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宇,邱文博,胡軼群,王亞丁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天津 300111)
長江口地處東海之濱,該地區(qū)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該處海域受亞熱帶季風控制,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氣侵擾,夏秋兩季均受臺風影響,波浪作用強烈[1]。
近年來已有學者對長江口近海海域的波浪做了一些研究,以再分析數(shù)據(jù)[2]、實測數(shù)據(jù)[3-4]或者數(shù)值模擬研究為主[5-12]。例如吳秋原[2]利用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WMF)再分析資料對近40年(1979—2018年)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風、浪要素進行系統(tǒng)化、網(wǎng)格化的分析;孔令雙等[5]利用MIKE21模型對長江口海域在“鳳凰”臺風期間的波浪場進行了模擬計算,結果顯示出水位對波高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任劍波等[6]針對遠區(qū)臺風對河口波浪動力場的影響問題,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計算了遠區(qū)臺風“三巴”期間長江口波浪動力場分布,分析了陸架至河口區(qū)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蝕的時空分布。
在海洋工程應用中,基于實測資料的波浪要素特征分析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因經(jīng)濟成本等原因,實際中幾乎不可能獲得高時空分辨率的觀測資料,特別在長江口區(qū)海域,由于沖淤演變、海陸相互作用、海岸及航道工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導致波浪場本底環(huán)境的變化,因此波浪的分布亦具有局地性較強的特征。依靠多布點的現(xiàn)場觀測不僅在經(jīng)濟效益上不可取,而且實際操作也難可行,因此在研究中實測數(shù)據(jù)獲取的波浪特征分析較少。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長江口近岸海域連續(xù)一年的海浪觀測數(shù)據(jù),對海浪基本要素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給出長江口海域波浪的基本特征,統(tǒng)計和分析長江口海域大浪過程與熱帶氣旋活動的關系,并選取其中一個臺風浪過程進行分析,研究臺風過程中該海域海浪的特征和演變規(guī)律,為長江口的海浪預報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觀測站位于長江口東南側,經(jīng)度為123°08.11′E,緯度為30°42.91′N,水深約為61m,岸邊數(shù)據(jù)接收站距其109 km。采用觀測儀器為荷蘭Datawell公司出產(chǎn)的Waverider(波浪騎士)浮標,型號為DWR-MK Ⅲ。觀測工作自2011年1月1日0時開始,至2011年12月31日23時結束。儀器設置每1 h觀測一次波浪,每次連續(xù)記錄30 min,采樣頻率為1.28 Hz。根據(jù)數(shù)據(jù)判斷,氣旋期間該儀器正常工作。熱帶氣旋軌跡資料來源于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每6 h一次的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shù)據(jù)集。圖1標注了觀測站位的地理位置及臺風路徑。
圖1 觀測點位置及臺風路徑
本文首先對一年期數(shù)據(jù)開展質(zhì)量控制,剔除異常值。其中儀器默認的缺測值為999,可以首先被剔除。與序列平均值的偏差超過3倍標準差的測定值,稱為異常值,是否被剔除,根據(jù)風速等情況而定,剔除后共獲取8732組數(shù)據(jù)。
對長江口海域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一年的海浪實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波高分級的標準參考祁祥禮等[13]的研究:有效波高(Hs)介于0~0.5 m、0.5~1.25 m、1.25~2.5 m、2.5~4 m、>4 m,分別劃分為小浪、輕浪、中浪、大浪和巨浪。周年觀測結果顯示,長江口內(nèi)波浪一般較小,輕浪為主,中浪次之,巨浪最少,5種波浪所占頻率分別為12.03%,50.20%,33.60%,3.70%和0.48%。觀測期間最大有效波高(Hs)達7.4 m。下文分別從海浪要素的月平均值、極值變化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
觀測期間有效波高(Hs)和有效周期(Ts)的時間變化見圖2,波浪月特征值及年特征值統(tǒng)計結果見表1,可知:觀測期間,年Hs平均值為1.2 m,1月平均有效波高值最大,可達1.5 m;因受臺風影響,最大Hs出現(xiàn)在8月,達7.4 m;最大H1/10為9.0 m,對應的周期為12.0 s。
表1 觀測期間波浪特征值(波高單位為m,周期單位為s)
圖2 觀測期間有效波高(Hs)和有效周期(Ts)的時間變化
