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范明洋,楊吉春,程 軍,劉香軍,張占川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xué) 材料與冶金學(xué)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10)
Ni是主要的奧氏體化元素[1],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并穩(wěn)定奧氏體,使之獲得良好的強度、塑性和韌性[2]。但由于我國Ni資源緊缺、價格高昂,并且已有大量臨床實驗表明,Ni是一種潛在的致敏因子,Ni離子在生物體內(nèi)富集可能會誘發(fā)毒性效應(yīng),導(dǎo)致細胞破壞和炎癥反應(yīng),對生物體有致畸、致癌的潛在危害[3-5]。2002年我國發(fā)布國標GB 11887-2002,明確規(guī)定首飾中與人體接觸部分,在正常使用兩年內(nèi),Ni的釋放量應(yīng)小于0.5 μg·cm-2/week。因此使用其他元素代替Ni用來穩(wěn)定不銹鋼中的奧氏體,開發(fā)一種新型節(jié)Ni奧氏體不銹鋼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N是一種強烈的穩(wěn)定奧氏體元素,其形成并穩(wěn)定奧氏體的能力約為Ni的30倍[6]。使用N元素作為合金元素添加到奧氏體不銹鋼中能夠穩(wěn)定奧氏體組織[7],Kermanpur發(fā)現(xiàn)N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奧氏體不銹鋼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8]。N元素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成本遠小于Ni,如將N元素加入到鋼中,這將會大大降低奧氏體不銹鋼的冶煉成本[9-10],同時降低Ni對生物的致敏性。王青川[11]和王文革[12]等人研制的新型醫(yī)用高N無Ni不銹鋼,其強度、耐腐蝕性和生物學(xué)性能均優(yōu)于傳統(tǒng)的316L奧氏體不銹鋼。吳浩[13]等人研發(fā)的新型高N低Ni奧氏體不銹鋼耐腐蝕性能明顯優(yōu)于800H鋼。當前不乏以N代Ni的試驗報道,也獲得了些有意義的試驗結(jié)論,但鮮有針對N、Ni對力學(xué)性能作用機理尤其增韌機制的理論探討。
當前,以N代Ni是研發(fā)節(jié)約型不銹鋼的有效途徑。因此,本文以022Cr17Ni12Mo2不銹鋼為研究對象,設(shè)計并冶煉N含量為0.3%、Ni含量5%~11%的節(jié)Ni型奧氏體不銹鋼,分析N代Ni后顯微組織、硬度和拉伸性能的變化,重點探討N、Ni對體系韌性的影響機理,為節(jié)Ni型不銹鋼的研發(fā)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dǎo)和實驗數(shù)據(jù)。
試驗原料為工業(yè)純鐵、純鎳、氮化鉻鐵、鉬鐵、電解錳、硅鐵等,試驗鋼采用25 kg真空感應(yīng)電弧爐(ZG-0.01)熔煉,以添加氮化鉻的方式實現(xiàn)鋼中增氮,冶煉過程中通入高純氮氣,以降低合金化時氮元素逸出。將所得鋼錠加熱至1250 ℃保溫3 h后,用700 kg氣錘鍛造成50 mm×50 mm的方棒,鍛造時長約1 min,終鍛溫度不低于1 000 ℃,鍛后水冷。試驗鋼化學(xué)成分如表1所示,其含量除鎳外,其他元素均符合國標的022Cr17Ni12Mo2奧氏體不銹鋼。使用Axiovert25型蔡司顯微鏡觀察顯微組織,并用Nano Measure軟件測量晶粒尺寸,采用HRS-150A型洛氏硬度計測試試驗鋼的硬度值(HRC),采用WDW電子萬能拉伸試驗機進行拉伸測試,拉伸速度2 mm/min,棒狀啞鈴試樣,標距l(xiāng)0=50 mm,d0=10 mm,斷后利用蔡司卡爾SIGMA-300型場發(fā)射掃描顯微鏡(FE-SEM)觀察斷口形貌。
