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珠
(西安海棠職業(yè)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
茶文化通過我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承載了中國諸多的文化元素,集成了民族文化、區(qū)域文化,在當今茶藝既可以作為民眾謀生的渠道,又可以作為體現(xiàn)藝術的方式。我國眾多高校將茶藝課程作為選修課,旨在向學生傳述茶文化歷史和茶藝基礎技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度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對我國歷史高度認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人文情懷。為了更好地顯示茶藝課程的育人功能,可以與思政課程結合。
茶藝課程文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明禮、選茶、擇水、備具、沖泡、布席、品鑒等。在茶藝課程文化基礎知識教學中,其核心首要是提高學生茶藝技能,培養(yǎng)學生茶藝行為規(guī)范,以此為基礎,為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的良好培養(yǎng)奠定基礎。
茶事活動的組織開展,其目的是將理論用于實踐,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茶藝技能和茶藝行為用于實踐之中去。在組織茶事活動中,相關教師要發(fā)揮宏觀調控的作用,要根據(jù)學生上堂課所學的知識有目的地組織開展茶事活動,在組織開展茶事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活動地點的選擇,最好選擇安靜舒適的場所,這樣學生更能心無旁騖地進行茶事活動。同時在組織開展茶事活動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合作,這樣學生才能在茶事活動中樹立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最終促進學生茶藝文化觀念全面發(fā)展。
通過組織開展茶事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悟中國茶藝文化的博大精深、淵源深厚,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的茶藝技能,潛移默化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最終達到弘揚茶文化的目的。
創(chuàng)新和服務作為茶藝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法則,在新時代,茶藝文化的傳播、傳承都需要緊抓創(chuàng)新和服務。在當今,茶藝文化創(chuàng)新服務需要緊隨社會發(fā)展的特點,在不影響茶藝文化的內涵上最大程度地滿足現(xiàn)代人的需求,將民眾追求真、美、善的特點體現(xiàn)在茶藝文化中去,以此達到文化傳播、實踐創(chuàng)新的目的。
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價值觀樹立作為課程三維目標之一,而茶藝文化作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一,將茶藝課程的價值觀樹立目標確立為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通過茶藝課程的思政改革讓學生在新的課程體系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中國歷史文化高度接受和認同,進而認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學生成為新時代有理想、有品德的可塑之才。
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能力培養(yǎng)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茶藝技能,提高學生技能的實踐應用能力。關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觀樹立是緊密掛鉤的,學生價值觀正確樹立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茶藝課程的興趣,學生才會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相關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生的茶藝能力才能循序漸進地提升。
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下的知識傳授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單向指的是教師一味地講解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學生被動地學習,雙向指的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合力,學生自主地學習茶藝課程,教師為課程教學的引導者。
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為了更顯著地體現(xiàn)課程思政教育的特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和學校實際教學條件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改革,在不影響茶藝課程教學實效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并接受中國茶藝文化,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茶藝課程思政教育的特色。
茶藝課程思政改革可以強化“茶藝”課程的育人功能,可以豐富思政改革育人內容。茶藝課程思政改革具有理論和實踐并行的特點,這是知行合一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強化茶藝課程育人功能重要渠道,在高效的理論指導下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具有方略,更具有指引;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對茶藝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會更加透徹,以此更能發(fā)揮思政課程的價值。
茶藝課程的育人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茶藝技能,發(fā)展學生領悟茶藝文化的思想,樹立學生傳承茶藝文化的理念,讓學生在茶藝課程學習之中深諳中國茶文化之道,大曉中國茶文化之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茶知文化,以茶悟道理。因此,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需要正向傳播茶藝文化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并將這些功能高度融合于課程思政改革體系當中去,以此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在茶藝課上,思政的內容要具體化,要形象化,最好可以直擊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比如“借茶修為”,要求學生深度了解并實踐泡茶、品茶禮儀,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茶藝文化中的“和”和“敬”,“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的優(yōu)良元素,在茶藝文化中也有體現(xiàn)的,泡茶、品茶是生活之享受,這是“和合”的思想體現(xiàn),因此,通過多次泡茶、品茶實踐,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平和安定的理念;“敬”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民族的標簽,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上敬老,下愛小,在茶藝課教學中,可以結合這兩點內容針對性地思政改革,讓學生延續(xù)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德。同時在這樣的思政改革課程學習中,學生的儀表、談吐、舉止都能得以規(guī)范,這對學生個人魅力和文化底蘊都有顯著效果。
