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維嚴 匡嘉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作文教學的總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在總目標的設定下,每個學段又有不同的學段目標與內容。[1]第一學段(1-2年級)是“寫話”,產(chǎn)生興趣、學習標點、以筆寫心;第二學段(3-4年級)和第三學段(5-6年級)是“習作”,樂于表達、觀察素材、學習修改。第四學段(7-9年級)是“寫作”,構思立意、目的對象、體現(xiàn)文體等,在思維能力上對學生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三學段和第四學段的銜接過程中,六年級學生處于第三學段,七年級學生處于寫作第四學段,是小初銜接最為緊密的階段。
既然是銜接與過渡,那么既有統(tǒng)一也有不同。寫作是學生真實感受的表達需要,小學階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信心。在此基礎上,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寫作過程中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安排先后和詳略,繼續(xù)進行縮寫、擴寫、改寫、修改、互相評改;完成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寫作。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學生思維的訓練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由低階思維逐步向高階思維過渡。高階思維是指發(fā)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其內容是分析、評價、綜合、創(chuàng)造,是主動的尋求知識。[2]體現(xiàn)在寫作上需要學生多角度觀察、對比、分析、總結、描繪。
因此,六、七年級寫作課的“相關性”的含義是:按照新課程標準“九年一貫”制度的要求,把寫作目的和寫作技巧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轉變,實現(xiàn)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的寫作課從“習作”到“寫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習作階段在內容上要求“內容要具體、忠實于情感”,語言上是“句子流暢”。但是,與習作階段相比,寫作階段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呈現(xiàn)方式,合理安排文章內容,使用適當?shù)募毠?jié),運用多種呈現(xiàn)方式來豐富呈現(xiàn)。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與六年級下冊“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同屬于想象作文,這其中就有不少共同或銜接之處。其中在思維能力上,需要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習作階段,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要求學生與同學交流,進行大膽設想,再將天馬行空的想象記錄下來。寫作階段,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現(xiàn)代詩歌《天上的街市》,郭沫若用“天上的明星”與“無數(shù)的街燈”做聯(lián)想,剛接觸寫作的學生可以學習運用教材課文中接觸的“觸景感情”和“睹物思人”,打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大門。來到單元寫作模塊,“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就為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提供了寫作的方法。但是,進入中學在寫作時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首先,聯(lián)想必須自然而恰當,并且與觸發(fā)點相關。比如《金色花》,作家看到金色花在樹蔭下的躲藏,在風中的搖曳,聯(lián)想到了調皮的孩子與母親躲貓貓,這是一種基于相似性的合理聯(lián)想。其次,想象必須是理性的。想象中展現(xiàn)的東西不一定存在于現(xiàn)實中,但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邏輯。《西游記》里的豬八戒是虛構的,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中,但它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有著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例如,他具有豬的特征:肥胖的體型,貪吃的個性。文體的改動、內容的充實和修飾,有時也需要想象的力量。如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狼》課后習題要求“發(fā)揮想象,將本文改寫成一則白話故事。注意充實內容,增加對人物言語、動作、心理等的描寫?!痹谇楣?jié)內容的改動和完善上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組織語言,結合情景,進行描寫。三是聯(lián)想和想象要有新意。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里淺淺的天河,牛郎和織女提著燈籠在走。這些想象非常新穎,令人印象深刻,又美輪美奐。想象力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量,是重要的思想源泉[3]。在小初銜接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進行細心的觀察、勤奮的思考、積極的探索和保持對世界不斷的好奇都可以激發(fā)想象力。
統(tǒng)編教材課后寫作也在內容上體現(xiàn)了思維的提升,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找準訓練的“點”,在課堂研討上設計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思維能力訓練。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后習題積累拓展部分,要求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寫一處景物,用上“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寫的順序,運用多種描寫方法。文章第二段描寫百草園的景物,有近景,有遠景;有靜態(tài),有動態(tài);有視覺、聽覺,還有味覺。在實際教學中,把第二自然段進行詩意的變形,除了大量名詞的羅列外,還讓學生們用不同顏色的筆批注動詞和形容詞,并進行合作朗讀。豐富且生動的形容詞與動詞,讓眼前景物生動起來,賦予了新的色彩和光澤??上攵俨輬@在兒時魯迅眼里,一切都充滿著歡欣與雀躍。接著訓練學生課堂言語組織思維,給身邊熟悉的景物前面加上色彩、大小、形狀等修飾詞。在反復品讀中不難發(fā)現(xiàn),第二段除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風景描寫,還有鮮明的層次,從“不必說”與“也不必說”靜動的結合,高低的轉變,到“單是”整體與局部的結合,啟發(fā)學生關注描寫順序。要求學生在仿寫練筆中對教室窗外的梧桐樹進行細致觀察,運用一定的寫作順序。學生們觀察后的寫作順序上,有從整體上描寫梧桐樹的枝繁葉茂,到局部的細嫩新芽;有從靜態(tài)的枝葉沐浴陽光,到動態(tài)的風過沙沙作響;有從高處的枝椏麻雀,到地下的斑駁樹影。閱讀和寫作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課后寫作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順序思維。
