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柏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2)
關于漢軍萬戶府的相關問題是元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前人研究主要是對元代江南鎮(zhèn)戍體系的整體論述和個案討論,關注點集中在鎮(zhèn)戍地點、萬戶及兵源的考察上(1)參見史衛(wèi)民《中國軍事通史·元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83~294頁;蕭啟慶《元代的鎮(zhèn)戍制度》,載《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256~275頁;劉曉《元鎮(zhèn)守平江“十字路萬戶府”考》,載《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99~309頁;劉曉《元鎮(zhèn)守建德“懷孟萬戶府”與鎮(zhèn)守徽州“泰州萬戶府”考——兼及元代的純只海家族》,載《安徽史學》2014年第3期;劉曉《元鎮(zhèn)守杭州“四萬戶”新考》,載《浙江學刊》2014年第4期;劉曉《元浙東道“沿海萬戶府”考——兼及“宿州萬戶府”與“蘄縣萬戶府”》,載《清華元史》(第3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97~158頁;陳廣恩《元益都諸萬戶府考》,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6期;劉曉《元江西行省鎮(zhèn)戍軍萬戶考》,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劉曉《鎮(zhèn)戍八閩:元福建地區(qū)軍府研究》,載《歷史研究》2017年第2期;溫海清《元代江南三行省“萬戶路”問題析考——江南鎮(zhèn)戍制度的另一個側面》,載《文史》(第1輯),中華書局,2018年,第195~238頁;劉曉《元鎮(zhèn)守武昌“保定萬戶府”考——以萬戶張氏為中心》,載《安徽史學》2021年第3期。,對漢軍萬戶府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尤其是忽必烈即位后對漢軍萬戶府的調整等問題的討論尚不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張柔及其家族成員所統(tǒng)領的“亳州萬戶府”(2)“亳州萬戶府”即“保定萬戶府”前身。劉曉《元鎮(zhèn)守武昌“保定萬戶府”考——以萬戶張氏為中心》一文對“保定萬戶府”的形成與演變進行了討論。由于研究視角不同,筆者在“亳州萬戶府”的隸屬關系和“保定萬戶府”的重建時間上有些新的看法。為中心,對這一時期漢軍萬戶府的形成、發(fā)展、演變過程進行系統(tǒng)考察,進而揭示其中深刻的政治內涵。不足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金朝滅亡之后,蒙宋形成對峙局勢,兩國之間戰(zhàn)事不斷,持續(xù)40余年。蒙古政權統(tǒng)一北方后,不斷簽發(fā)中原民戶為軍,漢軍數(shù)量不斷增加,“其名數(shù),則有憲宗二年(1252)之籍,世祖至元八年(1271)之籍、十一年(1274)之籍”[1](卷98P.2509)。隨著蒙宋之間戰(zhàn)線的不斷南移,漢軍屯戍地也隨之向南移動。至1274年元朝大舉攻宋之前,雙方已經形成了沿長江、淮河一線對峙的態(tài)勢。
