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青
處暑時節(jié),三伏天氣剛過,夏日的暑氣逐漸消退,但真正意義上的秋涼天氣還未出現(xiàn),晝夜的溫度有了差距,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熱,民間早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說。處暑的來臨,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了一絲涼爽,更是夏季正式進入秋季前的首個預告。氣候由熱轉(zhuǎn)涼的交替時期,人體內(nèi)的陰陽之氣也在發(fā)生變換,既包括夏季的余留炎熱,同時還有了秋天的燥氣。因此,為了更好地強身健體,養(yǎng)生防病,處暑調(diào)養(yǎng)相當重要。
處暑過后,天氣處于陽消陰長的狀態(tài),人體內(nèi)的陽氣逐漸減弱,而陰氣逐漸增長,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也能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如早起能有效地疏發(fā)身體內(nèi)的陽氣,而早睡則能收斂陰氣,充足的睡眠能保存能量、養(yǎng)精蓄銳、安舒五臟、調(diào)和氣血。
處暑為“暑燥交替”的重要時段,人們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響,出現(xiàn)煩躁、郁悶等不良狀況?!扒锸斩亍保竦恼{(diào)養(yǎng)尤需重視,保持安定樂觀的心情,遇到煩瑣事情能以良好的心態(tài)應對調(diào)節(jié),切忌悲觀傷感,以此來更好地維護身心的健康,免受疾病侵襲。
處暑時節(jié)仍有暑熱之氣,飲食方面需以清淡滋潤衛(wèi)生為主,若過食辛辣、油膩、寒涼的食物,很容易導致腸胃不適的癥狀出現(xiàn)。另處暑節(jié)氣已具有秋燥的一些特點,在飲食中適當多吃一些潤肺之品也十分必要,其中百合、蘿卜、雪梨等果蔬便是潤肺的首選。
進入處暑,天氣逐漸涼爽起來,與酷熱的夏季相比,舒適了不少。但晝夜的溫差較大,及時增減衣物,胸腹及腳部不宜受涼。若室內(nèi)的溫度不是很高,最好不要開空調(diào)、電扇,而是選擇開窗通風,確保室內(nèi)空氣處于流通狀態(tài),避免濕寒、溫熱之氣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民間常說“貼秋膘”,即到了秋天,就應該補一補,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為應對秋冬的寒冷儲存能量。但處暑節(jié)氣時人的胃腸功能還偏弱,不宜過食肥甘厚味。再者,現(xiàn)代人普遍飲食熱量偏高,好多人本身體重就超標。所以,宜先調(diào)好脾胃,“貼秋膘”則要緩緩圖之。
夏秋交替的季節(jié),人體胃腸道的自然屏障相對偏弱,此時食品豐富,水果等特別多,碰到食物污染、消化不良等原因則易出現(xiàn)腹瀉。秋季腹瀉可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小孩和老年人更易發(fā)病。初秋伊始,早晚溫差較大,要特別注意胃脘及腹部的保暖;飲食調(diào)攝是養(yǎng)護胃腸的重要手段,應進服清淡易消化的營養(yǎng)食物,并充分注意飲食衛(wèi)生。腹瀉處理主要是查明原因,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抗菌消炎治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宜休息好,并補充水分、鹽分,防止脫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不吃生冷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特別是生冷的東西。
燉蘋果含有豐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止瀉作用;將大米洗凈,晾干,用大鍋炒至金黃色,加水煮粥喝,也有止瀉作用;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塊,用開水調(diào)成糊狀,每日2~3 次。中醫(yī)調(diào)治腹瀉的重點在于健脾化濕,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選用藿香正氣散、參苓白術(shù)散、七味白術(shù)散、補脾益腸丸等。除此之外,針灸、推拿的方法,對于慢性腹瀉也是有非常好的協(xié)同治療作用的。
進入秋季,雨水逐漸減少,空氣干燥,缺乏水分的滋潤,人易出現(xiàn)鼻咽干燥、聲音嘶啞、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癥,俗稱“秋燥癥”。秋燥不僅使人感覺不舒服,而且還會誘發(fā)許多疾病,如感冒、癤腫、鼻炎、咳嗽等。
若出現(xiàn)“秋燥”,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辨清是溫燥、涼燥、肺燥、腸燥等,分別調(diào)治。如初秋時氣溫還沒有明顯下降,這時表現(xiàn)頭痛少汗,微惡風寒,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難以咯出,甚至痰中帶血,舌干苔黃欠潤等“溫燥”表現(xiàn),可選用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的川貝枇杷膏;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涼燥”則更為常見,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塞、喉癢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時可選潤肺止咳的杏蘇止咳顆粒。
