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耘
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即1977 年,我雖未能直接參加高考,但家兄參加了當年的高考,他時時給我溝通交流情況;有時甚至是全家人一起商議哥哥復習、參加高考中遇到的問題,我還多次幫他抄寫相關的復習資料。
我本人于1981年第一次參加高考,當年就遇到了高考預選,結果名落孫山;次年再考方得以金榜題名。所以我對高考制度的恢復和高考預選情況均比較了解,現(xiàn)回憶如下。
1977 年8 月4 日~8 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了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8 月8 日,他在會上發(fā)表了《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以戰(zhàn)略家的眼光,大膽地提出了當時人們十分關心且在社會上十分敏感的高校招生問題,直截了當?shù)刂v:“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大學生的制度,不再搞群眾推薦?!边@一劃時代的教育戰(zhàn)線撥亂反正的重大決策,可謂深得民心,給教育事業(yè)帶來了盎然生機。從此,結束了從工農兵中推薦學員入學的高校招生制度,中斷11 年的高等院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制度正式恢復。8月13 日~9 月25 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會議制定了《關于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會議決定,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恢復統(tǒng)一考試。招生對象很廣泛,工人農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畢業(yè)生,年齡在20 歲左右,不超過25 周歲,未婚,只要符合條件,都可報考。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指理論上鉆研有成績,實踐上有科研或技術革新成果的,而不是指工齡長),也可以報考。在校高中學生,成績特別優(yōu)良,已具有高中畢業(yè)水平的,也可自己申請,經學校介紹,參加報考。其中,為“老三屆”學生(指1966年~1968年三屆初、高中學生)特別是大齡下鄉(xiāng)青年上大學制定了特殊政策。錄取學生時,將優(yōu)先保證重點院校、醫(y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業(yè)院校的錄取,學生畢業(yè)后由國家統(tǒng)一分配。10 月12 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決定從當年起,高等院校采取“自愿報名、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辦法招生。10 月21 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的社論,拉開了恢復高考的帷幕。旋即各大新聞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將于一個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10月23日,《河南日報》以《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全表達了我們的心愿》為題,報道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的消息。
當恢復高考的決定公布后,這個好消息猶如一記春雷,讓成千上萬的人激動不已。人們奔走相告,不管自己家是否有人參加高考,逢人見面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年又興考大學了”。老百姓不會用規(guī)范的說法“恢復高考制度”,而是用最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也最直白的說法“今年又興考大學了”。
當時我剛升入初中一年級,學校師生們議論最多的也是這個話題。不管是哪一科老師,在上課時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恢復高考這件事,接著就會教育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參加高考,考上大學就會有出息了,就可以出去工作,就可以當干部、工程師、科學家等等。在家里,父母識字不識字,也都會嘟囔幾句:“娃子呀,現(xiàn)在又興考大學了,好好學習吧!爭取將來能考上大學?!被謴透呖贾贫纫幌伦映闪巳鐣P注的大事、喜事、要事。
由于來不及組織全國統(tǒng)一的招生考試工作,國務院在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規(guī)定,采取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行命題和組織考試的形式來實施。當年,河南省的高考報名時間為11 月18日~24 日,考試時間為12 月8 日~10日。河南省的高考分為理工類和文史類兩大類。理工類考試語文、政治、數(shù)學、理化(即物理和化學合為一科)4 種科目;文史類考試語文、政治、數(shù)學、史地(即歷史和地理合為一科)4 種科目。每一科滿分100 分,理工類和文史類各類總分均為400 分。省里統(tǒng)一命題,分地市閱卷??荚囉筛骺h、市具體組織實施,評卷以地區(qū)為單位組織進行。評卷人員從各縣、市高中各科優(yōu)秀教師中抽調。各地區(qū)負責評卷、復查、登分、造冊、上報工作,諸項工作按要求于1977 年年底前完成。省招生辦公室負責統(tǒng)一錄取工作。如我所在的嵩縣當時屬于洛陽地區(qū)(1986 年行政區(qū)劃調整中撤銷),評卷點設在洛陽地區(qū)師范學校。全省當年最低錄取控制分數(shù)線為:文科25 歲以上考生為276 分,其他考生(包括應屆畢業(yè)生)為180 分;理科25 歲以上考生為256 分,其他考生(包括應屆畢業(yè)生)為156 分。被高校錄取的新生于1978 年2 月前后入學(實際上只比1978 年新生入學時間早半年)。