表1 試驗鋼化學(xué)成分化學(xué)成分(質(zhì)量分數(shù),%)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sted steels (wt%)
采用廣義梯度近似GGA(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14-15]中的PBE (perdew-burke-ernzerh)泛函方法,通過對平面波截止能和MP-k(monhkorst-pack)[16-17]網(wǎng)格大小的優(yōu)化,發(fā)現(xiàn)選取450 eV的平面波截止能及4×4×4大小k網(wǎng)格滿足了選取體系能量收斂小于1 meV/atom的條件。自洽循環(huán)能量收斂設(shè)為1.0×10-5eV/atom,力收斂為0.002 eV/nm。所有計算由VASP程序完成[18]。
圖1為試驗鋼鍛造后的金相組織。從圖1可以看出,試驗鋼為均勻的單相奧氏體組織。結(jié)合圖2可知11Ni0N試樣的奧氏體晶粒尺寸最大,并且增N降Ni后,9Ni0.3N、7Ni0.3N和5Ni0.3N試樣的晶粒尺寸均有所降低。這說明增N降Ni起到了晶粒細化的作用。9Ni0.3N和5Ni0.3N的晶粒尺寸最小,皆出現(xiàn)了長度較短的孿晶;對比試驗鋼的成分,Ni元素含量從9.064%降低到4.828%,晶粒尺寸僅有1 μm的差距,從節(jié)Ni角度考慮,5Ni0.3N試驗鋼組織性能更佳。
圖1 試驗鋼顯微組織:(a) 11Ni0N; (b) 9Ni0.3N; (c) 7Ni0.3N; (d) 5Ni0.3NFig 1 Microstructure of tested steels: (a) 11Ni0N; (b) 9Ni0.3N; (c) 7Ni0.3N; (d) 5Ni0.3N
圖2 試驗鋼的晶粒尺寸Fig 2 Grain size of tested steels
試驗鋼洛氏硬度(HRC)如圖3所示,11Ni0N、9Ni0.3N、7Ni0.3N和5Ni0.3N試驗鋼的洛氏硬度分別為60.80、64.16、64.46和65.12,可以看出增N降Ni后的試驗鋼,硬度不僅沒有降低,反而略微提高。從成分上來看,11Ni0N、9Ni0.3N、7Ni0.3N和5Ni0.3N試驗鋼除N和Ni外,其他元素含量幾乎沒變化,可推斷N能夠提升奧氏體不銹鋼的硬度。N元素加入到鋼中,會使晶粒的尺寸減小,從而使晶界增多,在發(fā)生位錯運動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會增大,從而有利于試驗鋼硬度的提高。
圖3 試驗鋼的洛氏硬度Fig 3 Rockwell hardness of tested steels
圖4為試驗鋼的拉伸試驗測試結(jié)果,可發(fā)現(xiàn)N元素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抗拉強度和斷后延伸率,并且9Ni0.3N、7Ni0.3N和5Ni0.3N試驗鋼的抗拉強度呈現(xiàn)先減后增的趨勢,伸長率隨著Ni元素的減少逐漸增加。由圖4可見,9Ni0.3N和5Ni0.3N試驗鋼的抗拉強度為最佳,其中抗拉強度分別為858.75和855.85 MPa。斷后延伸率分別為38.25%和41.55%,可以看出5Ni0.3N試驗鋼的抗拉強度9Ni0.3N有微弱差異,但斷后延伸率明顯大于9Ni0.3N試驗鋼,故5Ni0.3N試驗鋼的拉伸性能最為優(yōu)異。較11Ni0N試驗鋼相比,5Ni0.3N試驗鋼抗拉強度由698.35 MPa提高至855.85 MPa(漲幅為22.55%),斷后延伸率由35.95%增加至41.55%。由此可見,增N降Ni可以顯著提高022Cr17Ni12Mo2奧氏體不銹鋼的抗拉強度和斷后延伸率。