紅眼病的中醫(yī)病名叫“暴發(fā)火眼”或“天行赤眼”。西醫(yī)稱作傳染性結(jié)膜炎或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常發(fā)生于夏秋之季,易于傳染和廣泛流行。一般是雙眼先后發(fā)病,患病早期,感到雙眼發(fā)燙、燒灼感、畏光、眼紅,眼睛磨痛,像進入沙子般地疼痛難忍,緊接著眼皮紅腫、眼眵多、怕光、流淚,個別患者結(jié)膜上出現(xiàn)小出血點或出血斑,分泌物呈黏液膿性,早晨起床時,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睜開,嚴重的可伴有頭痛、發(fā)熱、疲勞、耳前淋巴結(jié)腫大等全身癥狀。流行季節(jié),健康人可以滴眼液滴眼,注意眼部衛(wèi)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葉等煎水代茶飲服。患者應及時治療,避免到公共場所,尤應禁止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傳播流行;接觸過患眼的手和器械,以及患者的手帕、洗臉用具、枕套、玩具、污物等都需嚴格消毒處理。按時滴藥,先滴健眼,后滴患眼;睡時應臥向患側(cè),以免滴患眼的藥水或患眼的淚水及分泌物流入健眼??山Y(jié)合服用疏風清熱、瀉火解毒的中藥,忌食辛辣炙食物及煙酒等刺激品,以縮短病程。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肺心胃經(jīng),是秋季特有的滋補佳品。有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之功。新鮮百合可做出多種菜肴和粥羹,食療效果佳。但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百合銀耳羹功效:滋陰潤肺、清熱止渴。材料:百合15g,大棗5 粒,銀耳20g,冰糖20g,水適量。
做法:將百合用溫水泡軟,大棗去核后切小丁備用,銀耳用水泡軟洗凈、去硬蒂后,放入攪拌機,加2 杯水,稍打碎約30 秒,勿打得太細以保持口感。將打碎的銀耳、冰糖、百合、大棗丁、水放入鍋中,置于電鍋內(nèi),外鍋加1杯水開始蒸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隨意飲之。
秋梨味甘,性微酸、涼,歸肺胃經(jīng)。功效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主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侗静菥V目》記載,梨可“潤肺清心、消痰降火”,在秋季氣候干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瘙癢、口鼻干燥,有時干咳少痰,此時食梨,緩解秋燥,更益健康。
秋梨山楂湯
功效:清心潤肺、化痰祛濁。
材料:秋梨1 個,山楂適量,蜂蜜30 克,清水適量。
做法:①秋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塊,倒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沒過秋梨,旺火煮開,改小火煮至秋梨軟爛。②山楂兩頭去掉,切開兩半去籽,洗凈備用。③秋梨煮到軟爛后加入山楂,繼續(xù)煮10 分鐘,兌入蜂蜜即可關火。
用法:把秋梨和山楂蜂蜜一起煲成湯,分次適溫服用,吃起來味道酸甜,可清心潤肺,更有醒酒解膩,潤燥護咽,通便祛濁的作用。
葡萄味甘酸、性平,歸肺脾腎經(jīng)。葡萄營養(yǎng)價值豐富,葡萄汁被譽為“植物奶”。其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生津液、強筋骨、止咳除煩、通利小便的功效。適合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濕痹痛、淋證、浮腫等病癥,也可用于脾虛氣弱、氣短乏力、水腫、妊娠貧血等病癥的輔助治療。燥熱耗氣傷陰的處暑節(jié)氣食用本品,能開胃健脾、提神舒筋、滋潤養(yǎng)人,正合其時。
葡萄蜂蜜汁
功效:益氣生津,滋潤止渴。
材料:鮮葡萄、鮮蓮藕皆適量,蜂蜜200 毫升
做法:將洗凈的葡萄、蓮藕搗爛取汁1500 毫升,兌入蜂蜜調(diào)勻。
用法:每次服100 毫升,一天服3 次。亦可以鮮葡萄100 克洗凈后,加500 毫升水煮沸,直到葡萄皮、籽及肉都分開時為止。用紗布袋過濾,去掉渣滓,兌入蜂蜜50 毫升再度煮開、冷卻即成。分次飲用。
蓮藕是蓮的根莖,味甘、性偏涼或寒,歸心脾胃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解毒消腫、健脾補腎的功效。中醫(yī)認為“鮮品偏于生津涼血,熟品偏于補脾益血。”生藕可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適用于煩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癥。熟藕,其性由涼變溫,有養(yǎng)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藕為“靈根”,視為祛瘀生津之佳品。
木耳蓮藕片
功效:養(yǎng)陰潤燥,除煩和中。
材料:鮮蓮藕1 節(jié),黑木耳30 克,紅椒、生姜、沙拉油、香油、醋、糖、鹽適量。
做法:①鮮藕洗凈去皮切成薄片,黑木耳沸水泡開,紅椒、姜切絲;②鍋內(nèi)燒開水,放入藕片略燙,浸泡片刻,取出瀝干水,拌入黑木耳;③另起鍋,放入香麻油、沙拉油,燒至五成熱,放入姜絲、干紅椒略爆,再加入醋、糖、鹽燒開;將燒開的醬汁淋在藕片上,加蓋燜2 分鐘,拌勻即可。
用法:隨餐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