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
(山東省高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山東 聊城 252800)
艾滋病(HIV)指受人體免疫病毒感染后引發(fā)的免疫缺陷,該病具備較強的傳染性,傳播途徑有性接觸、母嬰傳播、血液傳播,該病會極大程度提升腫瘤以及性疾病發(fā)生風險,對人們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威脅性較強[1]。部分研究指出,應用健康教育干預防治可加深人們對AIDS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人們的自我防護意識,減少AIDS的發(fā)生[2]。本次研究比較分析于AIDS高危人群干預性防治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的效果。
選取2018.09-2021.09轄區(qū)內艾滋病高危人群64例,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范圍19-58(38.74±2.69)歲,其中性服務工作者25例,吸毒人員14例,異型性接觸者12例,性病門診部就診者6例,同性戀人員3例,其他4例。比較高危者年齡、身份、性別等,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所有人員開展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的健康教育工作,具體如下:(1)對AIDS高危人群的健康問題進行評估,應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對高危者健康問題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AIDS相關知識、感染AIDS危險因素等,調查期間必須遵循保密、自愿、知情同意三大原則。匯總、整理問卷,討論、分析AIDS危險因素、危險程度、防范方法等。此外研究人員需采取面詢等方式了解高危者對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是否同意接受HIV檢測等。(2)AIDS的咨詢檢測:檢測后陽性結果咨詢:為檢測者提供HIV陽性檢測結果,留意患者情緒波動,給予患者一定的接受時間,評估受檢者檢測反應;判斷可獲取的轉介與支持服務,要求其確定可給予其幫助的朋友以及親屬;鼓勵其與性伴侶溝通,并告知陽性檢測結果,預估性伴侶反應,幫助受檢者處理。檢測陰性結果咨詢:告知受檢者檢測結果,督促受檢者改變危險行為。(3)AIDS相關知識宣傳:分發(fā)HIV相關DVD以及宣傳手冊,設置宣傳欄(避孕套正確使用方式等),播放艾滋病科普影像資料,從而加深人們對HIV的了解,提高人們防范意識。(4)外展活動:選取設AIDS高危人群較為密集的場所,如餐飲、娛樂場所、外來務工人員居住較為密集的小區(qū)等,邀請政府相關人員、社區(qū)團體、業(yè)主等參與外展活動,創(chuàng)建固定的AIDS咨詢監(jiān)測點。(5)同伴健康教育:定期組織具備相同經(jīng)歷、背景或具備共同語言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加強對同伴教育核心人員的培養(yǎng),要求其必須具備AIDS防治相關知識,隨后由其通過小組交流、一對一交流等方式講述自身經(jīng)歷與見解,從而引發(fā)同伴間的共鳴,提升高危者對HIV相關知識的了解,促進高危者改變自身行為。(6)推廣使用安全套:避安全套是預防AIDS的有一個重要方式。因此,相關人員要對安全套于AIDS防治中的作用進行宣傳,介紹安全套的正確使用方式,向目標人群主動分發(fā)安全套,鼓勵其正確應用安全套。(7)性病服務與轉診:定期組織開展危險評估與訪談工作,明晰AIDS高發(fā)區(qū)域,鼓勵高危人群積極接診,專業(yè)人員初步篩查生殖器感染者,從而保證轉診機制的便利性與有效性,保障轉診服務的有效落實。
(1)觀察比較高危者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狀況,內容包含對疾病及患者的態(tài)度、艾滋病相關知識、艾滋病防治知識等,共24條目,分值0分-72分,分值越高,高危者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狀況越佳。
(2)記錄比較高危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狀況,包含不共用注射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不參加有償獻血、積極咨詢疾控機構[3]。
相較于干預前,干預后高危者艾滋病相關知識評分明顯更高,組間對比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評分比較分)
相較于干預前高危者健康行為(不共用注射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不參加有償獻血、積極咨詢疾控機構),干預后高危者健康行為明顯更優(yōu),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高危者健康行為比較[n(%)]
艾滋病慢性傳染性疾病的一種,該病發(fā)病原因主要為HIV病毒感染,該病具備極強的危害性,會極大提高性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生風險,該病患者病死率較高,當前尚未研制出可治愈艾滋病的藥物[4]。AIDS潛伏期較長,可潛伏8年-9年,患者發(fā)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從而致使待患者確診時通常已錯過最佳的診療時機[5]。從艾滋病防治的角度而言,該病的重點在于預防工作,吸毒、不良性愛習慣等行為均會增加AIDS發(fā)病風險[6]。近些年,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持續(xù)提升,但從AIDS宣教方面來看,重視力度不足,從而造成部分AIDS高危者于不知不覺中染上AIDS。健康教育是防治AIDS的一種重要方式[7]。AIDS健康教育是相關專家、學者以AIDS、性病常見癥狀、發(fā)病特點、治療方式、預防等方面為依據(jù),通過圖畫、語言向人們宣傳AIDS早期診斷、預防、治療等方面知識,具體方式包含派發(fā)宣傳手冊、播放教育視頻、組織相關知識講座、組織開展專家咨詢會等,此種方式可有效加深人們對AIDS相關知識的了解,減少AIDS的發(fā)生。從當前AIDS防治工作現(xiàn)狀來看,AIDS健康教育已經(jīng)被納入至高校教育體系之中,但從總體教育效果來看,我國各社區(qū)、醫(yī)院、學校等在此方面均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效果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需持續(xù)積累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健全相關體系。健康教育在AIDS防治工作中具備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對AIDS高危者存在積極作用。
本次研究顯示,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高危者艾滋病相關知識評分更高(P<0.05),說明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預性防治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可加深其對AIDS相關知識的了解。與干預前高危者健康行為比較,干預后高危者健康行為明顯更優(yōu)(P<0.05),說明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預性防治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健康行為。
綜上所述,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預性防治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發(fā)揮理想效果,可加強高危者防護意識,改善高危者健康行為,降低AIDS發(fā)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