從課后寫作練習內容來看,七年級注重敘述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八、九年級注重討論和抽象思維訓練。七、八年級學生在仿寫和改寫的練習中,以句子和片段為主,九年級學生主要寫全篇。課后寫作練習以具體的寫作任務為主,教師可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訓練,引導學生閱讀總結,思考練筆,分享交流。
王棟生教授在《條件反射式的作文》中表達了這一觀點:如果學生的“思維”是有條件的,那么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就變得非常困難,無法發(fā)揮表達的魅力。因此,王棟生教授表示,中學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對社會和生活產(chǎn)生興趣,鼓勵學生有個人見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知識獲取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需要學生有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和非凡的想法去探索。事實上,寫作并不是一種“陽春白雪”,而是一種在生活中和人們交流和分享信息的方式。小學到中學的作文銜接教學要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考慮,如果教師能激發(fā)學生的自由思考,老師可以鼓勵和容忍學生的個人觀點,不完整的或片面的理解,讓他們自由表達,暢所欲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分享欲,增加學生寫作的興趣,而如何更好地完善分享的內容就需要語文思維的進一步提升。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在習作階段,學生主要關注形象思維能力,只能思考淺顯的問題。但到了中學階段,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在中學語文寫作訓練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如清晰的思路使文章具有條理,總結概括能力,對進行文章縮寫和擴寫,培養(yǎng)想象力等[4]。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寫作單元思維訓練的特點在于,每一個單元習作模塊都從教材文本出發(fā)設有“思維結構圖”,如第四單元“思路要清晰”要求學生回憶課文內容,梳理《再塑生命的人》的時間順序;在第二單元“學會記事”中要求學生按照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填寫《散步》的行文表格,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并且每一單元的寫作模塊都有片段寫作,片段訓練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清晰、有條理、簡潔的寫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關鍵能力。
高階思維是思維發(fā)展和提高的特征,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逐步完善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小初銜接的作文教學需要進一步鍛煉學生思維發(fā)展能力。例如,安排敘事類文章的謀篇布局,銜接寫作訓練“一波三折寫故事”,教師安排小練筆:想一想,你在家里或學校有沒有發(fā)生過類似“誤會”的事件呢?寫一小段話,注意要先制造誤會,然后再解除誤會。在寫作高階思維的訓練中,需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范文總結寫作技巧和經(jīng)驗。首先為了營造一波三折,先制造誤會,創(chuàng)設沖突。例如,爸爸讓小優(yōu)“打結”,小優(yōu)誤以為爸爸說的是“打劫”。接著,點明真相,恍然大悟,原來是給垃圾袋“打結”。爸爸就對小優(yōu)解釋了“打結”的意思,擔心小優(yōu)沒給垃圾袋打結,里面東西不小心撒出來會把地面弄臟。誤會解開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覺妙趣橫生。寫作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由一般文章得出構思規(guī)律,進行寫作指導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系統(tǒng)思維能力。
同時思維能力的完善還需要教師重視評講和修改,從不同維度和評價體系開拓學生思維。從評價的結果來看,教師對學生寫作的評價,不能僅僅是單一的分數(shù),更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評價,可以是通過課堂展示交流討論,個性化評語或是當面口頭點評。從評價的方式來看,要引導小初銜接的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小組評價,教師可為寫作要求設定合適的評價量表,促進學生相互合作與修改,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圍繞中心意思寫”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如何突出中心”在銜接上既有延續(xù)又有提升。在寫作前先幫助學生理清概念,理解“中心”的內涵——文章傳達的基本觀點、態(tài)度、情感和意圖,也就是作者寫作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借助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模塊108 面的“思維結構圖”,通過對《貓》《動物笑談》《狼》三篇文章的中心分析得出突出中心的方法,“一條線索貫穿中心”“詳略得當圍繞中心”,并讓學生自己總結寫作突出中心的具體方法。學生們在課堂分享中紛紛提出了“開門見山”“卒章顯志”“對比”等方法突出主人公的情感。接著以教材寫作實踐第二題《餐桌前的談話》為題,突出“父母關愛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的中心。在習作后的評價就可以為學生制定評價量表。
?
還有學生自擬作文題《愛的湯圓餡》,主要想表達外婆對自己的疼愛?!罢f干就干!等外婆做好芯后,我們便一起做湯圓面,揉搓晃動過程中,可是有不少面粉爭著趕著飄出來要來見見世面呢!”盡管描寫了外婆做湯圓但中心情感不突出,未能突出外婆的人物形象,因此行文時可以加重筆墨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進行刻畫。幫助學生進行內容上的完善和修改后,學生呈現(xiàn)“我?guī)屯馄泡p輕挽起衣袖,一雙蒼老卻溫暖的手彷佛有了魔力,像變戲法似的不一會兒廚房臺面上就擺滿了食材。外婆笑著對我說‘丫丫,你幫外婆從柜子底下拿一只白瓷碗’。我踮著腳一路小跑。滿懷期待,支著腦袋看著外婆有條不紊地倒入噴香細碎的芝麻,軟膩的白糖和雪白的豬油膏,‘然后啊,把餡料裹入湯圓面里,我的丫丫很快就可以吃啦’。陽光從窗戶落入鋪在案板上,也灑了外婆一身的光,不一會兒一個個白乎乎、圓滾滾的湯圓就閃亮登場了?!痹谕怀鲋行臅r還可以增加人物互動,設置和外婆互動的情節(jié),增加人物之間的對話。作文教學只有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把握材料、進行取舍,構思加工、反復修改,才能實現(xiàn)不斷的完善和思維的提升。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初銜接作文教學中的課標、內容和思維發(fā)展做出了分析。作為教師鉆研和把握好課標,利用好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選擇優(yōu)秀的作文片段、傳授給學生寫作技巧、訓練寫作思維的提升,讓學生的作文更有特色,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初銜接階段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思維銜接上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