1977 年報考時,十分興奮、近似瘋狂的年輕人,不管是社會青年、高中畢業(yè)生、初中畢業(yè)生,甚至是小學畢業(yè)生都要參加考試,爭著去報名。據當年參加報名考試的哥哥講,僅我們一個公社(后改稱鄉(xiāng)、鎮(zhèn))參加報名的人數(shù)就有5000 人,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也超出了公社教育組原來的預計人數(shù)。這個時候公社高中為了適應緊急需要,辦起了高考突擊輔導班,但輔導班能招收的人數(shù)有限,只有兩個班100 多人,因學校既缺師資又缺教室,更無教材,所以辦不起更多的輔導班,更多的考生則是在家自學復習。自學中最缺的還是復習資料,沒有現(xiàn)成的學習資料,沒有復習范圍,只能是自己瞎摸索、胡猜想,想到哪里算哪里,有條件的就向輔導班的學生們借復習資料,借來后就抓緊一切時間去抄寫。當時,到處都在傳抄復習資料,不知有哪個人從哪里弄來點復習資料,別人見了就要拿去抄,往往一抄就抄好幾份,我就是這時幫哥哥抄過復習資料。代銷點里的復寫筆、復寫紙供不應求,往往沒到貨就被訂購完了,一時間大有洛陽紙貴之勢。恰在此時,本家的一個姑姑從洛陽回來,其丈夫陳健也跟著來了,姑父曾是被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學習成績很好,知識面也廣,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非常好,大家知道后都來找他請教。因都是鄉(xiāng)親們,他也就毫不推脫地當起了大家的輔導老師。大家白天下地勞動,一到晚上就不約而同集中到他家里來,請教復習中遇到的問題,他不僅毫不保留地予以解答,且都能給大家一個圓滿的答復。有時他還會針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反正那時候大家掌握的知識都比較少,講什么都覺得新鮮,所以都聽得很認真,生怕漏掉任何一點兒知識。我晚上沒學習任務,總覺得多學點兒知識沒壞處,所以老是跟著哥哥一起去湊熱鬧,這樣的時光持續(xù)有半個月左右。
當時,絕大部分考生是沒有專門復習時間的,社員照樣得下地勞動,教師照樣得給學生上課,大隊、生產隊干部照樣得帶領群眾搞生產。所以他們白天的時間很緊張,只能放在晚上學習,一般都熬到很晚,個別人甚至通宵達旦、徹夜不眠,一時間煤油、蠟燭告急,供不應求。為了不耽誤學習,有人就去借煤油、蠟燭用。親朋好友、鄰里鄉(xiāng)親也都非常支持,會伸出援助之手,盡可能為考生提供便利條件。一直到考試的前一天,大隊、生產隊和學校才允許報名的考生離開生產工作崗位,去做好考前準備。
嵩縣教育局根據上級有關指示要求,為了安排好招生考試工作,實行相對集中考試,集中監(jiān)考、集中管理,分別把兩至三個甚至是四個公社的考生集中在一個公社高中學校里進行考試。住得遠的考生需要提前趕到考點,或三五成群陸續(xù)趕往考點找個旅館住下,或投親靠友,想方設法找地方住,猶如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相對集中后,一個考點設幾十個考場,集中幾個公社的老師前來負責考務工作??荚嚨漠斕?,只見眾多學子們魚貫而行步入考場。第一場考試人數(shù)最多,第二場后逐漸減少。因為一些小學畢業(yè)的乃至初中畢業(yè)的考生進到考場后,卷子發(fā)下來一看,往往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試卷上的考題基本上都沒有見過,所以就主動退出考試、提前走人。第一年高考參加的人之所以那么多,是因為大家都不了解情況,加之報名門檻極低,許多人都很好奇、抱著僥幸心理見識見識、碰碰運氣、撞撞南墻。再者,當時農業(yè)生產處于“農業(yè)學大寨”運動階段,從早到晚農活不停,一天下來累得人腰酸背疼。雖然報名考試不給復習時間,但正式考試時候總還要給幾天假,即使考不上大學,最起碼可以休息幾天,所以一些年輕人就不顧實際情況報名了。但他們覺得還是有一點兒值得慶幸和自豪的,自己這一輩子總算是進過高考考場,沒有什么可遺憾和后悔了!這一點兒倒是比后來實行高考預選時,多次跌倒在高考預選門檻之下而從未進過考場的后生們值得慶幸。
當年,全國有1160 多萬青年人參加了高考,但大專院校僅招收27.3萬人,考生與招生人數(shù)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畸形現(xiàn)象,許多考生的大學夢被一下子擊碎了,這既是個人的不幸,更是時代的不幸。盡管如此,卻從此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年輕人開始崇尚科學、埋頭讀書、發(fā)奮學習了,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說明了知識的重要性。
恢復高考制度之初的幾年,人們想上大學的愿望比較迫切,為了滿足人們的愿望,對報考者基本沒什么條件限制,所以報考的人員特別多。1977年~1980年這四年凡是符合條件的考生均能參加高考,但隨著每年參加高考人數(shù)的居高不下,從報名、試卷印刷、分發(fā)、運輸、評卷、統(tǒng)分上報全為手工勞動,工作量太大;報考人數(shù)過多,也給考試的組織實施及公平性帶來一定的困難。且從1978 年開始,高考實行全國統(tǒng)一命題,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組織考試評卷。
