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英琦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詩書畫本為一體。墨寫古人詩意,圖說文人情懷,是歷代畫家樂此不疲的雅事。詩情畫意的場景是悅目怡情的,你看,高士踞坐在松下聽泉,有鳥群飛翔在雨霧縹緲處,蜿蜒的山徑走來攜琴的舊友,或者,是一葉小舟蕩于絕壁下,留白的地方不著一痕,山水云氣里已經(jīng)是濤聲如震——詩中有畫,所以高山水流,曲徑通幽;畫中有詩,所以微花低吟,竹葉有鋒。詩情畫意的筆墨交融,給中國人一方彼是相因的精神桃源,人與萬物自然生息,天下靈性往來加持。
這樣的畫面看得久了,不知不覺就走回了古時的文人情態(tài),明知做不成畫中漁樵,也癡情于那種行走山林的瀟灑通脫,心甘情愿在詩畫中安妥心靈。同時,這樣的畫面看得多了,內(nèi)心深處也會生出許多悵惘:同樣的詞意,同樣的筆墨,經(jīng)過歷代畫家的皴擦渲染,漸漸地成了一種程式化的構(gòu)圖。特別是今人畫的古人詩意圖,筆入墨還在,圖形仿佛,但缺少了文化的神會與精神的體貼,也就缺少了情感的蘊涵和人格的風標。就好像在嘈雜的商場里聽到一首古琴曲,音韻仿佛,情態(tài)不復,心中終是惘然。
本文作者與王明明先生(右)于泰山。
惘然終歸惘然,無奈內(nèi)心終是不甘,期待著還能看到讓人心旌搖動的詩韻丹青,還能諦聽詩畫中幾不可聞的妙音天籟,灑落如光風霽月,依然可入我眼我心。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創(chuàng)作年代2014年。
也許是天隨人愿吧,庚子深秋,與王明明先生等一眾好友攜游閩浙,每日流連山海之間,看溪澗水流,鳥飛花落,傾聽歲月深處的風聲入林,恍惚間,已然循著溪山往跡,走進了唐宋的詩詞勝境。那天午時,我們漫步在雁蕩山徑,秋色澄澈,鳥去林寂,明明先生拿出隨身攜帶的iPad,給我看他剛剛完成的一百開古人詩意圖冊。一幅幅圖畫次第展開,即使是隔著電子屏幕,那久違的文人氣息也已隨著墨色淋漓于眼前。靜穆的空谷中,小龍湫滴滴答答的流瀑宛若誰在吟誦: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多么美好的畫面:春天的山谷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著花瓣。月光像瀑布一樣,從四面八方瀉落下來,月色與水光一起升騰,竟然驚動了棲息的小鳥。山澗中鳴響的是鳥鳴?是水聲?還是西人德彪西的《月光曲》?朦朧的月夜里,依然可見堅韌的藤蔓,在山間亂石間無拘無束地叢生瘋長,喻示著生命的勢力。
王明明的《鳥鳴澗》以大寫意技法營造出千變?nèi)f幻的瀑布形態(tài),再把飛鳥、山澗、藤蔓和諧地納入觀者的視野 ,物象豐富而不蕪雜,筆墨質(zhì)密而又靈秀,給人一種沉靜悠遠、清寂恬淡的精神享受。在這里,他不是簡單地以水墨摹寫王維詩意,而是以水墨作為語言,在情感的深處和文化的高處,同王維進行時空對話,是古今文人的精神交流與融通。在他的筆下,詩與畫是一個香世界里的兩莖幽蘭,含道飛舞,彼此相應(yīng),在寂靜的山谷里超然逸出。
在當代畫家王明明的情感深處,是和唐代詩人王維靈犀相投的。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創(chuàng)作年代 2016年
在中國文化史上,王維最重要的成就是開創(chuàng)了詩情畫意的境界,詩與畫在意境上的交融,形成了氣韻生動的美感。從王維開始,詩的情懷進入繪畫,逐漸成了重要的審美標準之一。而在王明明這里,他把詩意融入畫境,詩的蘊藉簡遠,洇化為畫的含蓄豐富,形成了清曠遼遠的意境之美。在他畫王維的另一首《竹里館》詩意中,月下操琴的高士與竹篁扶疏的場景水乳交融,積塵的心緒,似乎早已被皎潔的月色洗得清涼透亮……這樣的畫面情境,和王維的詩意美學是一致的:淡遠、和諧、深厚,似山野天籟,又不乏人間煙火,有形之象的背后,是意味無限的世界。
本來,王明明就是一位傳統(tǒng)文化觀念極強的畫家,他執(zhí)意在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索現(xiàn)代國畫藝術(shù)發(fā)展的脈向。這些年來,他把目光略過旗幟招搖的當下向古代回望,在文人先賢的生活場景里,找到了水墨精神的棲園。在他的一百開古人詩意圖中,這種懷古的情思,更是變成了溯古追今的文化對話:李白的浪漫高蹈,杜甫的感懷濟世,蘇軾的灑脫豪邁,陶潛的隱逸閑適,成為他筆墨里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那些形象,更像是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老朋友,仿佛拍拍手,就能栩栩于眼前: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于是,才飲下杜工部新焙的熱酒,王明明又酩酊大醉于李白的《將進酒》。你看:滔滔黃河水,從銀河瀉落而來,畫面上滿是歲月翻滾的波痕。岸邊巨石上,李白站成了一尊雕塑,他舉杯向青天的姿態(tài),從唐朝至今,陶醉了千年時光……在這幅畫上,黃河水占了上方四分之三的篇幅。畫家將李白安置在濁浪排空的空間環(huán)境里,以簡勁的線條和有力的皴擦,烘染出詩人浪漫高蹈的精神世界,那種“會當一飲三百杯”放浪不羈的意象撲面而來……
