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田,李艷敏,鄭 燕,胡光珍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3)
難治性血管瘤是兒科常見疾病,也是以血管內表皮細胞增殖為主要特征的胚胎型良性腫瘤,其組織位置較復雜。普萘洛爾是β受體阻滯劑,治療難治性血管瘤效果較好,但大劑量使用會引發(fā)患兒低血壓、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因此,需搭配針對性護理措施,提高難治性血管瘤患兒的干預效果[1]。循證護理可使護理工作更加科學規(guī)范,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本研究對難治性血管瘤患兒實施循證護理,探討其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收治的124例難治性血管瘤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難治性血管瘤,通過血管彩超能清晰查看腫瘤體,行硬化劑治療;②腫瘤體深度>10 mm;③年齡1個月~1歲;④無其他疾??;⑤無藥物禁忌證;⑥治療及護理方案均征得患兒家長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標準:①竇性心動過緩、心臟傳導阻滯、重癥心力衰竭等患兒;②硬化劑藥物過敏患兒;③進一步診斷考慮為脈管動靜脈畸形患兒。對照組男23例、女39例,年齡2個月~1歲,平均(0.61±0.31)歲;體重4~10(7.48±1.64)kg;病程8~40(13.87±2.64)d。觀察組男24例、女38例,年齡1個月~1歲,平均(0.71±0.28)歲;體重3.5~11(6.94±1.34)kg;病程7~20(13.56±2.41)d。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對患兒家長實施健康教育。同時,完成患兒家長的出院指導,囑其在患兒接受治療期間關注睡眠及精神狀況,若發(fā)生突發(fā)情況,及時返院接受治療[2]。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
1.2.2.1 循證護理分工 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組長為科室護士長,負責統(tǒng)籌調配組員、監(jiān)督循證護理具體落實情況。高級職稱護理人員負責培訓、引導落實循證護理具體措施;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人員負責對循證問題進行檢索;其他組員負責護理方案的落實。
1.2.2.2 確定循證問題 循證護理小組成員結合臨床治療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出院患兒的定期復診回復,應用PICO工具對循證問題進行闡述?!癙”表示提出問題所面對的對象。為接受統(tǒng)一治療的血管瘤患兒及陪同家長?!癐”表示護理措施。制訂并實施硬化劑治療難治性血管瘤的護理標準及預防不良反應準則?!癈”表示與對照組不同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按照醫(yī)囑和藥物說明書及各小組學習情況、理解程度形成的護理措施。“O”表示護理預期情況。治療血管瘤患兒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護理人員對患兒護理流程認知率、家長對患兒疾病干預措施的掌握情況[3]。最后確定循證問題:①如何判斷硬化劑治療難治性血管瘤患兒發(fā)生的不良反應?②怎樣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③如何確?;純杭议L做到精準干預?④怎樣保證患兒出院后家長對其自我監(jiān)測及護理干預?通過檢索相關文獻、尋找證據(jù)綜合確定循證問題答案,對類似難治性血管瘤患兒護理文獻進行分析及評價,找到合適的護理方案。
1.2.2.3 問題整合實踐 ①用藥:給藥前,護理人員需評估患兒生命體征、飲食及精神狀況,幫助患兒完成基礎檢查,排除禁忌證;用藥后,護理人員仔細觀察血管瘤的變化,對顏色、大小等情況做好記錄,方便交接班,避免反復記錄。告知患兒家長出院復查時間,每3周復查1次,不能隨意停藥,為家長講解預防不良反應的注意事項,確保用藥安全和療效。②預防不良反應:a.循環(huán)系統(tǒng)。若患兒僅暫時性心率下降,告知家長不做其他特殊處理,若合并呼吸困難或情緒煩躁等,需立即檢查,告知主治醫(yī)生后遵醫(yī)囑給予相應干預措施[4]。b.呼吸系統(tǒng)。護理人員應關注患兒肢端顏色,評估是否存在三凹征,避免發(fā)生呼吸困難等不良情況。若患兒嚴重咳喘,需要停止用藥,待呼吸道感染治愈后再用藥。c.低血糖。護理人員應為患兒補充足夠熱量,記錄用藥前后患兒喝奶次數(shù),若患兒有寒戰(zhàn)或異常興奮情況,需測量血糖,必要時給予針對性處理。③家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為家長詳細講解藥物作用、潛在不良反應及預防對策等,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安撫患兒情緒。指導家長監(jiān)測血糖及心率、觀察患兒面色和精神狀態(tài)的方法等。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家長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家長負性情緒進行評估,SAS包括20個條目,>50分表示患兒家長存在焦慮情緒;SDS包括20個條目,>53分表示患兒家長存在抑郁情緒,2個量表總評分均為80分,評分情況與家長不良情緒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患兒不良反應:包括低血壓、低血糖、支氣管痙攣。③比較兩組患兒睡眠質量:采用兒童睡眠紊亂量表(SDSC)進行調查,該量表共6個維度、26個條目,包括入睡或維持睡眠障礙、睡眠呼吸障礙、睡眠喚醒障礙、睡眠覺醒轉換障礙、過度嗜睡、睡眠出汗。每個條目分值1~5分,條目總分26~13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兒睡眠紊亂程度越嚴重。
2.1 兩組患兒家長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長SAS、S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兒SDS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SDSC評分比較(分,
血管瘤是患兒在胚胎時期的一種血管疾病,屬于先天性發(fā)育不良病癥,也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fā)生于頭部,若處理不及時可能威脅患兒生命安全。普萘洛爾作為β受體阻滯劑,其藥物中分子生物治療機制包含促進血管收縮、抑制血管生成等,臨床多用于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等,效果理想。在應用此類藥物治療時,患兒可能發(fā)生低血壓、低血糖等不良反應,因此,輔以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必要。常規(guī)護理多為基礎護理對策,無法滿足血管瘤患兒的護理需要,且患兒年齡較小,無法進行良好溝通,家長對患兒疾病認知不足,且在照顧患兒時無法預防不良反應。本研究采用循證護理,是基于提高護理質量的科學途徑,結合以往臨床相關病例,提出存在問題,通過大范圍文獻檢索尋找實證,在患兒接受治療時給予綜合性護理對策,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DSC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長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陳思等[6]研究結果顯示,循證護理可有效提升難治性血管瘤的干預效果,預防不良反應,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分析:觀察組通過對以往護理中形成的問題進行總結,采用文獻檢索形式,綜合護理證據(jù),規(guī)范用藥和預防不良反應措施,有利于提升患兒家長的疾病知識水平,提高家長護理能力。成立循證小組,總結患兒在接受治療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確定護理風險因素,結合醫(yī)學原則和循證護理程序制訂循證方案,從而有效增強患兒治療的安全性,減少不良反應,保證臨床療效,有利于患兒盡快康復。同時,循證護理還給予患兒家長健康教育指導,緩解家長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信心,有利于提升家長在護理工作實施中的依從性,改善患兒護理質量[7]。此外,循證護理通過制訂詳細的用藥護理方案和不良反應預防計劃,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難治性血管瘤患兒應用循證護理,可改善患兒睡眠質量,緩解患兒家長負性情緒,預防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