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政權對南宋的進攻主要分為東、西兩個作戰(zhàn)區(qū)域,每個作戰(zhàn)區(qū)域設統(tǒng)軍都元帥一名,總領蒙古、漢軍。東部作戰(zhàn)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兩河(長江、黃河)之間,其統(tǒng)軍都元帥先后有塔察兒、察罕、也柳干等人(3)參見《元史》卷119《博爾忽附塔察兒傳》、卷120《察罕傳》、卷129《阿剌罕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2952~2953、2956~2957、3147頁。,漢軍則主要是來自原金中都路、河北東西兩路、山東東西兩路等地區(qū)的軍隊。張柔以萬戶節(jié)制漢軍諸翼軍隊。
張柔(1190~1268)字德剛,易州定興(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元史》有傳。1229年,蒙古政權“置三萬戶、三十六千戶以總天下之兵”[1](卷166P.3906),其時張柔任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等處行軍千戶。1234年,張柔由千戶升任萬戶,此后隨統(tǒng)軍都元帥轉戰(zhàn)于兩河之間。(4)需要說明的是,張柔及其家族成員統(tǒng)領的本翼萬戶稱謂隨家族所在地名稱的變化而有所不同。1234年,張柔被授予萬戶時稱“保州等處萬戶”;1241年,保州升順天路,其家族本翼萬戶為“順天路萬戶”;1275年,順天路改稱保定路,此后其家族本翼萬戶稱為“保定路萬戶”。1239年,張柔“以本官節(jié)制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皆屬焉”[1](卷147P.3475);次年,“詔柔等八萬戶伐宋”[1](卷147P.3475),“盡領山東、河南軍”[2](卷1P.376)??梢姶藭r張柔已經成為兩河地區(qū)漢軍統(tǒng)兵將領中地位最高之人。1243年秋,“后命張柔總兵戍杞(今河南省杞縣)”[1](卷2P.38),此處“后”指乃馬真皇后。隨著蒙古對南宋攻勢的加強,張柔遣張信將“八漢軍”[1](卷3P.48)戍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由于戰(zhàn)線南移,補給運輸困難,加之戰(zhàn)爭形勢的需要,張柔奏請屯戍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1254年,“詔柔率山前八軍,城而戍之”[1](卷3P.48),張柔遂移鎮(zhèn)亳州。
《張弘略神道碑》中對張柔移鎮(zhèn)亳州后的史事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亳又當濁河渦渙之沖,形勢尤危。自余唐、申、裕、隨、蔡、息、(穎)[潁]、陳諸州戍兵自衛(wèi)御侮而已,不責能出以制敵也。始移順天路軍民萬戶及河南諸路之兵戍杞者戍亳。武康(張柔)既至,□□□□□甓完之,內外嶪嶪,樓堞□□、舟楫戰(zhàn)具、倉廩府署、廛肆民廬色色皆立。河旁支渠漸流可廣數(shù)里,為梁八十橫,潦雨寒冰行不病涉。宋害其來,每興舟兵溯淮爭之,必敗衂還,無有(上)〔一〕得□□□。如是亡慮二三十舉,自爾膽詟絕望僥覬。[3]
據碑文記載,由于亳州形勢危急,故調張柔家族所統(tǒng)領的順天萬戶府“及河南諸路之兵戍杞者”屯戍亳州,張柔被授予“順天、河南等路軍民萬戶、宋亳道行軍總管”[4](卷35P.798)?!绊樚?、河南等路軍民萬戶”即“亳州萬戶府”,而“亳道行軍總管”表明張柔擁有提調以“亳州萬戶府”為中心形成的亳州軍團的權力。 至此,兩河地區(qū)漢軍形成了“制閫者,東則亳,西南則鄧”[3]的格局?!百瘛奔粗敢詮埲崴y(tǒng)領的亳州萬戶為中心的“亳州軍團”,“鄧”是指以真定史氏家族所統(tǒng)領的鄧州舊軍萬戶為中心的“鄧州軍團”,二者皆隸于統(tǒng)軍都元帥。
亳州軍團是以亳州萬戶府為中心形成的萬戶集團。1254年,張柔率“山前八軍城而戍之”,移戍亳州?!吧角鞍塑姟币灿小鞍巳f戶”[1](卷147P.3475)、“八漢軍”[1](卷3P.48)等稱呼,是當時張柔統(tǒng)率的八支漢軍,其中包括順天路萬戶,它們構成了“亳州軍團”最初的主干。此外,蒙古政權在中原地區(qū)大量擴軍,“亳州軍團”兵源不斷得到補充,又增加了不少新部隊。亳州軍團中其他七支漢軍的具體統(tǒng)領者以及新增部隊名稱問題,可從《元史》的相關記載中找到答案?!对贰け尽酚袃啥斡涊d,贅引如下。