行為規(guī)范指的是對為人處世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華夏民族歷來有敬茶的禮儀,這不僅僅是華夏民族的待客之道,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和”“敬”的直接體現(xiàn),“和”是以和為貴;“敬”是尊敬客人。就好比在整個茶藝活動中所存在的諸多禮儀規(guī)范都能直觀地體現(xiàn)出我國茶藝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同時在為客人斟茶的過程中也顯示出了“敬”的理念,最直接體現(xiàn)出對客人尊敬的茶藝活動包含準備干凈、雅致、美觀的品茶環(huán)境;根據(jù)客人喜好選擇茶品,精心泡茶、斟茶是對客人的尊敬,所以說中國茶藝文化不僅僅是修身養(yǎng)性的藝術,更為為人處世、結實摯友的渠道。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茶事活動處處體現(xiàn)著尊重、關懷、和諧,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飲茶人之間的顧慮,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同時也可以讓飲茶人席地而坐、潛心而談,所以說茶藝課程教學的首要便是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端正學生的態(tài)度,傳輸給學生的正確的茶藝禮儀。
茶藝課程教學中的第一堂課便是茶藝禮儀訓練。因此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要以學生行為規(guī)范為基本準則,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茶藝禮儀,如基礎的看茶、選茶、泡茶;茶品、煮水;斟茶。并要求學生在實踐泡茶過程需要注重基本“禮儀”,如愛惜茶、珍惜茶、尊敬客人,從而體現(xiàn)出茶藝活動的和諧和敬愛。中國茶文化強調“以茶利禮仁”,將茶藝文化中的禮儀作為一種行為準則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課堂中,這對于學生茶事活動中的禮儀規(guī)范大有幫助,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茶藝行為規(guī)范引導可以發(fā)展學生“以和為貴”“尊敬他人”的崇高品質,文明禮成方能讓學生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中以禮待人,這對于學生社會關系和諧建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引導的核心便是讓學生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同和歸屬作為中華民族傳承的民族精神,無論是盛世,還是華夏民族瀕臨危機的邊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是團結民眾的核心,所以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歸屬中國華夏九州的思想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思想政治素養(yǎng)。因此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我們需要注重兩個自信的引導,其一是“中國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其二是“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中心”。
茶文化的傳播并不單單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是思想理念、價值掛念的傳播。因此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需要將茶文化的精髓和深度融入思政課程中,讓學生深度了解中國茶文化,了解茶文化的內涵和涵義,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帶著敬畏之心去翻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進程,并從茶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深度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給當代大學生的自信。具體而言就是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以茶藝引之,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是培養(yǎng)新時代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茶藝是指泡茶和品茶的技藝,茶藝既是謀生的技藝,也是生活的藝術。古代文人雅士將茶藝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深入研究并頗有建樹,歷代的茶書畫作品和茶藝術文學作品可以反映出各朝代茶藝的發(fā)展和傳承成果。從這些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茶藝陶冶情操,以茶藝凈化心靈,以茶藝培養(yǎng)健全人格,以茶藝塑造價值觀,成為歷代茶人的共同認知和相同的修習途徑。茶藝把茶的自然屬性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屬性相互結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形式,體現(xiàn)出中國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高貴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特別是茶藝中所體現(xiàn)出的“和、敬、廉、美”的茶道精神,對人的成長和情感養(yǎng)成都有一定的意義。理性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和核心。挖掘茶藝文化的課程思政價值,將茶藝文化引入思想教育中,可以解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模糊的問題,有利于重新塑造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
