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在讀古詩時,大家有沒有偶爾遇到與常理不太相符的地方?我小時候就碰到過,小腦袋一直想不太明白,后來長大了,學了別的知識,才了解其中的道理在詩外。其實只要多留心,多問幾個為什么,許多古詩就成了打開廣袤世界的窗子。很多詩人,由于閱歷、興趣等緣故,都會在詩中留下許多寶貴知識。比如,下面這首——
憫農(nóng)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nóng)》是我們最早接觸的古詩之一,大意是說在一個烈日當空的夏日中午,農(nóng)民伯伯正在田間不知疲倦地除草。他們?nèi)魏顾驖衲_下的泥土,卻忙得顧不上擦拭。詩人李紳看到此情此景,由衷地感慨:飯桌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是用無數(shù)汗水換來的呀!
詩的內(nèi)容很好懂,而我的疑問是:為什么一定要在“日當午”的時候去“鋤禾”呢?頂著烈日勞作很容易中暑,找個涼快點的時間不是更好嗎?從詩人的本意來猜,或許是想強調(diào)任務繁重,午間無暇休息;而從地理科學的角度看,又有另一番道理。下面不妨從什么是“鋤禾”說起。
“鋤禾”并非把禾苗鋤掉,而是指鋤去田間雜草。我們知道,雜草生命力頑強,會拼命和莊稼搶養(yǎng)料,不及時鏟除的話,莊稼長得病懨懨,農(nóng)民一年都白忙活。除草的目的,說到底是為了“粒粒皆辛苦”的“盤中餐”,而從直接對象看,是對養(yǎng)料的守護。
大部分農(nóng)作物都是直接從土壤中獲取自身所需的養(yǎng)料。土壤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zhì)、有機物質(zhì)、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許多礦物質(zhì)、有機物質(zhì)、微生物都是植物成長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
我們聰明的祖先不僅僅知道“斬草要除根”,還會將砍下的草、木用火燒掉。等火滅后,那些留在地上的灰色物質(zhì)(灰燼),就是新的養(yǎng)料,俗稱“草木灰”??茖W家們測量后發(fā)現(xiàn),草木灰含有鉀、鈣、磷等化學元素,它們能讓植物健壯地成長,增強抵抗害蟲的能力。
古人在焚燒農(nóng)作物秸稈、草木之后的土地上播種,往往會得到比較好的收成。但草木灰所含的養(yǎng)料畢竟是有限的,時間一長,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漸漸變少,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就會下降。古人又沒有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的復合肥料,怎么辦呢?不妨事,這難不倒他們,換塊土地唄,重復前面的過程!只要得到了新的草木灰,就等于得到了新的沃土。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灑下無數(shù)汗水,將“刀耕火種”永遠刻在了文明史上。
當然,遠古的刀耕火種是迫于生計的無奈之舉,今天可不提倡這樣做。破壞林地、污染空氣、影響交通,都是刀耕火種的危害。
生活在農(nóng)村的小讀者可能見過焚燒秸稈的場景:整塊農(nóng)田大火沖天,濃煙滾滾,空氣里有嗆人的味道,熏得眼睛、鼻子都很難受。
是否能繞過焚燒秸稈、草木而得到肥沃的土壤呢?完全可以,但需要付出另外一種代價:時間。最初的土壤是巖石千萬年來自然風化的結果。在風吹、日曬、雨淋、冰蝕,還有植物的根系作用和熱脹冷縮的物理變化下,再堅硬的巖石都會緩慢破裂、粉碎,最后變成很小的顆?!@就是最初的土壤。
地球上的巖石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各處的土壤也有厚有薄,從幾厘米到兩三米的厚度都有,有些地方也可能完全見不到土壤。在南美智利的安第斯山頂,不少植物竟然是食肉的(捕蠅草就是一種肉食性植物,你還聽說過其他可怕的植物嗎?)。原來,當?shù)赝寥捞?,植物無法獲得足夠的養(yǎng)料,為了生存就只好苦練本領,開始吃肉啦。相比之下,我國的小麥、水稻、油菜就幸福得多,它們可以盡情享用足下肥沃的土壤。
判斷養(yǎng)料是否充足,并不完全看土壤的厚度。土壤中最精華的部分,叫作腐殖質(zhì)。
它們是由落葉、落花等植物殘留物,還有動物尸體之類的東西,在微生物作用下緩慢形成的。這些寶貴的營養(yǎng),既是植物的“糧倉”,也是無數(shù)小生物的家園。
正是腐殖質(zhì)提供了這樣的生命舞臺,也只有擁有它,土壤才算合格。一塊土地,“肥沃”或“貧瘠”的關鍵,要看腐殖質(zhì)的多少。可惜的是,它的形成過程異常緩慢。據(jù)科學家測算,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下,形成約2.45 厘米(相當于一元硬幣的直徑)厚的合格土壤需要足足5 個世紀!
唐代詩人顏仁郁說“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現(xiàn)在的人不了解農(nóng)民伯伯的辛苦,以為莊稼可以自己在田里長成),放到今天來讀,一些人也是會臉紅的。雜草爭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都是或大或小的威脅;就算風調(diào)雨順、沒病沒災,春播秋收、翻土灌溉也需要農(nóng)民伯伯付出巨大的辛勞,之后才能收獲糧食。
灌溉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植物和人一樣,都離不開水??蔀槭裁催€要翻土呢?這里面蘊含著有趣的自然規(guī)律。土壤中含有的水分,被稱為“土壤水”,它對植物生長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些水容易沿土壤中的細微孔道自動上升至地表,這叫“毛細現(xiàn)象”。
如果一直產(chǎn)生毛細現(xiàn)象,土壤里的水都被吸到地面上去了,土壤就會缺水;加上中午氣溫升高,蒸發(fā)旺盛,水分就會流失更多。如何挽救呢?農(nóng)民伯伯很有經(jīng)驗,他們通過不斷翻土,一方面使土壤變得蓬松,便于莊稼根須生長,另一方面切斷土壤中的細微孔道,阻斷毛細現(xiàn)象,保持土壤濕度??梢姟颁z禾日當午”有其內(nèi)在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