世祖中統(tǒng)元年五月,詔漢軍萬戶,各于本管新舊軍內摘發(fā)軍人,備衣甲器仗,差官領赴燕京近地屯駐:萬戶史天澤一萬四百三十五人,張馬哥二百四十人,解(成)〔誠〕一千七百六十人,乣叱剌四百六十六人,斜良拔都八百九十六人,扶溝馬軍奴一百二十九人,內黃鐵木兒一百四十四人,趙奴懷四十一人,鄢陵勝都古六十五人。[1](卷99PP.2538~2539)
上述兩段史料所記述的萬戶“名單”亦為研究亳州軍團的具體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張柔所率“八萬戶”中其他七支漢軍的統(tǒng)領者以及亳州軍團中新增部隊的名稱。
“嚴萬戶軍”指東平嚴氏家族所統(tǒng)領之軍。嚴實于1234年被授予東平路行軍萬戶。嚴實病逝后,其子嚴忠濟襲東平路萬戶。1255年,“朝命括新軍山東,益兵二萬有奇。忠濟弟忠嗣、忠范為萬戶,以次諸弟暨勛將之子為千戶,城戍宿州、蘄縣,而忠濟皆統(tǒng)之”[1](卷148P.3507)。嚴實及其子嚴忠濟所統(tǒng)領之軍在1254年之前僅為東平路萬戶,在次年括新軍后,兵力增加到兩個萬戶,分別戍于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和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后來這兩個萬戶分別形成了宿州萬戶府和蘄縣萬戶府。東平路萬戶亦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濟南路軍”指濟南張榮家族部隊。濟南張氏家族升任萬戶的時間并不明確,可知者,張榮次子張邦直任邳州萬戶[1](卷6P.105),孫張宏于1260年(中統(tǒng)元年)任濟南路行軍萬戶[6](卷50P.724)。筆者認為邳州萬戶府即濟南路萬戶府,這支萬戶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脫赤剌軍”指塔不己兒家族部隊。脫赤剌又名脫察剌,束呂乣氏,塔不己兒之子。塔不己兒在太宗時以招討使將兵出征,破信安、河南,以功授金虎符、征行萬戶。[1](卷123P.3034)《元史·兵志》載:“(太宗)八年(1236)七月,詔燕京路保州等處,每二十戶簽軍一名,令答不葉兒統(tǒng)領出軍。真定、河間、邢州、大名、太原等路除先簽軍人外,于斷事官忽都虎新籍民戶三十七萬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數(shù)內,每二十丁起軍一名,亦令屬答不葉兒領之?!盵1](卷98P.2510)文中的“答不葉兒”即“塔不己兒”。塔不己兒卒于1254年,由其子脫察剌襲職。塔不己兒家族萬戶后成為“十字路萬戶”,這支萬戶亦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乣查剌軍”指霸州石抹孛迭兒家族部隊。石抹孛迭兒之子石抹乣查剌即第二段引文中的“乣叱剌”。石抹孛迭兒為最初所封千戶之一,但其家族何時升為萬戶尚待考證。這支萬戶亦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馬總管軍”的統(tǒng)領馬總管其人姓名不詳?!对贰な雷婕o》記載:“(1265年)敕順天張柔、東平嚴忠濟、河間馬總管、濟南張(林)〔宏〕、太原石抹總管等戶,改隸民籍?!盵1](卷6P.108)“馬總管”應即此處的河間路馬總管。元代遷轉法實施之前,大多數(shù)漢人軍功家族集軍職官和民職官于一身,且路級官大多任職萬戶,通過馬總管與張柔、嚴忠濟等并列可推知,他應為路管民總管兼萬戶,其官職全稱應為“河間路管民總管兼萬戶”。因此,馬總管軍亦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除上述諸軍外,張柔在這一時期所統(tǒng)領萬戶還應包括歸德萬戶。歸德萬戶為曲陽邸氏家族所統(tǒng)領,首任萬戶為邸順。邸順(1183~1256)字從政,保定行唐(今河北省行唐縣)人,因占籍于曲陽(今河北省曲陽縣),故稱曲陽人。金元之際,邸順為張柔麾下將領,金亡后從張柔南下伐宋,“己亥(1239),佩金符,為行軍萬戶,管領諸路元差軍五千人。從大軍破歸德府,留順戍之”[1](卷151P.3570)。邸順所屬部隊因屯戍于歸德,故稱歸德萬戶。這支萬戶應為張柔所統(tǒng)八萬戶之一。
