的前輪和后輪分別關聯(lián)為2個部分,不僅有利于后期設置求解器邊界條件,還能有效提高求解器的收斂速度,否則容易出現(xiàn)殘差和關注參數(shù)的振蕩現(xiàn)象。
針對車輛可能產生流動分離的區(qū)域,如A柱、C柱、前風擋、輪拱、車尾等,應加大相關面密度或線密度,最后得到的網格數(shù)為900萬,網格質量基本滿足分析要求。整車表面網格如圖3所示。
圖3 整車表面網格
本文選用Fluent作為求解器,可提供豐富的黏性流體物理模型。對于乘用車來說,F(xiàn)luent可達到的速度及其特征長度的量綱數(shù)量級遠遠大于層流的臨界雷諾數(shù),選用Standard-湍流模型,其邊界層網格數(shù)少,更有利于劃分網格及收斂求解器的求解結果。
邊界條件的設置要符合實際的物理場。為了突出輪輻開槽角度對整車氣動阻力的影響,設置速度入口為120 km/h;地面為移動地面,模擬乘用車與地面的相對移動;使用Rotation方法設置速度時,規(guī)律明顯,輪邊界條件設置為旋轉壁面,經計算可得角速度為107.7 rad/s;出口設置為壓力邊界,在車輛后方足夠遠的流場已經從擾動中恢復,因此設置其表壓為0。
本文研究車輪罩開槽角度對整車氣動阻力的影響,關注的參數(shù)是整車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與前輪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因此在求解器迭代求解時,不僅要關注殘差曲線,更應該關注整車及前輪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是否穩(wěn)定,當前輪及整車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趨于穩(wěn)定時即可判定為收斂。
不同開槽角度的車輪的整車及前輪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結果見表1。
表1 整車及前輪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
當車輪罩開槽角度為0°~15°時,隨著偏離角度的增大,整車及前輪的空氣阻力呈先增后減的趨勢;開槽角度為5°時,整車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最??;開槽角度為10°時,前輪的空氣阻力系數(shù)小于開槽角度為5°時的阻力系數(shù)。說明較小的偏離角度對整車減阻有積極效果。
為突出偏離角度帶來的影響,選擇開槽角度為0°和開槽角度為10°時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主要從系數(shù)及氣流通過車體的軌跡線來比較不同研究對象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對車輪表面、車身附近流場及車尾的流場進行仿真分析。車輪表面的氣流跡線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0 deg車輪表面流場
圖5 10 deg車輪表面流場
由圖可知,對于0 deg開槽的車輪,氣流流經車輪時,主要從車輛內側向外溢出,幾乎沒有氣流從輪輻輔面流出。且由于受旋轉中車輪的擾動,氣流在溢出車輪時出現(xiàn)上洗現(xiàn)象。對于10 deg開槽的車輪,有分部車輪內的氣流從輪輻面外逸出來,且越靠近輪緣外逸越多,使氣流更加平順地通過車輪,能量損耗較小;且氣流上洗現(xiàn)象相對較弱,這說明氣流受車輪干擾影響較小,所消耗的車輪動能更少。因此,相較于0 deg開槽的車輪, 10 deg開槽的車輪的前輪阻力系數(shù)更理想。
上洗現(xiàn)象的減弱有利于氣流通過前輪后的車身及相關附件,車輪附近流場的跡線如圖6和圖7所示。
圖6 0 deg車輪附近流場
圖7 10 deg車輪附近流場
由圖可知,對于0 deg開槽的車輪,因車輪擾動而上洗的氣流在通過車身時,有一部分慢慢形成了渦流。對于10 deg開槽的車輪,不僅氣流的上洗現(xiàn)象減弱了,還有更多的氣流繞過車輪內部,直接經過車輪胎面,從輪輻面流出;使得氣流在通過前輪時更加平順,通過車身后更穩(wěn)定,幾乎未發(fā)展為渦流。因上洗現(xiàn)象減弱,大部分氣流可維持在較低的區(qū)域,不容易受車身附件及車底不平整零件的擾動,進一步減小了整車的空氣阻力。
從距后軸1.96 m與車身縱向垂直平面上的流場速度分布可以看出0 deg開槽設計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如圖8和圖9所示。
圖8 車尾流場速度矢量分布(0 deg)
圖9 車尾流場速度矢量分布圖(15 deg)
由圖可知,在入口速度相同、具有相同初始動能的氣流經過同樣的距離,通過0 deg開槽的車輪時,氣流速度更快,保持了更大的動能,說明氣流經過車輛時,能量耗散更少,能夠更快地恢復到平穩(wěn)狀態(tài),整車的阻力系數(shù)更為理想。
依據以上分析結論設計成品,選用周向5°開槽,開槽口的大小沿徑向往外遞增,且在靠近輪緣口處補償開槽口,如圖10所示。
圖10 補償?shù)拈_槽設計
為了保證車輪罩在車輛工作時穩(wěn)定地貼合輪輻面,將車輪罩背面設計為貼合或包絡輪輻的樣式,如圖11所示。車輪罩內側外緣處用卡扣固定,輪轂處用螺母或者螺栓固定,如圖12所示,其中日系車多用螺母,歐系車多用螺栓。
圖11 車輪罩背面圖
圖12 輪轂中心罩安裝示意
為了提高用戶在安裝和拆卸的便利性,保證車輪罩在拆裝過程中不會破裂,上述固定方式的鎖緊力不宜過高。因此在設計時,需考慮卡扣接觸面的外部形狀,保證在接觸過程中,接觸點的角度不改變或改變較小,使用戶在操作時施力均勻、穩(wěn)定,有良好的操作體驗。
在車輪罩與車輪連接處設計1個輪轂中心蓋,覆蓋暴露在外的螺栓或螺母,保證車輪罩外表面的平滑,最終安裝效果如圖13所示。
圖13 輪轂中心罩安裝效果
通過分析輪轂罩不同偏離角度開槽下車輪表面及整車的流場,得出以下結論。
(1)提高整車車身表面流線度是一種有效減少干擾阻力、提升整車空氣動力學性能的思路。在整車空氣動力學的細節(jié)特征優(yōu)化方向下,安裝車輪罩,整車阻力系數(shù)從0 deg的0.281 14提升至5 deg的0.270 80,提升近3.7%。
(2)當氣流從車頭進入,穿過前輪拱處時,有大量氣流在車輪內部產生亂流,增加空氣阻力。因此要盡量減少涌入車輪內部的氣流,使氣流平順地流出。
(3)越靠近輪緣,氣流從車輪內部逸出的趨勢越強烈,因此離車輪罩外部近的地方,適當增大開槽的面積,以開槽口偏離半徑的角度為5°時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