圖4 試驗鋼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Fig 4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of tested steels
當拉伸試樣受單向拉應(yīng)力時,在材料內(nèi)部夾雜物、析出相、晶界或其它塑性變形不連續(xù)處位錯塞積,產(chǎn)生應(yīng)力集中,進而開始形成顯微孔洞,其在切應(yīng)力作用下不斷長大、聚集,完全縮頸而導(dǎo)致材料斷裂[19]。為探究節(jié)Ni型奧氏體不銹鋼拉伸性能的作用機理,對試驗鋼的斷口形貌進行分析,以明確斷裂原因和斷裂機理。圖5為試驗鋼的室溫拉伸斷口形貌圖片,觀察發(fā)現(xiàn)組織中存在大量韌窩,并且韌峰較高,說明試驗鋼具有良好的韌性,斷裂方式是韌性斷裂。11Ni0N試驗鋼斷口形貌的韌窩深淺不一,出現(xiàn)了較深的孔洞,韌窩分布也不均勻。9Ni0.3N、7Ni0.3N試驗鋼韌韌窩面較大,分布較11Ni0N較為均勻,但仍有較多的孔洞。5Ni0.3N試驗鋼韌窩大小分布均勻且韌窩較深,沒有出現(xiàn)較大的孔洞。因此對022Cr17Ni12Mo2奧氏體不銹鋼增N減Ni后,試驗鋼具有較強的韌性,這與延伸率結(jié)果相吻合。
圖5 試驗鋼拉伸斷口SEM照片:(a) 11Ni0N; (b) 9Ni0.3N; (c) 7Ni0.3N; (d) 5Ni0.3NFig 5 SEM photographs of tensile fracture of tested steel: (a) 11Ni0N; (b) 9Ni0.3N; (c) 7Ni0.3N; (d) 5Ni0.3N
現(xiàn)階段實驗方法無法確定試驗鋼中力學(xué)性能的提升是N的作用還是Ni的作用,對N在鋼鐵材料中具體作用缺乏機理性認識,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能夠從微觀結(jié)構(gòu)對宏觀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和作用機理。故使用第一性原理在原子層面探究N和Ni在鋼中對鋼力學(xué)性能的影響及機理分析。
γ-Fe(C),γ-Fe(C)-N和γ-Fe(C)-Ni晶胞的力學(xué)性能(體積模量B、剪切模量G、楊氏模量E以及泊松比σ)可以根據(jù)彈性常數(shù)進行計算。γ-Fe(C),γ-Fe(C)-N和γ-Fe(C)-Ni晶胞經(jīng)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后,空間點群為立方晶系Fm-3m,對于立方體系,由于存在對稱關(guān)系,C11=C22=C33,C12=C23=C31,C44=C55=C66,故晶系的彈性常數(shù)有3個獨立變量,即C11,C12,C44。對于立方晶系,晶格的力學(xué)穩(wěn)定性可由Born-Huang判斷[20-21]進行判斷,需滿足式(1)晶體才能穩(wěn)定存在。
C11>0,C44>0,C11>C12,C11+2C12>0
(1)
各摻雜體系彈性常數(shù)計算結(jié)果見表2,將彈性常數(shù)帶入式(1)進行驗證,結(jié)果表明所有摻雜體系都滿足Born-Huang力學(xué)穩(wěn)定性判據(jù),因此,所有摻雜體系均滿足彈性穩(wěn)定機制,晶體結(jié)構(gòu)穩(wěn)定。
表2 γ-Fe(C), γ-Fe(C)-N和γ-Fe(C)-Ni摻雜體系彈性常數(shù)Cij (GPa)
根據(jù)計算出的獨立彈性常數(shù),通過Voigt-Reuss-Hill[22]近似,可以進一步計算出各固溶體體積模量B、剪切模量G和彈性模量E、泊松比σ,計算公式如式(2)~(5):