張馬哥,其人事跡不詳?!对贰ぬ緝翰换▊鳌份d:“至元七年(1270),[帖木兒不花]授虎符,代張馬哥為淄萊水軍萬戶。”[1](卷132P.3219)蒙古水軍部隊建于金朝滅亡之后,故其士卒多為新軍。張馬哥所統(tǒng)領水軍萬戶,應隸屬于亳州軍團。
解誠,易州定興人,水軍萬戶,兼都水監(jiān)使,“焦湖之戰(zhàn),獲戰(zhàn)艦三百艘”[1](卷165P.3870)?!敖购畱?zhàn)”發(fā)生于1238年,解誠被授予萬戶的時間早于此戰(zhàn),不過其兵源多為新軍。因此,解誠所統(tǒng)領的水軍萬戶府不在八萬戶之內,但應隸屬于亳州軍團。
扶溝馬軍奴、內黃鐵木兒、鄢陵勝都古、斜良拔都、趙奴懷等人事跡不詳?!胺鰷稀薄皟赛S”“鄢陵”應分指馬軍奴、鐵木兒、勝都古三人屯戍之地,但今地不詳。諸人所統(tǒng)軍隊均應隸屬于亳州軍團。
忽必烈即位后,施行“祖述變通”的治國方針,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限制漢人軍功家族的權力。“李璮之亂”為忽必烈的改革提供了契機,他趁勢剝奪了漢人軍功家族的統(tǒng)兵之權。隨著宋元戰(zhàn)爭的擴大,忽必烈又重新啟用這些漢人軍功家族子弟,但實施“易軍而將”的方針,避免其統(tǒng)領家族本翼部隊。南宋滅亡后,元政府在江南地區(qū)開始建立軍事鎮(zhèn)戍體系,漢人軍功家族子弟逐漸恢復了對本翼部隊的控制,并得到了世代承襲的權利。
1261年(中統(tǒng)二年),張柔致仕,元政府命其子弘略襲職。張弘略(1236~1295)字仲杰,張柔第八子?!对贰埡肼詡鳌份d:“柔既致仕,授弘略金虎符、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仍總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盵1](卷147P.3477)從襲職角度來看,張弘略除承襲其父順天路管民總管一職外,還承襲了行軍萬戶。這里的“行軍萬戶”當指順天路行軍萬戶,即其家族本翼萬戶?!叭钥傂?、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一方面說明張弘略承襲了亳州萬戶,另一方面則說明“順天萬戶府”并不等同于“亳州萬戶府”,亳州萬戶府應是由順天萬戶府和宣德、河南、懷孟等路諸軍“屯亳者”共同構成的。不過由于亳州萬戶府主力是順天萬戶府,故當時多以“亳州萬戶府”等同于“順天萬戶府”。因此,當時“亳州之軍”[7]具有三層含義:廣義上指上文中所討論的“亳州軍團”,中層含義是指張弘略所承襲的“亳州萬戶”,而狹義上則專指“順天萬戶”。綜上來看,張弘略承襲的是“亳州萬戶”,因而不具有其父統(tǒng)領“亳州軍團”的權力。
1262年(中統(tǒng)三年)發(fā)生的“李璮之亂”對元初政局產生了巨大影響。(6)有關李璮之亂對元初政治的影響,參見愛宕松男《李璮の叛亂と其の政治的意義:蒙古朝治下に於ける漢地の封建制とその州県制への展開》,載《東洋史研究》1941年第4號,第253~278頁;周良霄《李璮之亂與元初政治》,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期),1980年,第6~13頁。同年十二月,“立河南、山東統(tǒng)軍司,以塔剌渾火兒赤為河南路統(tǒng)軍使,盧昇副之,東距亳州,西至均州,諸萬戶隸焉;茶不花為山東路統(tǒng)軍使,武秀副之,西自宿州,東至寧海州,諸萬戶隸焉”[1](卷5P.89)。河南路和山東路兩統(tǒng)軍司所轄范圍,恰是沿襲金代路境劃分,從而割裂了原“東則亳,西南則鄧”統(tǒng)轄體系。
