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學富
荼?在我國栽植歷史悠久,其花色美味香,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可能是因為此花開后諸芳盡,意味青春不再,有些傷感的緣故。在宋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它的曝光率卻是極高的。它作為文學意象寄托了文人的一種情感,或贊嘆,或吟誦,為荼?花賦予了喜怒哀樂。
荼?又作“酴醾”。《群芳譜》說,因“色黃如酒”,故加“酉”字。荼?花可浸泡酒,其果實可重釀酒,皆取其香色也。荼?花枝葉茂密,花繁香濃。陸游贊道:“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痹巳~颙也有詩贊其香:“千紅萬紫消磨盡,猶有風吹不斷香?!彼稳讼矚g制作酴醿酒,即先將一種叫“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細末,投入酒壇后密封,到打開飲用時芳香四溢,再在酒面上撒上荼?花瓣,則酒香更醇厚悠遠。李祁有《青玉案》詞曰:“歸來留取,御香襟袖,同飲酴醾酒。”而楊萬里卻不舍得用荼?泡酒,因為它冰清玉潔、高雅淡泊,即使花開落盡其香仍在,其色仍白。詩云:“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借令落盡仍香雪,且道開時是底花。白玉梢頭千點韻,綠云堆里一枝斜。休休莫?西莊柳,放上松梢分外佳。”
荼?多藤蔓,若做一花架讓其攀爬,可美化庭院,花盛開時香飄遠近。北宋名臣范鎮(zhèn)在房前有一個龐大的荼?花架,其下可容納十多人聚會。每年荼?花開時,范鎮(zhèn)喜歡約上文友知己,在荼?花架下宴飲。為增添飲酒樂趣,他們行起世上最天然雅致的酒令,荼?花瓣落入誰的酒杯里,誰就把杯中酒一飲而盡。當微風吹來,片片花瓣像雪花一樣飄灑在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上,酒香聞來正如荼?花香,滿桌人興致勃勃,頻頻舉杯。這就是傳說中的“飛英會”。
荼?是春天最后開花的植物,荼?花盛開標志著春天花季的結束,宋代才女吳淑姬有詞說“謝了荼?春事休”。文人們常常通過荼?意象來抒發(fā)惜春、送春、傷春的情感。王庭圭《惜春亭觀酴醾》詩云:“東皇收拾春歸去,獨遣酴醾殿后塵。憐我寒窗賦愁寂,時看玉面送殘春。”辛棄疾曾勸阻人們“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毛滂在任衢州推官時的一個暮春黃昏時分,與友宴飲,他望著淡淡的炊煙,疏落的柳枝和荼?花架上隨風飄落的片片花瓣,惜花傷春之情油然而生,與友酬唱道:“綠暗藏城市,清香撲酒尊,淡煙疏雨冷黃昏。零落荼?花片、損春痕?!辈苎┣墼凇都t樓夢》中以花喻人,其中就有荼?。麝月抽到一張花簽,上面一枝荼?花,題著“韶華勝極”四字,那面寫著宋人王淇的詩:“開到荼靡花事了”,意思是荼?過后,群芳凋謝,春天即去。繁盛一時的賈府“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時,她是賈府最后一個送春人。
荼?也往往被文人借用感嘆韶光不復,以花喻人,感慨時運不濟,虛度大好時光。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四年多,可以說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了,他曾賦詩曰:“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蘇軾以荼?自喻,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不與世人爭鋒。但是蘇軾又寫道:“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北M管不追逐風頭,孤獨無聞,但是花的清香卻飄得很遠,總會有人欣賞認可的。蘇軾在黃州期間,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團練副使,無職無權,可是在創(chuàng)作上卻是高潮迭起,進入輝煌時期,寫作詩詞賦文數百余篇,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此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