1981 年、1982 年我兩次參加高考時,全國錄取大中專新生計劃均為27萬人(1982 年實際招生人數(shù)稍有突破,最終錄取近30 萬人),參加人數(shù)與錄取人數(sh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為了減少高招工作量,1980 年,經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討論和國務院批準,規(guī)定在考生多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應在全國統(tǒng)考前結合本轄區(qū)高中畢業(yè)考試或采取其他辦法,進行預選,按計劃招生數(shù)的三至五倍,選出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參加全國統(tǒng)考,但考慮到各地情況不同,當年是否進行預選以及預選的具體辦法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己確定。當年,全國確定先在四川、湖南、湖北和山西等省進行預選試點。到1981 年,全國有13 個省、自治區(qū)在全國統(tǒng)考前進行了高考預選,基本上都采取高考預選與高中畢業(yè)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進行,預選試題由各省、自治區(qū)自主命題。還規(guī)定每年5 月,欲參加當年高考的考生,必須先報名參加高考預選考試,未達到各省、自治區(qū)劃定預考分數(shù)線的考生將無緣高考,提前“出局”。在高考這道大關前又加了一道小關,高考預選成了橫亙在高考路上的第一道門檻。
高考預選是1981 年正式列入高校招生的政策,預選的實施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和往年錄取情況,把預選人數(shù)逐級下達給高中學校,由學校根據高中畢業(yè)考試成績,結合平時成績,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預選(最主要是依據本次預選考試成績確定名額),而后參加全國統(tǒng)一高招考試。1981 年至1986 年連續(xù)6 年,加上此前先進行試點的1980 年,先后實行了7 年(極個別省份實行至1989年,前后連續(xù)10 年)的高考預選制度。實際上,那時候實行的高考預選標準只有一個,即預選考試分數(shù)。預選不僅沒有改變中學教育向素質教育前進的發(fā)展方向,相反則加劇了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使本來就已經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現(xiàn)象,在高考預選制度這根大指揮棒下顯得更為突出。直到1987 年,隨著高中階段會考制度的逐步實施和高招錄取人數(shù)的增加,高考預選制度才告終結。
河南省人口多、考生多,且高等院校少,是全國推行高考預選制度的13 個省、自治區(qū)之一。1981 年,經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從當年開始,河南實行高考預選制度。將預選指標分配到各地、市,由各地、市自行組織命題、考試、評卷、選拔。地區(qū)不再組織評閱高考試卷,高考試卷由河南省高招辦公室統(tǒng)一組織評閱。高考時間和各時間段考試科目,各科考試時間長短,均為全國統(tǒng)一規(guī)定。高考考試時間自1979 年開始確定為每年的7 月7 日~9 日。此時間一直持續(xù)到1982 年(1983 年改為7 月15日~17 日,1984 年又恢復到7 月7日~9 日,一直持續(xù)到2002 年。自2003 年開始,將高考時間調整為每年的6 月7 日~9 日)。
自1980 年開始,高考由教育部統(tǒng)一命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組織考試??荚嚳颇?,文史類(包括外語專業(yè))考政治、語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外語;理工農醫(yī)類考政治、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外語。外語分數(shù)按30%計入總分;??茖W校可仍作為參考分。從1981 年起,農、醫(yī)院校和有關專業(yè)加考生物。根據教育部的規(guī)定,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5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確定。生物成績按30%計入總分。河南省在錄取時,??茖W校也將外語成績按同樣比例50%計入總分。1982 年,根據教育部的規(guī)定,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70%計入總分;??茖W校的外語成績是否計入總分,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確定。據此,河南省規(guī)定,專科學校的考生,外語成績和本科同樣按70%計入總分。從1983 年起,高考外語成績按100%計入總分,教育部又對全國高考各科計分辦法重新作了規(guī)定,規(guī)定語文、數(shù)學兩科滿分均為120 分,英語等其他各科滿分為100 分,生物為50 分;報考外語院校系(科)專業(yè)的學生,數(shù)學成績全部計入總分。
我在1981 年與次年連續(xù)兩年參加高考預選,有幸的是這兩年都順利通過了,取得了參加高考的資格,具備這個資格,而后才有改變命運的可能。否則,一切均無從談起。我的同學中有不少平常學習不錯的都被高考預選提前淘汰出局了,有些甚至連續(xù)復習幾年都沒能摸一下高考的大門,令其終生遺憾。我有個表弟,他是1984 年要參加高考的文科生,預選后他所在的嵩縣第三中學文科班只有他一個人入選,未入選的學生都回家了,老師沒法上課。無奈之下,三中校長只好寫了一封信,讓他帶上到嵩縣第一中學找校長,介紹他到一中去學習。結果還不錯,當年考上了個大專學校,也算是個幸運兒,他們學校一個年級兩個文科班80 多名學生,預選上和考上大學的就他一個人,足見當時的高考預選制度是多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