在兩個統(tǒng)軍司設置后不久,忽必烈再次下詔:“各路總管兼萬戶者,止理民事,軍政勿預。”[1](卷5P.89)至此,元政府剝奪了幾個勢力較大的漢人軍功家族的統(tǒng)兵之權。如時任江漢大都督、總制軍馬、總管屯田萬戶(即原“鄧州軍團”長官,實領鄧州舊軍和鄧州新軍二萬戶)史權,改授真定路總管[1](卷147P.3483),其家族兩萬戶由原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府左副元帥董俊之子董文炳接替[1](卷156P.3670)。張弘略亦按例解職,入備宿衛(wèi),亳州萬戶一職由賈文備接替。賈文備,字仲武,祁州蒲陰(今河北省安國市)人,原保州等處都元帥府左副元帥、行軍千戶、權順天河南等道軍民萬戶賈輔之子。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賈氏家族自歸附之初即為張氏副將,賈輔去世前,其長子賈文備已襲其父千戶職,從張柔屯杞,“歲乙卯,復令襲父左副元帥職,兼領順天路……四年(1263),改授萬戶,領張柔所部軍,屯亳州”[1](卷165P.3869)。由此可見,元政府在這次易將過程中是以副將代替主將之位。
1269年(至元六年),元政府調集兵力圍攻襄陽,漢人軍功家族子弟多被重新啟用。史天澤子史格,“請立勞軍中,朝議猶避鄧之舊軍,俾與張蔡公(張柔)子弘范易將,始授懷遠大將軍、亳州萬戶”[8](卷16P.239)?!对贰な犯駛鳌分杏涊d:“[史格]為鄧州舊軍萬戶,既又代張弘范為亳州萬戶,而以故所將鄧州舊軍授弘范。”[1](卷155P.3663)張弘范(1238~1280)字仲疇,張柔第九子,“六年(1269),括諸道兵圍宋襄陽,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1](卷156P.3680)。史格固然被授予亳州萬戶之職,而張弘范并未被授予鄧州舊軍萬戶,而是被授予益都淄萊等路萬戶,所統(tǒng)之兵源于李璮舊部。史格和張弘范所“易軍而將”的應為二人家族之本翼部隊,并且只為部分本翼部隊(下文將對此進行詳細論述)。因此,史格所統(tǒng)領的亳州萬戶,應是以部分順天翼亳州萬戶和其他部隊共同構成的;同樣,張弘范所統(tǒng)領的益都淄萊等路萬戶,也是由李璮舊部和部分真定翼鄧州舊軍萬戶共同構成的。
伐宋過程中,史格從阿里海牙南下征湖廣,張弘范則從伯顏沿江東進。1275年(至元十二年)七月焦山之役后,“主帥上其功,改亳州萬戶……亳州之軍其世業(yè)也。公(張弘范)以為請,故有是命”[7]?!敖股街畱?zhàn)”是宋元戰(zhàn)爭中一次重要戰(zhàn)役,因在此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張弘范奏請歸還其家族“世業(yè)”的“亳州之軍”(7)這里的“亳州之軍”當指其家族本翼的“保定路萬戶”。。當然,表象的背后還有更為深刻的原因。此前,張弘范麾下將領李庭、劉國杰和鄭祐等人先后被授予了萬戶,故此時張弘范所統(tǒng)領的益都淄萊行軍萬戶之軍事實上已被分割得所剩無幾。[9]這支“殘缺”的益都淄萊行軍萬戶即為張弘范當初所“易軍而將”的史氏真定翼鄧州舊軍萬戶。
張弘范的奏請雖然得到了批準,但當時他所統(tǒng)領的仍是這支“殘缺”的益都淄萊行軍萬戶,只是被冠以“亳州萬戶”之名。同時,張弘范及其子張珪雖然擔任“亳州萬戶”,但其官稱與其部隊名稱并不統(tǒng)一。如張柔墓前立有一角柱,上面寫道:“至元十五年(1278)歲次戊寅春三月,第九男,鎮(zhèn)國上將軍、保定等路萬戶、江東道宣慰使、蒙古漢軍都元帥弘范建?!盵3]《張弘范墓志》記載:“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一日,男昭勇大將軍、保定等路管軍萬戶張珪立石?!盵7]張弘范及其子張珪均稱“保定等路萬戶”,而非“亳州萬戶”。
張珪(1264~1327)字公瑞,張柔之孫、張弘范之子,《元史》有傳。1279年(至元十六年),“行省臣察其英偉,留公(張珪)攝管軍萬戶。明年,真拜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其父虎符,治所統(tǒng)軍鎮(zhèn)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同年,張弘范去世,張珪奔喪回京向忽必烈奏請,“臣幼,軍事重。聶禎者,從臣父、祖,久歷行陣,幸以副臣”,得到批準,“元領軍半戍湖廣省,命還其麾下”。[10](卷18)