茶藝文化當中蘊含真善美等積極、正面、向上的觀念,這將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幫助學生找到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敬畏生命的真諦,尋回求知的本能和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走出面對生活和學業(yè)困難時的惶恐、不知所措的困境,找到正確的方向。另一方面,茶藝強調習茶過程中觀照自我,關注當下,注重細節(jié),主張動手,鼓勵踐行。茶藝思政教育靈活生動,和學生學習、生活的關聯(lián)度高,既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認識茶文化,又可以利用茶藝文化提升個人的修養(yǎng),實現(xiàn)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凸顯其深刻的大思政教育的意義和顯著的教育效果。
追求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樂是每個人應當具備的審美素養(yǎng)。茶作為世界上最健康的飲品,喝茶不僅是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同樣是對生活之美的追求,就好比我國成都,作為慢生活的核心城市,茶藝活動眾多,是很多民眾放松休憩的首選。在如今,我國民眾生活得到顯著提升的過程中,物質需求基本滿足,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精神的需求更高,茶藝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陶冶人審美情趣的藝術,由此,當今茶藝活動已然成為滿足民眾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
泡茶可以培養(yǎng)個人的耐心,品茶可以悟茶道,泡茶、品茶之美其實是生活理論的衍生,是自然美學的外露,從古至今,茶藝活動都具備這一特點。所以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需要將美學追求融入思政課程之中,讓學生在茶藝課的學習中陶冶情操,冶煉情趣,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當然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也需要將茶藝活動本身所具備的自然之美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人和自然高度和諧的道理,修學生之身,養(yǎng)學生之性,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從而培養(yǎng)學生追求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情操。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基于人的需求之上的,要想在新時代促進差異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就必須要以現(xiàn)代人的需求喜好為基準點,滿足現(xiàn)代人的需求,做到創(chuàng)意和傳承相結合。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提升學生創(chuàng)意服務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的,要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創(chuàng)意服務對于茶藝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性,就需要任課教師加大民眾需求數(shù)據(jù)調查、加大民眾生活指數(shù)數(shù)據(jù)調查、加大民眾精神需求數(shù)據(jù)調查的力度,為茶藝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支持和幫助,根據(jù)現(xiàn)實數(shù)據(jù)的實際情況有決策地對茶藝課程進行思政改革,因此可以斷定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必須以民眾生活幸福指數(shù)數(shù)據(jù)為基礎,不能無憑無據(jù)僅憑借自身感覺盲目做出思政改革策略。
在新時代進程中,民眾的生活需求已發(fā)生改變,由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過渡,所以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必須充分發(fā)揮時代的優(yōu)勢,分析民眾的生活偏好、生活習慣,記錄不同類型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shù)據(jù),這樣才能在精準掌握民眾需求和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茶藝課程教學內容,重視創(chuàng)意服務內容教學,轉變傳統(tǒng)服務理念,全面提升茶藝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修為、一個人的自信都是逐步建立的,而不是直接建立的,所以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教師要改變課程思政的思想,要重視思想對學生引導價值和意義。至于“飲茶修身”這個觀點,這是中國茶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的,在我國不僅有茶藝之說,更有茶道之說,飲茶也是悟道的一種方式,更是一個人透徹人間真理有效形式,如《鬼谷子》中有這樣的情形:“游歷在外的名人過鬼谷,鬼谷先生以茶水待之?!倍蟠嗣吮愠蔀榱斯砉茸拥牡靡獾茏樱@位名人便是蘇秦,所以說茶不僅僅蘊含了自然之道,同樣蘊含了待客之道。至于“學藝自信”這個觀點,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精通某種技藝之說,如《勸學》中所記載:“唯手熟而”,所以一種本領帶給個人的不僅僅是生存,更是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在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中要將“飲茶修身、學藝自信”的思想理念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去,以此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學習茶藝課程的目的和價值,目的是學會茶藝技能,價值是樹立自信心。在這樣的茶藝思政課程中,學生可以從中國茶文化中理解以和為貴,敬愛他人的核心內涵;可以讓學生從茶藝課程學習中領悟中國的茶道——自然之道(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和待客之道(以禮待之);可以讓學生體悟到茶藝文化中的美學追求——自然之美、和平之美,從而達到育人于課程,育人于茶藝,育人于文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于茶藝課程思政改革,不僅要重視課程教學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茶藝思政課程精神內涵的體現(xiàn),要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精髓、理念和思想高度融于思政課程當中去,以此讓茶藝思政課程有文化深度,有精神廣度,有歷史弘度,讓學生的茶藝課程學習有方向、有目的、有指引、有價值,促進學生價值觀、為人處世態(tài)度的良好形成,最終讓學生接受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傳承、發(fā)揚中國茶藝文化視作自己一生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