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江,於 婧,王美華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 江蘇揚州225000)
帕金森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其主要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病變,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肌肉僵硬或強直、并在靜止時出現(xiàn)震顫,活動緩慢、機體無法保持平衡。隨著國內高齡老人的增多,帕金森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這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1]。目前,藥物治療是帕金森重要的治療方法,但由于患者活動和平衡能力下降,無法進行日常生活,且治療后恢復時間較長,所以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促進疾病的快速康復、提高機體各項功能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在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患者中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與強化肌力訓練,分析取得的干預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本院收治的134例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各項診斷結果顯示符合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者;②病情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認知功能正常者;③患者和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④在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下實施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因感染或腦動脈硬化所引起的疾病者;②合并較嚴重骨折者;③聽力功能和視力功能障礙者;④合并組織、器官功能障礙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7例。對照組男48例、女19例,年齡50~67(59.12±2.16)歲;Hoehm-Yahr分期:1期59例,2期8例。研究組男27例、女40例,年齡52~69(60.03±3.23)歲;Hoehm-Yahr分期:1期25例,2期4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假性刺激和常規(guī)訓練,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假性電流對患者病變位置進行刺激,并指導其進行常規(guī)訓練。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原地轉身、伸手拿生活物品、站立訓練、體位轉移、下肢的負重訓練等,每次訓練20 min,根據(jù)患者情況逐漸增加訓練的力度和時間,共訓練4周[3]。
1.2.2 研究組 實施經顱直流電刺激與強化肌力訓練,具體內容如下。①經顱直流電刺激:選取微電流刺激儀,并將電流方式設置為直流電模式。刺激前,應保證室內的溫濕度,減少噪音的產生,選取規(guī)格為4.5 cm×5.5 cm的電極片,其中陽性電極片粘貼于患者額葉左側背部外側區(qū)域,陰極電極片粘貼于眼眶上部位置,電刺激強度控制在1.2 mA,每次治療時間保持為20 min,1次/d,每周休息2 d,共治療4周[4]。治療前,應對患者刺激部位的皮膚進行抗阻測試,當其抗阻指標較高,可將皮膚應用乙醇棉球進行擦拭,或將網(wǎng)狀帽的位置進行適當?shù)恼{整,或調整電極與皮膚之間接觸的密切程度,從而使皮膚對電刺激的抗阻能力降低[5]。②強化肌力訓練:a.軀干?;颊呷扰P位,做體軸為中心的回旋運動,責任護士利用雙手,分別扶住肩部和髖部,采用適當?shù)牧Χ仁羌绮颗c髖部做相反的別動訓練;取仰臥位,雙腿靠攏并屈膝抬起,幫助患者將雙膝和雙踝進行固定,指導其進行左右擺動訓練,可自行完成也可由責任護士協(xié)助完成;取坐位,利用上肢將軀干回旋,并做主動的旋轉和屈伸訓練;取站立位,主動進行軀干的旋轉和屈伸訓練[6]。b.臀肌。取仰臥位,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屈髖抱膝活動及交替屈髖訓練;取俯臥位,并攏膝蓋與下肢同時向上抬起;取站立位,將膝蓋位置合并,做下蹲訓練。同時也可單腿站立,根據(jù)耐受程度保持一定時間[7]。c.腰背肌訓練。三點式:取平臥位,將退步彎曲,利用頭、雙手、雙腳3個部位組成支撐點,將身體撐起,保持10 s,此動作重復進行,每次10下,2次/d;隨著病情恢復,進行五點式的訓練,利用頭部、雙肘部、兩足將身體支撐,保持10 s,重復此動作,每次10下,2次/d。飛燕式:取俯臥位,將上部軀干抬高,包括頭部、頸部、胸部等,將雙手向后伸展,同時抬高雙下肢,是身體形成一個弧線,保持10 s放下,重復訓練。d.腹肌訓練:患者取仰臥位,進行直腿抬高、仰臥起坐、屈膝抱胸等訓練,每種訓練方法持續(xù)5 min,休息1 min后進行下一個訓練,每日訓練2次[8]。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估兩組日常活動能力,共包括10項內容,總分范圍為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日?;顒幽芰υ綇奫9]。②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估兩組運動功能,總分為3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運動功能越好;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評估兩組平衡功能,共包括7個檢查項目,應用3級評分法,總分為0~14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差。③采用蒙特利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估兩組認知功能,量表包括定向能力、視知覺、空間知覺、動作運用、視運動組織及思維操作6個項目,總分為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好[10]。
2.1 兩組BI、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及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BI、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及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Mo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MoCA評分比較(分,
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患者均會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步行能力減弱、認知功能降低等不良癥狀,而這些表現(xiàn)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肢體的正常功能及步行能力能夠使其保持良好的平衡能力、認知功能,可提高其生活質量[11]。帕金森的治療雖然取得一定療效,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輔助相應的干預,促進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快速恢復,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以往針對帕金森患者的康復訓練,取得康復效果并不顯著,增加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因此,應將經顱直流電刺激與強化肌力訓練應用在帕金森非運動障礙患者中[12]。
經顱直流電刺激為醫(yī)療技術發(fā)展的神經調節(jié)技術,有研究顯示,將其應用在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認知功能。其在應用中主要利用低強度的直流電通過電極對大腦皮層進行刺激,可調節(jié)神經元靜息膜電位,其中陽極的作用可促進大腦皮層的活動,也可使其處于興奮狀態(tài),陰極作用與之相反,可使神經活動得到抑制。將陽性電極放置額葉左側背部外側區(qū)域,可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使患者日常執(zhí)行能力、工作記憶及知覺得到提高,從而改善認知功能[13]。而強化肌力訓練主要通過對軀干核心肌群的訓練,使肌肉能夠對抗阻力,穩(wěn)定關節(jié),保持機體良好的平衡能力和活動能力。通過對軀干、臀肌、腰背肌、腹肌等位置的訓練,可有效緩解下肢強直癥狀,增強小腿肌群的力量,增強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提高平衡能力同時,改善患者日?;顒訝顟B(tài)[1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BI、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MoCA中定向能力、視知覺、空間知覺、動作運用、視運動組織、思維操作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對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患者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與強化肌力訓練取得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在帕金森非運動性障礙患者中應用經顱直流電刺激與強化肌力訓練,可改善機體重要肌群的肌力和耐力,促進肢體功能康復,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改善認知功能和疾病不良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