聶禎(1228~1289)字正卿,易州定興人,聶福堅之子。聶福堅初與張柔結寨于東流堝(今河北省易縣境內),是跟從張氏家族最早的部將之一。聶禎17歲襲其父職,任襄城屯田總管;在圍攻襄陽期間,授管軍千戶;在宋元決戰(zhàn)期間,初隸博羅歡麾下,“時孽宋已亡,江西、湖廣皆內附,獨靜江恃其險遠,旅拒不下,上以亳軍素精銳,戰(zhàn)必勝,攻必取,命摘全軍進擊……城陷,捷聞,加授顯武將軍,行軍總管”。1280年,張弘范奏請以聶禎作為其副將,“十七年(1280),從張侯(張弘范)入覲,進拜明威將軍、亳軍副萬戶……俾鎮(zhèn)建康,尋移維揚(今江蘇省揚州市)”。[11](卷58PP.2576~2577)《元史·兵志》載:“十八年(1281)正月,命萬戶張珪率麾下往就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還其祖父所領亳州士卒,并統(tǒng)之。二月,以合必赤軍三千戍揚州?!盵1](卷99P.2542)張珪領到潭州的“麾下”當指“益都淄萊路萬戶”余部(即真定翼鄧州舊軍萬戶),“還其祖父所統(tǒng)領亳州士卒”是指將鎮(zhèn)戍在那里的史格所統(tǒng)領的保定翼“亳州萬戶”歸還其統(tǒng)轄。這樣通過對調部隊實現(xiàn)了將家族本翼軍歸還張珪統(tǒng)領?!昂媳爻嘬姟睗h譯為“射士”,具有“親軍”性質。[1](卷99P.2541)由聶禎“尋移維揚”來看,應是由聶禎率領這支合必赤軍移鎮(zhèn)揚州,至此,聶禎脫離了“亳州萬戶”序列??梢?,聶禎擔任“亳州副萬戶”一職的時間比較短暫。
不過此時的保定翼亳州萬戶并非原順天萬戶的全部部隊,只是上文中所稱“元領軍半戍湖廣省”者,換言之,這只是半支原順天萬戶部隊。那么,另外半支原順天萬戶鎮(zhèn)戍在哪里?《元史·兵志》載:“[元貞]二年(1296)五月,江浙行省言:‘近以鎮(zhèn)守建康、太平保定萬戶府全翼軍馬七千二百一十二名,調屬湖廣省?!盵1](卷99P.2545)由此可知,當時保定萬戶府全翼共七千余人,分戍建康和太平兩地。戍守建康之軍即指張珪所統(tǒng)領的保定翼亳州萬戶,鎮(zhèn)戍太平路(治今安徽省當涂縣)的為另外半支保定翼軍。至于其統(tǒng)領者,通過爬梳史料,可知是易州何氏家族。
易州何氏家族歸附蒙古政權的第一代成員為何伯祥,他亦是張柔早期部將之一,1238年被授予易州等處行軍千戶兼管民總管。何伯祥長子何瑛、長孫何德陸先后襲為易州等處行軍千戶,俱戰(zhàn)歿。(8)有關何伯祥家族事跡,參見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故易州等處軍民總管何侯神道碑銘有序》,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799頁下~801頁下;《元史》卷150《何伯祥附何瑋傳》,第3544~3546頁。何伯祥次子何瑋(1245~1310),初襲為易州太守,哀其兄父子相繼戰(zhàn)歿,“乞解印綬從軍,遂改行軍千戶,鎮(zhèn)亳”[12](卷8P.330)。在宋元決戰(zhàn)期間,與宋軍戰(zhàn)于丁家洲,以功升管軍總管,“宋既平,進懷遠大將軍、太平路軍民達魯花赤”[1](卷150P.3545)。
元軍在伐宋過程中,在所占地區(qū)多以軍官兼管民事,萬戶、管軍總管等多被授予路總管府達魯花赤(或軍民達魯花赤、安撫司達魯花赤等),千戶被授予州軍民總管等職。如史弼以攻取揚州的戰(zhàn)功“制授昭勇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萬戶”[1](卷162P.3801);王儼以功“佩金虎符、岳州管軍萬戶、昭勇大將軍、岳州路達嚕噶齊(即達魯花赤)”[13](卷5P.767);史格攻下廣西等地十余州,以十千戶戍守,“又以十千戶不兼職民,則任分而令不專,皆便宜假以軍民總管。事聞,制皆為真”[8](卷16P.240)。