(2)
(3)
(4)
(5)
圖6為γ-Fe(C)及摻雜體系的B/G和泊松比的計算結(jié)果。由圖可見,γ-Fe(C)-N和γ-Fe(C)-Ni的B/G和泊松比均大于γ-Fe(C),這說表明N和Ni均可以提高γ-Fe(C)的韌性。γ-Fe(C)-N的B/G和泊松比又大于γ-Fe(C)-Ni,即N對γ-Fe(C)韌性的提升大于Ni的影響。
圖6 γ-Fe(C),γ-Fe(C)-N和γ-Fe(C)-Ni體系摻雜體系的B/G值及泊松比σFig 6 B/G and Poisson’s ratio σ of γ-Fe(C), γ-Fe(C)-N, and γ-Fe(C)-Ni doped systems
差分電荷密度能夠直觀地觀察到摻雜體系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原子尺度探究摻雜體系的強韌性機制[23]。圖7為γ-Fe(C)、γ-Fe(C)-N、γ-Fe(C)-Ni摻雜體系的差分電荷密度,標尺中的電荷密度范圍-0.02~0.02 e/(0.1 nm)3,灰色區(qū)域表示電荷的聚集,黑色區(qū)域表示電荷的消散,對γ-Fe(C)體系,C與鄰近Fe存在明顯的電荷轉(zhuǎn)移,C得到電子,F(xiàn)e失去電子,見圖7(a)。當摻雜N原子后,C和N得到電子,F(xiàn)e失去電子,可以看出與γ-Fe(C)相比,電荷密度進行了重新分配,N周圍的電荷密度要強于C,N周圍的Fe也出現(xiàn)少量的電荷轉(zhuǎn)移,這表明N的摻雜使晶胞的穩(wěn)定性增強,見圖7(b)。從圖7(c)可以看出,當摻雜Ni后,
電
圖7 γ-Fe(C), γ-Fe(C)-N和γ-Fe(C)-Ni體系的差分電荷密度Fig 7 Differential charge densities of γ-Fe(C), γ-Fe(C)-N, and γ-Fe(C)-Ni systems
荷密度會再次重新分配,F(xiàn)e周圍的電子轉(zhuǎn)移增多,但明顯小于γ-Fe(C)-N體系。γ-Fe(C)-N體系的電荷密度明顯大于γ-Fe(C)-Ni體系的電荷密度,這是因為N可以增加鋼中自由電子的濃度,從而提高原子之間的金屬鍵鍵合,降低原子間電子交換的方向性,在晶體結(jié)構(gòu)中使電子的分布更加均勻,因此位錯滑移發(fā)生時并不會減弱或破壞原子鍵合,使得鋼具備了較高的斷裂韌性[24],這也是γ-Fe(C)-N摻雜體系韌性(泊松比、B/G)高于γ-Fe(C)-Ni體系的主要原因[25]。
以022Cr17Ni12Mo2奧氏體不銹鋼為研究對象,通過添加氮化鉻合金的方式向鋼中增氮,冶煉N含量為0.30%N、Ni含量5%~11%的節(jié)Ni型不銹鋼,并分析增N降Ni后試驗鋼顯微組織和力學(xué)性能的變化,得到如下結(jié)論:
(1)增N降Ni后試驗鋼的顯微組織仍為單相奧氏體組織,Ni含量為4.828%,N含量為0.30%時,顯微組織最佳;N元素可降低奧氏體晶粒尺寸并起到細化晶粒的作用;
(2)增N降Ni后試驗鋼的力學(xué)性能較022Cr17-Ni12Mo2鋼有所提高,Ni含量由10.972%降至為4.828%、N含量由0增至0.30%時,試驗鋼的洛氏硬度提高了7.10%、抗拉強度提高了22.55%、延伸率提高了15.58%;
(3)向022Cr17Ni12Mo2鋼中增加0.30%N,在維持原有鋼種顯微組織及力學(xué)性能的條件下,Ni含量可由10.972%降至4.828%,降幅56%,節(jié)鎳效果顯著,以氮代鎳冶煉節(jié)鎳型不銹鋼方法可行有效;
(4)對γ-Fe(C)-N、γ-Fe(C)-Ni摻雜體系的力學(xué)性能及電子結(jié)構(gòu)進行了第一性原理計算,結(jié)果顯示,N對體系韌性的提高作用明顯優(yōu)于Ni;N的摻雜使體系中的電荷密度增大,提高體系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