許多年前,我曾經(jīng)在黃河壺口瀑布久久佇立,任憑飛濺的水霧涼涼地吹濕身體。我感受著歲月的風聲、大河的呼吸、那些幽寂至深處的生命天籟,淚流不止。在王明明的《將進酒》詩意圖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黃河的撫摸,體會到?jīng)_擊心壁的浪飛濤喧——這是那些矯揉造作的圖式化制作所無法帶給我的體驗。
法國作家雅克·馬利坦曾說過:“詩是所有藝術(shù)的神秘生命。”詩歌可以激發(fā)藝術(shù)家的靈感,一幅好的詩意圖創(chuàng)作,會把詩人、畫家和觀者的情緒調(diào)動起來,產(chǎn)生審美的同頻共振,詩即是畫,畫即是詩,人在畫中,畫在韻里。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審美享受。
王明明先生無疑深諳此道,在他的古詩意作品中,時刻洋溢著深厚蘊藉的文化關(guān)懷與浪漫超逸的詩意精神。他充分認識到“詩意”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注重“引詩入畫”,對歷代詩人名作精讀細研,其間,加入他對歷史、社會、人生、自然的感悟和體會,融入即時的自我精神和情感。在創(chuàng)作中,王明明樂于通過獨出機杼的構(gòu)圖深化詩歌的意境,并通過畫意強化詩境。 這樣一來,他的繪畫在立意、造境上就呈現(xiàn)出濃得化不開的詩意氛圍和哲思境界。
優(yōu)美的詩詞審美意境、浪漫的抒情基調(diào)和強烈的主觀表現(xiàn)色彩,構(gòu)成了王明明繪畫獨有的特質(zhì)。他的這種“詩畫”特質(zhì),是通過精嚴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
與一般意義上的文人畫不同,王明明很少“逸筆草草”。 他的作品突出的特點之一,就在于通過精嚴的筆墨所表現(xiàn)出的深厚精神內(nèi)涵。比如在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詩意圖中,松樹是畫幅的主角,他用濃墨重寫虬曲的古松,以細筆略寫松樹下的童叟兩人,老者頷首詢問的姿態(tài)與稚童認真回答的形貌相映成趣。而順著童子手指的方向,用淡墨暈染出深深的云霧,那里,是一個虛靜廓落的世界……這幅作品,造型嚴謹而不失空靈,法在其中又不失于度。可以說,王明明的每幅作品,都是妙設(shè)巧造的結(jié)晶, 他用筆隨意,墨氣沉穩(wěn),筆簡神完,線條有力而飛揚不張。他追求含蓄而豐富的畫面韻味,意境清曠蒼秀,含蓄悠遠。
〔宋〕朱熹《觀書有感》 創(chuàng)作年代 2016年
在創(chuàng)作中,王明明特別注意人物與景物的情緒貫通,以景物烘染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同時,以人物的情態(tài)“感染”自然,賦予景物生氣。在他的古人詩意作品中,人物無論大小,都是作品的中心。所以,他特別注意把握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把生動傳神的形象放置在自然環(huán)境里,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出中國繪畫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赤壁懷古》中,一截森嚴的石壁屹立在畫幅的右側(cè),任憑滔滔東逝的江水不斷沖擊。一條小船從迷蒙的遠處劃來,船上人意態(tài)從容,遙望遠方,若有所思……浩渺的江天、靜默的石壁、移動的船和吟詠的人,構(gòu)成了一個和諧的世界。而畫中的蘇東坡,面容清和舒暢,神色堅毅,表現(xiàn)出樂觀、豪邁的人生態(tài)度和豐富深厚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幅畫里,我似乎還看到了畫家王明明寄寓的隱逸之思與超邁之情——你看,云霧遠處的繁華、富麗、誘惑,蘇東坡都棄絕了,他選擇的是擺脫滯礙,沒有約束的自在優(yōu)游。人生沉浮,世事莫測,我自乘一葉扁舟,任風吹,隨浪搖,吟風嘯月,隨意西東。性靈的自由,意志的恒定,精神的充盈,在這里俱全了,仰天一嘯,就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多么暢懷的情境,藝術(shù)家王明明真的是醉了,他沉醉于唐詩宋詞的閬苑,和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們,或竹林清談,或漁隱汀州,或撫松望月,或?qū)飘敻?。在這樣的太虛境中,人生的一切浮華都開始退隱,心靈進入廓落通透的大寧靜。
