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福太,盤志雄,陳天來,鐘 華,溫國強
(佛山通寶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佛山 528000)
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銀基電觸頭材料作為電器產品中的核心元件,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用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展,應用性能要求更是不斷提高——觸頭材料在分斷過程中不能發(fā)生熔焊,不能產生過高的溫升;在接觸過程中保持低且穩(wěn)定的電阻;耐磨損等。由于AgCdO 材料在高溫下CdO能分解吸熱、滅弧,電氣使用壽命長,具有低而穩(wěn)定的接觸電阻,而且加工性能良好,被稱為“萬能觸頭”,活躍在各種小電流到大電流的開關、繼電器、接觸器等電觸頭器件中。但AgCdO 材料有一個致命性缺點,就是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Cd 蒸氣,人吸入后會產生Cd中毒,影響身體機能,造成損害,而且影響環(huán)境。因此,歐洲的部分國家先后出臺法律法規(guī),禁止在家用電器中使用含Cd的觸頭材料[1-4]。
銀鎳材料是接觸器和繼電器最常用的電接觸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較低的電阻率與溫升,并有良好的延展性及切削加工能力,加工周期短、成本低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高精密、高靈敏的通信、電子、汽車等行業(yè)和領域[5]。
但是銀和鎳之間不浸潤,采用常規(guī)粉末冶金法生產的銀鎳材料,銀與鎳之間的界面為簡單的機械接觸[6],可加工性能隨著鎳含量的增加,則變得越來越差,在生產鎳含量較高的銀鎳材料時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現周期性裂紋,不僅影響了材料的加工性能,而且還會進一步地影響材料的電氣性能。為此,研究采用化學與混粉相結合的方法,將過渡元素包覆在鎳粉的表面進行改性,以改善兩種粉末的界面,從而解決兩種粉末都不浸潤的問題。
材料制備工藝:鎳粉表面改性處理-粉末干燥-混粉-冷等靜壓-燒結-擠壓-拉拔,得到所需尺寸。
鎳粉表面處理工藝:將Ni粉放置于鋅鹽、銅鹽、銀鹽、鑭鹽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溶液中,利用置換反應使單質鋅、單質銅、單質銀或單質鑭中的一種或幾種包覆在Ni粉表面上。
對材料的各項性能進行測試以及金相組織和掃描電鏡觀察,并將其裝在繼電器上進行測試,通過了(10萬次)測試要求。
圖1 為表面處理前粉體,由于鎳晶體為面心立方結構,鎳粉的表面存在較多的棱角和尖銳的毛刺等。圖2 為表面處理后粉體。由圖2 可見,經過轉換反應,鎳粉的表面均勻包覆了一層過渡元素,鎳粉表面的棱角減少,趨于圓潤。一方面,使得銀與鎳之間的界面不再是簡單的機械接觸,多了一層保護層;另一方面,處理后的鎳粉趨于類球形。這兩個方面都保證了銀鎳材料的加工性能,并在理論上保證了銀鎳材料的導電性能。
圖2 表面處理后粉體形貌
利用島津激光粒度儀,測量表面處理前、后粉體的粒徑,對比結果見表1。由表1 可以看出,通過表面處理后,鎳粉的粒徑變小,其原因可能是經過置換反應,在鎳粉表面包覆了一層過渡元素的同時,也將鎳粉表面原有的銳角也去掉了一部分。
表1 表面處理前、后粉體的粒徑
用傳統(tǒng)混粉法和本方法分別制備銀鎳(10)材料,取樣后按GB/T 5588《銀鎳、銀鐵電觸頭材料技術條件》的要求測試各項性能,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方法制備的銀鎳(10)在密度、電阻率、延伸率等方面均高于傳統(tǒng)混粉法制備的銀鎳(10)材料,特別是延伸率,提高了73%左右,這表明采用本方法制備銀鎳(10)材料,改善了銀與鎳的界面以往簡單的機械接觸情況,改善了銀與鎳之間的浸潤性,進而改善了銀鎳(10)材料的可加工性能。
表2 不同工藝的銀鎳(10)材料電壽命對比
表2 不同方法制備銀鎳(10)的力學物理性能對比
采用傳統(tǒng)的燒結擠壓工藝與本工藝分別制備銀鎳(10)材料,其金相組織見圖3~圖6。由圖3~圖6可見,相比于傳統(tǒng)工藝,本工藝制備的銀鎳(10)成品線材,在橫截面上,鎳質點更加細??;由于混粉與后續(xù)的工藝一樣,質點的均勻性方面,無太大的區(qū)別。
圖3 傳統(tǒng)工藝銀鎳(10)(φ2.40,橫截面)
圖6 本工藝銀鎳(10)(φ2.40,縱截面)
將傳統(tǒng)工藝與本工藝制備銀鎳(10)線材,分別打制成同規(guī)格的復合鉚釘,裝配在繼電器上,使用河北工業(yè)大學制造的型式試驗平臺(型號:ACRL-40A阻性負載)進行電壽命測試。
2.5.1 電壽命對比
測試條件:AC250V/10A,通斷比1∶1,測試頻率30 次/min,純阻性負載,以測試達到10 萬次作為通過標準。測試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采用本方法制備的銀鎳(10)在電壽命優(yōu)于常規(guī)混粉法制備的銀鎳(10)材料,特別地,5組樣品不僅通過了10萬次的電壽命測試,而且都達到了12 萬次以上,電壽命更加穩(wěn)定。
圖4 本工藝銀鎳(10)(φ2.40,橫截面)
圖5 傳統(tǒng)工藝銀鎳(10)(φ2.40,縱截面)
2.5.2 觸點表面形貌對比
圖7 與圖8 為傳統(tǒng)工藝制備的銀鎳(10)材料,測試失效的樣品。
圖7 傳統(tǒng)工藝銀鎳10(動觸點)
圖8 傳統(tǒng)工藝銀鎳10(靜觸點)
從圖中可看到,失效樣品的觸點表面存在較多的銀珠,且周圍還有大量的黑色飛濺物。主要原因可能是繼電器在通斷過程中,產生的電弧造成環(huán)境與觸點表面的溫度持續(xù)升高,形成銀的熔池,鎳質點在分斷力的作用下,向觸點周圍飛濺,使得觸點表面的鎳含量減少,而銀的含量增多,造成繼電器粘結失效。采用本工藝制備的銀鎳(10)材料如圖9、圖10 所示,由于觸點材料本身的致密度、硬度等力學物理性能更高,在測試環(huán)境下也有影響,但影響較小,觸點表面較干凈,沒有形成大量銀珠,因而沒有出現粘結失效的現象。
圖9 本工藝銀鎳(10)(動觸點)
圖10 本工藝銀鎳(10)(靜觸點)
(1)通過對鎳粉表面改性處理,使得鎳粉的表面更加圓潤。
(2)通過對鎳粉表面進行化學處理,改善了銀粉鎳粉間的界面,不再是簡單的機械接觸。
(3)采用本工藝制備的銀鎳觸頭材料,能夠改善銀鎳材料的加工性能,尤其是延伸率有較大的提升。
(4)采用此工藝制備的銀鎳材料,電氣性能更加優(yōu)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