因此,根據當時之制,何瑋被授予太平路軍民達魯花赤,應仍兼管軍總管。1281年(至元十八年),何瑋升任參議中書省事。按照當時“欲相棄將”[8](卷23P.352)和軍官承襲制度,在何瑋升任宰執(zhí)官時,他本人應不再兼任管軍總管一職,而由其家族子弟承襲。據《何瑋神道碑》載:“[何瑋]有子三……德溫,武略將軍、副萬戶……孫二:長曰杲,武略將軍、副萬戶。”[12](卷8P.335)何瑋次子德溫和長孫杲皆任副萬戶。按當時軍官承襲制度,其子弟亦應承襲為管軍總管。不過,筆者認為神道碑中所記何德溫任副萬戶應是其最終職務,是重建保定萬戶府之后所授予的職務。
重建后的萬戶府稱“保定萬戶府”,元貞、大德間移鎮(zhèn)武昌。《至正金陵新志》載:“江浙行省提調保定奕張副樞軍馬移屯武昌?!盵14](卷10P.5679)按上文所述,此事應發(fā)生在1296年。《元史·兵志》載:“(1297年三月)湖廣省請以保定翼萬人移鎮(zhèn)郴州。樞密院官議:‘此翼乃張柔所領征伐舊軍,宜遷入鄂州省屯駐,別調兵守之?!盵1](卷99P.2546)所謂“鄂州省”即指武昌。因此,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1296年,江浙行省將保定萬戶府調屬湖廣行??;1297年,樞密院以其鎮(zhèn)守武昌,完成移鎮(zhèn)過程。保定萬戶府移鎮(zhèn)武昌時,其部隊人數(shù)已增至萬人。元仁宗時,保定萬戶府升為上萬戶府序列。[1](卷24P.551)此時,其萬戶府全稱應為“鎮(zhèn)守武昌保定翼上萬戶府”。此后,保定萬戶府似未再移鎮(zhèn)他處。
保定萬戶府萬戶一職均由張珪一支承襲。《張珪墓志》記載:“定遠大將軍、保定等路管軍上萬戶,佩虎符,鎮(zhèn)武昌,曰景武者,公(張珪)長子也……孫男十一人……次曰昌,明威將軍、保定等路管軍上萬戶,佩金虎符?!盵10](卷18)張景武何時承襲萬戶一職,史書并無明確記載。然《元史·張珪傳》記載:“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陜……還,擢江南行御史臺侍御史,換文階中奉大夫,遷浙西肅政廉訪使?!盵1](卷175P.4072)由此來看,張景武承襲萬戶大概在此年。張昌承襲保定翼萬戶一職時間不詳,但應是在其祖父張珪和父親張景武健在時即已承襲此職。
1328年(天歷元年)十月,即張珪去世第二年,張珪的五個兒子在保定丁憂。期間兩都之變發(fā)生,“紫荊關潰卒南走保定,因肆剽掠,同知路事阿里沙及故平章張珪子武昌萬戶景武等率民持挺擊死數(shù)百人”[1](卷32P.713)。數(shù)日后,阿里沙等及張景武兄弟五人被殺。同月,有廷臣言:“保定萬戶張昌,其諸父景武等既受誅,宜罷其所將兵,而奪其金虎符?!盵1](卷32P.715)文宗不許。之后有御史臺臣上言:“近北兵奪紫荊關,官軍潰走,掠保定之民。本路官與故平章張珪子景武五人,率其民擊官軍死,也先捏不俟奏聞,輒擅殺官吏及珪五子。珪父、祖三世為國勛臣,設使珪子有罪,珪之妻女又何罪焉!今既籍其家,又以其女妻也先捏,誠非國家待遇勛臣之意?!盵1](卷32P.717)文宗于是下命歸還了張珪家族的家資并讓其女返家。
《至正條格·斷例》記載了張昌因減價買馬被責罰之事。
天歷二年(1329)七月,刑部議得:“保定翼萬戶張武昌,因奔祖父喪,回還保定,減價勒買軍戶張子京玉面赤騸馬一匹,與訖中統(tǒng)鈔一十定,令張子京家人邵成于契上代替畫字。聞知事發(fā),令王德義于契內填作軍人王鎮(zhèn)撫名字,印稅赴官,遮掩己罪。武昌路估計馬價,實直中統(tǒng)鈔一十八定,即與軍官人等,遍詣軍家,非理擾害,取要飲食、草料事例不同,況兼保定與武昌時價貴賤各異。合準湖北道廉訪司所擬,量笞三十七下,依舊勾當,罪幸遇免,標附?!倍际蕯M。[15](卷3P.197)
引文中的“保定翼萬戶張武昌”即指張昌,可能是因其鎮(zhèn)戍武昌,故稱張武昌。在天歷之變時,張珪一支慘遭屠戮,張昌幸而保留了世襲保定萬戶的職位。第二年,他因減價買馬受到了處罰,但從湖北道廉訪司所擬“依舊勾當”的決定中可以看出,張昌并沒有被罷免萬戶。不過,1330年(至順元年),文宗命復籍張珪五子家資。[1](卷34P.750)張昌本人此后不見于史籍,不知在這次“復籍家資”過程中是否被褫奪萬戶職位。
