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明 林淑香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心臟病,常稱為“冠心病”[1]。近些年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均逐年呈顯著的上升趨勢,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和壽命的疾病之一[2]。冠心病是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易導致患者反復住院和產(chǎn)生焦慮、諸如抑郁之類的負面情緒已成為公共衛(wèi)生問題。希望是一種積極的個體的人格力量和內部源泉之一,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擁有強烈的希望會給其以力量和勇氣來戰(zhàn)勝疾病[3]。目前國內有關希望水平的研究主要針對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腦卒中等其他慢性疾病,但在探討老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生活質量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較少。為此,本論文將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來探討老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生活質量現(xiàn)狀及關系,也為能夠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尋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方法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jù)。
研究選取2022年1—3月在漳州市某三甲醫(yī)院心內科101例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納入標準:(1)WHO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指南[1];(2)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求證;(3)未見其他嚴重并發(fā)癥;(4)精神狀態(tài)良好、無嚴重意識和認知障礙、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愿。排除標準:(1)現(xiàn)患有精神疾病者;(2)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例如心臟、肝臟、肺臟、腎臟。在進行本次研究調查之前向醫(yī)院的倫理委員進行報備,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一直遵循醫(yī)學研究中相應的倫理原則如尊重人的尊嚴、有益不傷害等。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的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調查表是由研究人員本人根據(jù)對先前相關文獻的回顧而設計的。選項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個人平均月收入(元)、醫(yī)療保險類型。
(2)希望水平量表采用學者趙海平等[4]翻譯并修訂,共有3個維度12條條目。各個維度分別為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總分為12~48分,患者分數(shù)越高,希望水平越高。
(3)社會支持量表采用學者肖水源[5]設計,共10個條目,3個維度。各個維度分別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總分為11~62分,患者分數(shù)越高,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4)西雅圖心絞痛生活質量量表[6],共有5個維度19個條目。各個維度分別為軀體活動受限程度(physical limitation,PL)、心 絞 痛 穩(wěn) 定 程 度(angina stability,AS)、心絞痛發(fā)作頻率(anginal frequency,AF)、治療滿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疾病認識程度(disease perception,DP);總分為0~100分,患者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tài)越好。
1.2.2 調查方式 向研究對象(住院患者)及其研究對象的家屬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知情同意權。將問卷當面發(fā)放給被測者,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說明填寫問卷的方法和要求,被測者獨立完成問卷,如不能獨立完成者,由研究者采取問答形式完成。所有問卷采用當場發(fā)放、收回,共110份問卷。消除邏輯錯誤、漏填寫條目大于本問卷總條目10.0%,回收有效問卷數(shù)為101份,有效回收率91.8%。
老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生活質量現(xiàn)狀及關系。
資料收集整理后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一般的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使用例(%);希望水平、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得分采用(±s);希望水平、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之間相關性采用Pearson分析,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1例患者中,男51例(50.5%),女50例(49.5%);年齡:60~69歲61例(60.4%),70~79歲28例(27.7%),80~89歲12例(11.8%);學歷:初中及以下53例(52.5%),高中及以上48例(47.5%);婚姻狀況:有配偶79例(78.2%),無配偶22例(21.9%);職業(yè)情況:農民29例(28.7%),工人33例(32.7%),公務員/國企員工15例(14.9%),科技工作者(文教衛(wèi)生類等)24例(23.8%);個人平均月收入:≤2 999元49例(48.5%),<5 000元33例(32.7%),5 000元19例(18.8%);醫(yī)療保險類型:城鎮(zhèn)居民醫(yī)保27例(26.7%),城鎮(zhèn)職工醫(yī)保47例(46.5%),新農合醫(yī)保25例(24.8%),自費2例(2%),見表1。
表1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征(n=101)
本組患者希望水平總分得分為(38.94±3.68)分;社會支持總分得分為(39.82±7.26)分;生活質量得分: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得分(48.98±17.95)分,心絞痛穩(wěn)定程度得分(27.84±29.14)分,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得分(54.90±22.91)分,治療滿意程度得分(74.28±13.99)分,疾病認識程度得分(51.68±20.58)分,見表2。
表2 老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得分(n=101)
冠心病患者的希望總分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希望水平維度1和維度3也與社會支持總分呈顯著正相關,見表3。
表3 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冠心病患者希望的總分、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分別與疾病認識程度呈相關性;希望的總分、采取積極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分別與治療滿意程度呈相關性,見表4。
表4 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
希望水平的得分反映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態(tài)度。希望水平越高的患者,越能以積極的方式應對這種疾病,同時也越有可能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癥狀,并試著與他人保持緊密的關系。在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得分為(38.94±3.68)分為中等至高等水平,表明盡管是嚴重的生理和心理損傷造成的疾病,大部分患者還是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這與李彥珠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3個維度中,采取積極的行動維度分數(shù)最高,對現(xiàn)實和未來積極的態(tài)度分數(shù)最低,與胡守紫等[8]的研究一致。這表明患者在面對疾病困擾,還能夠采取積極的行動來維持或改善自身健康水平,但還是對自身疾病的預后及未來生活仍然存在重大顧慮和擔憂。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的現(xiàn)狀,采取治療、護理效果相對的病友作為榜樣示范及等相應的其他方法來消除其顧慮,以提高其的希望水平。
社會支持是來自患者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同事等個人和組織給予的精神和物質上幫助,也是幫助患者度過疾病過程并對其促進健康和疾病康復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重要支柱[9]。社會支持程度更高的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并提高其康復效果和社會適應能力[10]。冠心病患者社會支持總分為(39.82±7.26)分,與常模(34.56±3.73)分[1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280,P<0.01),說明冠心病患者社會支持高于正常人。分析其原因:在本研究對象78.2%為有配偶者。住院期間配偶和孩子是其主要照顧者,且親戚、好友及同事經(jīng)常探望,使患者能夠得到來自多方的支持和幫助,以促使其主觀和客觀支持提高。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總分、T、I)分別與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及主觀支持)呈顯著正相關,采取積極的行動與對對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關,這表明患者的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相關性,與盛月紅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社會支持是影響希望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希望水平維度中的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和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7]。護理人員本身也屬于個體的社會支持范疇內,更應對患者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指導和支持,幫助患者充分利用自身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研究調查顯示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總體偏低:軀體活動受限程度(PL)(48.98±17.95)分、心絞痛穩(wěn)定程度(AS)(27.84±29.14)分、心絞痛發(fā)作頻率(AF)(54.90±22.91)分、治療滿意程度(TS)(74.28±13.99)分、疾病主觀感受(DP)(51.68±20.58)分與楊小春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70歲及以上占39.5%,患者通常身機體合并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易導致其后續(xù)病情反復發(fā)作住院,從而降低其生活質量。希望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可促使其克服困難,減輕疼痛和壓力是患者應對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患者希望高低與其心理發(fā)展和健康狀況有顯著的相關性,甚至會影響患者的生存[14]。冠心病患者希望的總分、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分別與疾病認識程度(DP)呈相關性[15];希望的總分、采取積極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分別與治療滿意程度(TS)呈相關性[8]。較高的希望水平能夠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與治療滿意程度,避免產(chǎn)生絕望,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16]。
總而言之,此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為中高水平、社會支持度相對較高、生活質量偏低。希望水平與社會支持狀況、生活質量兩個維度的疾病認識程度和治療滿意程度分別呈正相關。因此,護理人員應從患者個人的希望水平因素入手,及時評估住院患者的心理影響因素,積極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此文研究的內容為進下一步實施相關的標準化護理提供了借鑒內容。同時鼓勵患者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積極改善心理健康,以最終提高其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