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達明
夏陽酷暑,來自全國各地的驢友相聚于“天府之國”成都,一探川西秘境真面目。我們一行差不多用了十天時間,走遍了四川的西北角,領略了大江大水的氣勢和魄力。
第一站探訪金沙遺址博物館。迄今為止,金沙遺址是世界范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的遺址,也是象牙埋藏最密集的遺址,分為祭祀區(qū)、生活區(qū)、墓葬區(qū)。最讓人震撼的當屬陳列在展覽館第四展廳中心位置的“太陽神鳥”金飾,可以旋轉的圓形展臺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這件精美的文物。展臺上方象征著天際的紅色藻井,一道光從天而降直射在這件靈秀的金飾上,黃金的熠熠光輝在這里更被無限釋放,紅色和黃色的結合讓我們聯想到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
尋幽道教名山青城山,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huán)峙,狀若城郭,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當我們氣喘吁吁爬到海拔千米時,氣勢宏偉的天師洞建筑群呈現于眼前,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雨。我們并排坐在天師洞的門檻上,聽雨,享受禪境,生活的煩惱被雨絲絲縷縷地過濾……
青城山腳下,奔騰的岷江川流不息。戰(zhàn)國時期李冰父子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分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設計上巧奪天工。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這里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觀之令人嘆服。
汽車沿著岷江逆流而上,不時穿梭在隧道中。忽然跳出一個地名“映秀”,記憶被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發(fā)生了……如今,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嶄新的汶川新城已經高樓林立,一座現代化的新城矗立在岷江邊。
中午餐畢,我們順路去了一趟古羌城,印象最深的是羌族建筑中的碉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用來御敵、儲存糧食、柴草,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米~30米,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13層。建筑材料采用石片和黃泥,墻基深約1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紙、吊線和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
眺望遠處的山體,幾乎寸草不生,怪石嶙峋。窮山惡水,羌族人民特別吃苦耐勞,勤奮而極具韌性。和當地老者聊天得知: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huán)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羌族聚居區(qū)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半山腰,故而羌族又被譽為“云朵中的民族”。
九寨溝的至美無以復加,四季景色迷人,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棲息著大熊貓等十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遠望雪峰林立,高聳云天,終年白雪皚皚,近觀藏家木樓、晾架經幡、棧橋、磨坊、傳統(tǒng)習俗及神話傳說構成的人文景觀,被譽為“美麗的童話世界”。九寨溝主溝呈Y字形,總長50余公里。溝中分布有多處湖泊、瀑布群和鈣華灘流等。水是九寨溝景觀的主角,碧綠晶瑩的溪水好似項鏈般穿插于森林與淺灘之間。色彩斑斕的湖泊和氣勢宏偉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一條溝有如此之多的高山湖泊,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條。
駛向“人間瑤池”黃龍,海拔越來越高,漸漸耳郭里有了耳鳴感。黃龍風景名勝區(qū)因佛門名剎黃龍寺而得名,主景區(qū)黃龍溝位于岷山主峰雪寶頂下,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于世,是中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一條長約7公里、寬約300米的鈣化山峽,山勢如龍,以“奇、絕、秀、幽”的自然景觀而蜚聲中外。
從川主寺鎮(zhèn)出發(fā),我們沿著紅軍當年過草地的足跡前進。若爾蓋草原地勢遼闊,瞬間腦海中蹦出了“浩渺、無垠、蒼?!边@些詞匯。當地人常用“若爾蓋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來說明若爾蓋與中國革命的非凡關系及其歷史地位。
仰頭白云悠悠,青山的天際線依稀可辨,近處牛羊成群,海子星羅棋布。其中,以花湖景區(qū)最為壯觀,極目遠眺水天一色,綠草野花令人心曠神怡,煙波葦蕩令人肺腑盡滌。在這里還棲息著各種野生動物,其中最為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種群。夏日,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湖底清冽的水中,開滿恣意生長的白色花朵。遠望,藍色的花湖被白花包裹著,像地毯上盛放的寶石,美得令人目眩。
夕陽西下時,我們結伴至九曲黃河第一灣。這里地處草原腹心地帶,白河于此匯入黃河,形成浩大氣勢。河面寬而蜿蜒,曲折河水分割出無數河洲、小島,水島翔集、漁舟橫渡,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宇宙中莊嚴幻影”。黃河第一灣地勢平坦,水流舒緩,小島、岸邊紅柳成林。索克藏寺院修筑于黃河第一灣山凹臨河處,白塔古寺,帳篷炊煙相伴黃河,更顯自然悠遠博大。最美的景色是黃昏日落時分,當夕陽一點點變紅朝山邊落下去時,整個河谷籠罩在了一片金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