然而,神游于古人詩意中的王明明,和他的跨越時空的好友們一樣,內(nèi)心深處其實是孤獨的,他們也想家了。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創(chuàng)作年代 2017年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局部)
在中國的優(yōu)秀古詩詞中,懷鄉(xiāng),是永恒的主題。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仕進和歸隱,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殊途同歸的理想選擇,而故鄉(xiāng),就是他們安妥身心的歸園。故鄉(xiāng),是遠行者窖藏的老酒,一旦喝下去,吟出的就是劍氣和月光。
王明明的故鄉(xiāng)是山東蓬萊,那是一個仙氣繚繞的地方,但他并沒有在那里生活過。蓬萊,是他籍貫中的故鄉(xiāng)。在他圖寫古人詩意的作品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一直在苦苦尋找著心中的故鄉(xiāng)——他畫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良田美宅,隱在雨霧中;他畫王安石的《菩薩蠻·數(shù)家茅屋閑臨水》,幾間茅屋臨水而駐,“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一兩聲”;他畫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一葉小舟,飄搖于畫幅的右上角,那幽草叢生的野渡不就是他的出發(fā)地?
對于藝術(shù)家王明明來說,故鄉(xiāng),不是一個明確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精神故園,他的故鄉(xiāng)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瓜州,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赤壁,是“洞在清溪何處邊”的桃花溪……他畫“明月松間照”的松,畫出一派凌然迎迓月光,那是故園人格高標的象征;他畫“立根原在破巖中”的竹,清正有節(jié),颯颯有姿,那是故園瀟灑高逸的象征;他畫“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層疊的巖石如骨骼強健,那是他仰之彌高的偉丈夫。
沉醉于古人詩意中的當代藝術(shù)家王明明,有著異于常人的文化清醒。他透過詩化的場景,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存在,呈現(xiàn)了一個天人合一、可以安妥靈魂的文化故園。有了這個故鄉(xiāng),不管你身在何處,都是神怡氣定的。而這,或許就是王明明古人詩意圖系列作品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一個喧囂浮躁的季節(jié)里,看王明明的畫,感覺好比走進自然的山野,秋水澄澈,朗月清風,一條幽寂的小路,通向鳥群歸棲的樹林。林盡水源處,天光如水,桃花燦爛。那是我們世代耕作的物質(zhì)家園,也是精神的詩意歸宿。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創(chuàng)作年代 2018年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創(chuàng)作年代 2018年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創(chuàng)作年代 2018年
〔唐〕李白《將進酒》 創(chuàng)作年代 2018年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創(chuàng)作年代 2019年
〔唐〕杜甫《春夜喜雨》 創(chuàng)作年代 2019年
〔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創(chuàng)作年代 2019年
〔唐〕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創(chuàng)作年代 2019年
〔唐〕杜甫《望岳》 創(chuàng)作年代 2019年
明明寫意
蓬萊王氏 明明之印
談笑有鴻儒
潛心齋
養(yǎng)心
神逸
明明用清代紙墨書畫
得山樂水
詩情畫意
殘夢猶吟芳草
返璞歸真
讀書得真趣 懷古致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