觀測站水深約為61 m,根據(jù)文獻[14],淺水因子H=h/d的范圍在0.001 6~0.080 3之間,均小于0.1,其中h為平均波高(單位:m),d為水深(單位:m),因此觀測期間獲取的波浪均屬于深水波。作為隨機量的波高與周期,遵從一定的聯(lián)合概率分布,按實測有效波高以0.5 m、有效周期以1.0 s為間隔,統(tǒng)計波浪在每一間隔內(nèi)出現(xiàn)的頻率,全年有效波高與有效周期的聯(lián)合分布如圖3所示。有效波高在1 m以下的出現(xiàn)頻率為48.9%,有效波高介于1~2 m的概率為42.3%,觀測期間有效周期在3~14 s之間,說明該區(qū)域以風浪為主,兼有涌浪存在。有效波高1.5 m以上的波浪對應的有效周期均大于4 s,主要集中在5~8 s之間;有效波高4 m以上有效周期介于7~14 s之間,有效波高6 m以上有效周期介于11~14 s之間,其中有效波高最大值為7.4 m,對應的有效周期為11.1 s,發(fā)生于2011年8月7號1時,該波高是由臺風“梅花”引起的臺風浪,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顯示該時刻臺風位于測點東南部,中心風力達40 m/s。
表2 觀測期間有效波高(Hs)及有效周期(Ts)的聯(lián)合分布頻率
圖3 觀測期間有效周期 (Hs)和有效波高(Ts)的聯(lián)合分布圖
圖4 海面10m高度風速U10與有效波高Hs的擬合
觀測期間共有2個臺風生成,分別為2011年第5號熱帶風暴“米雷”和第9號超強臺風“梅花”(圖1),其中臺風“梅花”活動期間,觀測點觀測到最大浪高達11.3 m,本文選取該臺風浪過程進行分析,以了解此過程中長江口災害性海浪的特征和演變規(guī)律。
2011年第9號熱帶風暴“梅花”于7月28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中心位于11.7°N、135.0°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18 m/s,相當于65 km/h),最低氣壓998百帕;7月30日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1級(30 m/s),14時升級為臺風,20時又升級為強臺風,于31日2時加強為超強臺風。7月31日20時,減弱成強臺風,8月3日凌晨再次加強為超強臺風。8月6日15時,“梅花”中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東偏南方大約310 km的東海海面上(28.6°N,125.0°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40 m/s),中心最低氣壓960百帕,已減弱為臺風?!懊坊ā庇?011年8月7日晚上減弱成為強熱帶風暴,8月8日5時,其中心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南偏西方大約380 km的黃海中部海面上,附近最大風力為10級(28 m/s),中心最低氣壓為980百帕。
圖5給出“梅花”期間觀測點有效波高(Hs)、有效周期(Ts)、10 m高度處風速(U10)隨時間的變化過程曲線。8月4日之前,風速較小,一般不超過10 m/s,風向以偏南風為主,有效波高基本不足1 m,但是有效周期明顯受涌浪的影響,基本處于9—11 s之間。8月6日,風速開始增加,波高隨后開始出現(xiàn)增長,波浪組成中風浪部分開始增多,至8月6日開始,臺風逐漸靠近觀測點時,波高開始急劇增大,至7日1時,距離觀測點最近,風速為28.3 m/s,觀測點出現(xiàn)最大有效波高為7.4 m,對應的有效周期為11.1 s,以風浪為主。隨著強臺風“梅花”風場遠去,波高開始回落,8月8日0時,有效波高僅為2.2 m。隨著風浪減弱,有效周期開始減少,最大值不足9 s。8月9日以后,觀測到波浪的最大有效波高維持在1 m左右,有效波高對應的周期約為6—7 s,此時是以涌浪為主的混合浪。波浪變化過程與強臺風“梅花”風場變化密切相關,強臺風“梅花”靠近觀測點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約為30 m/s,臺風中心距離觀測點約90 km,在強風作用下,波高急劇增大,僅0.5 d有效波高就從3.6 m增大到7.4 m。由于強臺風“梅花”的移動速度較快,隨著觀測點所在海域遠離大風區(qū),風浪波高迅速回落,但外海傳來的涌浪繼續(xù)影響長江口海域,使得臺風過后海區(qū)波浪有效波高還維持在約1 m左右。
圖5 “梅花”期間有效波高Hs、有效周期Ts和10m高度處風速U10隨時間變化過程
對比陳曉斌等人[17]結果,可以看出目前數(shù)值模型在模擬臺風浪過程中,依舊存在大波波高模擬能力不足的問題,除采取驅(qū)動風場優(yōu)化措施外,如何刻畫臺風下的海氣相互作用也是當下研究的熱點。
本文利用長江口附近海域2011年1月—12月長達1年的海浪實測資料,對海浪基本要素及大浪過程與熱帶氣旋活動的關系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選取一個典型臺風過程的波浪進行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觀測期間,年Hs平均值為1.2 m,1月平均有效波高值最大,可達1.5 m;因受臺風影響,最大有效波高出現(xiàn)在8月,達7.4 m;最大H1/10為9.0 m,對應的周期為12.0 s。
(2)觀測期間,有效波高Hs在1 m以下的出現(xiàn)頻率為48.9%,有效波高Hs介于1~2 m的概率為42.3%,觀測期間有效周期在3~14 s之間,說明該區(qū)域以風浪為主,兼有涌浪存在。
(3)本地區(qū)的有效波高H1/3和風速U10具有較弱的線性關系,指數(shù)關系擬合效果更好。
(4)強臺風“梅花”活動期間,觀測站觀測到最大有效波高H1/3達7.4 m。長江口臺風浪波型先是由涌浪發(fā)展為風浪與涌浪比重相當?shù)幕旌侠?當臺風中心接近觀測站時出現(xiàn)風浪波型,隨后向混合浪演變。波型變化與一般臺風浪波型的演變規(guī)律較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