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園園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每年的7 月22 日、23 日之間,太陽到達(dá)黃經(jīng)120°,大暑也就到來了,這是夏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暑時節(jié),正值中伏前后,天氣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大暑的熱往往不單純是太陽直射的干熱,而是我們通常說的悶熱,民間有“大暑到,暑氣冒”的俗語,濕氣蒸騰再加上太陽照射,難怪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之說;同時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jié),所以出門要注意防雨降溫,一把晴雨兩用傘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大暑是一年里最熱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有苦夏之說,暑氣彌漫熱氣蒸騰,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jié)了很多防暑降溫的法子,有一些逐漸形成民俗并流傳到了今天。比如曬伏姜、喝伏茶、過大暑、喝暑羊、吃仙草等習(xí)俗。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改善因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后,人會有身體發(fā)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nèi)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dāng)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diào)房間里待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此導(dǎo)致的各種不適。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nóng)村都有個習(xí)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如今,這樣的涼亭很少見到了,不過在溫州,這個幾百年前的習(xí)俗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每個涼亭里都有專人全天煮茶,保證供應(yīng)。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
在大暑節(jié)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xí)俗,叫做“過大暑”。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在我國從南到北許多地方都有大暑吃羊肉的習(xí)俗。比如山東不少地方在大暑這天有“喝暑羊”的習(xí)俗,也就是喝羊肉湯。羊肉屬溫?zé)幔?dāng)?shù)厝苏J(rèn)為把羊肉湯放上辣椒、蒜等調(diào)料喝下去,出一身大汗,可以帶走體內(nèi)的毒素和積熱,有利于健康。
廣東很多地方有大暑“吃仙草”的習(xí)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一種叫“燒仙草”的涼粉,有很好的消暑功效,所以被稱作“仙草”,至今在廣東和臺灣地區(qū)都很流行。當(dāng)?shù)孛裰V還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