上文筆者對張柔及其家族所統(tǒng)領萬戶的形成與演變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考察。不過,“亳州萬戶府”改稱“保定萬戶府”,亦即元政府重建保定萬戶府的時間還未確定。
南宋滅亡后,元政府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加強對各地的鎮(zhèn)戍。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二月,江淮、江西元帥、招討司改為上、中、下三等萬戶府,蒙古、漢人、新附諸軍相參共設置三十七翼。而三十七翼萬戶府中只有“亳州萬戶府”而無“保定萬戶府”,且“亳州萬戶府”屬下萬戶序列。[1](卷99P.2543)(9)按元代有兩支以“亳州”命名的萬戶府。一是本文所討論的“保定萬戶府”前身,二是至元中后期設立的“鎮(zhèn)守福州亳州翼上萬戶府”。劉曉先生認為此時的“亳州萬戶府”為“鎮(zhèn)守福州亳州翼上萬戶府”的前身(參見劉曉《元鎮(zhèn)守武昌“保定萬戶府”考——以萬戶張氏為中心》,載《安徽史學》2021年第3期)。而《八閩通志》引《三山續(xù)志》載:“至元二十四年,移濟南、東平萬戶翼戍福建,后為亳州上翼。”(弘治《八閩通志》卷28《秩官》,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74頁上)故“鎮(zhèn)守福州亳州翼上萬戶府”至早設置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以后。按照當時軍制,下萬戶所屬軍馬應在三千人左右。[16](卷9P.286)然而上文已知兩支保定翼軍合并后軍力應在七千人左右,這說明在設置三十七翼萬戶府時,兩支保定翼軍還未合并。而上文已述,在移鎮(zhèn)武昌時,“亳州萬戶府”已改稱“保定萬戶府”。因此,保定萬戶府重建的時間應在1285年至1296年之間。
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二月,伯顏丞相等官員上奏:“將元帥、招討、總管、總把這四等名兒,重的一般有。這其間里,斡端、別十八里、長河西、和林、塔塔兒歹等處,似此邊遠田地里有底,權且依舊。其余近里有底,革去了呵,萬戶、千戶、百戶這名分里分做上、中、下三等委付呵,怎生?么道,擬定來。后頭緊用的勾當有呵,臨差的時節(jié)對付得,或元帥、或招討名分里交行了呵,無事的其間里休交行呵,怎生?么道,擬定來。奏呵,奉圣旨:‘您的言語是有。那般者?!瘹J此。”[16](卷9P.286)
由引文可以看出,1284年,伯顏上奏將“元帥、招討、總管、總把”等官職裁撤,并將“萬戶、千戶、百戶”分作上、中、下三等。元政府于1285年在江淮、江西設置三十七翼萬戶府時,已將各萬戶分作上、中、下三等。而直到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江淮行省才根據伯顏的奏請,開始“通類定奪軍官”[14](卷6上P.5588),即將“元帥、招討、總管、總把”等官職裁撤而行用“新軍官”。故筆者認為,上文所述何德溫由“管軍總管”改“副萬戶”即在此年,也就是說,“亳州萬戶府”改稱“保定萬戶府”、保定萬戶府完成重建應在此年。重建后的保定萬戶府,治所設在建康路,以萬戶張珪鎮(zhèn)守,設分鎮(zhèn)萬戶府于太平路,以副萬戶何德溫鎮(zhèn)守。
綜合前文,筆者對張柔家族成員所任萬戶的時間和萬戶稱謂進行了整理(詳見附表1)。元代“亳州萬戶”經歷了形成、發(fā)展、拆建、易將、歸還本翼、重建和移鎮(zhèn)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并非特例,而恰恰體現(xiàn)了元代“老牌漢軍萬戶府”的整體變遷情況。其中所反映出的正是元朝在不同時期對漢人軍功家族的不同政治策略。
附表1 保定張氏家族萬戶世襲情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