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斯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蒲松齡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描寫了許多愛情故事,也塑造了許多美好的女性形象。《聊齋志異》中辛十四娘就是其中一個非凡而又極具靈性的狐妖奇女子,她容色娟好、機智聰穎、秀外慧中、堅強善良,集世間女子的美好品質于一身。但同時辛十四娘的經(jīng)歷也引人深思。著眼于辛十四娘的人物形象和經(jīng)歷,以辛十四娘的人物成長為軸線對小說中所體現(xiàn)的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辛十四娘的形象本身對蒲松齡的映射為主進行分析研究。
在小說中,十四娘的出場便是別致的美麗?!懊了夹校鲆簧倥?,著紅帔,容色娟好。從小奚奴,躡露奔波,履襪沾濡?!背克獣月吨?,偶遇一位妙齡少女,身著一襲紅衣,身旁跟一位奴仆,身姿靈敏,奔波于此,不小心沾濕了羅襪。在馮生眼中,她仿佛是下凡的仙女,她在馮生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十四娘第二次出現(xiàn)時,是馮生乘著醉酒掀開幕簾之時?!肮屑t衣人,振袖傾鬟,亭亭拈帶。”在那半隱半現(xiàn)的幕簾后,看見生人的十四娘有些許的驚訝,依舊一襲紅衣,發(fā)鬟傾側,亭亭玉立。如此仙姿使得十四娘更為脫俗不凡。這是文中僅有的兩次描寫十四娘的外貌,此后我們只能從小說的描寫中得知她是一位“刻蓮瓣為高履,實以香屑,蒙紗而步者”的女子。“蓮瓣”意為出淤泥而不染,“香屑”則會使人心神激蕩,這些美好高潔的意象用來形容十四娘是對她品性氣質的最大贊美。“蒙紗”更為十四娘添一絲神秘感。蒲松齡先生筆下的十四娘本是一位來自深山的狐女,卻在字里行間被賦予了仙女的容貌和氣質。
辛十四娘是一位注重禮法禮制的狐族女子,她身為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女子,受封建禮教約束使自己成為一個符合三從四德的賢惠女子,因此她身上有著普通凡間女郎的羞澀矜持和知理懂禮。蘭若寺初見馮生時,馮生醉酒貿然掀開幕簾,她表現(xiàn)出的是閨閣女子的羞澀。在辛十四娘接到郡君命令初見郡君時,她首先是“望嫗俯拜”,面對長輩,極度尊敬,謹遵禮法。當郡君準備把馮生說與她成婚時,她“娉娉而立,紅袖低垂”,腆然曰:“還以告之父母?!庇蛇@一句即可窺察到,辛十四娘雖然對馮生心生愛慕,但仍誓死遵守著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封建禮教,因此她的身上深刻著儒家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遵禮守法,注重禮節(jié)。她“回首見生,羞縮不安”。當郡君問十四娘平時在家做些什么的時候,她回答:“閑來只挑繡?!庇纱丝梢娝娜粘I钜餐嘎吨蠹议|秀嫻靜的氣質。但這樣一個矜持羞澀、注重禮法的女子在面對強勢的郡君時,也依舊毫無懼色,她誓死遵守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禮教,拒絕郡君讓她即刻嫁給馮生的要求。因此,辛十四娘的身上有著傳統(tǒng)大家閨秀的矜持和規(guī)矩,但同時辛十四娘也是一位性格剛直、重視孝道的傳統(tǒng)儒家女子。
辛十四娘在嫁給馮生之后就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古代賢妻,將自己作為男子的從屬,一切以夫家利益為重,她的所作所為都忠于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的賢惠不僅體現(xiàn)在她勤勤懇懇地照顧馮生一家,更在于她能夠規(guī)勸馮生交友。辛十四娘曾多次對馮生竭力相勸,避免馮生與小人有任何接觸,懇勸他遠離禍患。但世事難料,有些事情想躲避卻非人力所能及。最終在楚銀臺的連環(huán)設計下,馮生被誣蔑入獄了。
在馮生鋃鐺入獄后,辛十四娘并沒有因此灰心喪氣舍棄自己的丈夫,她用聰慧去營救丈夫,一方面,她沉著冷靜,上下打點,細心籌謀,讓馮生少受皮肉之苦;另一方面,她派自己的狐貍丫鬟去找尋皇上,在如此周全精密的安排與計劃下,最終馮生獲得自由,得救重生。
辛十四娘在馮生入獄后,并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內外兼顧,一邊讓自己的狐貍丫鬟尋求機會為馮生翻案,一邊料理家中事務,穩(wěn)定家眷。并且在解救丈夫的過程中她卻沒有使用任何法術,完全遵守凡塵俗世的法則,用人世間的規(guī)則解救馮生。這對于一個初出人世的狐妖來說不僅需要一定的膽識,還需要十分堅強的心智。在為解救馮生奔走的過程中,辛十四娘感受到了這凡俗塵世的世態(tài)炎涼,但她仍舊不會向小人屈服。
辛十四娘也是有著極其善良的心性和慈悲的胸懷。當馮生再次惹怒楚銀臺時,辛十四娘說:“我不忍見君流落,請從此辭?!彼敬蛩汶x開,但不忍心看馮生的苦苦哀求,便與馮生約法三章,可見她的內心十分柔軟。后來馮生入獄,她表面上云淡風輕,暗地里常?!皶內ハ?,無停履,每于寂所於邑悲哀,至損眠食”。她不想將悲傷的情緒帶給整個家庭,所以她必須“出則笑色滿容,料理門戶如平時”。在她下決心要離開馮生的時候,她不想留馮生孤零零地在世間,便為他尋得良人,就算辛十四娘離世了,她曾經(jīng)日夜辛勞為馮生攢下的錢財也能讓馮生余生衣食無憂。辛十四娘是一位聰慧善良的女子,這也注定了她成仙的結局。
辛十四娘因為想與愛人幸福度日而步入塵世,進入塵世后,她注重禮數(shù),一心為夫,遵從人世間的種種,不敢有絲毫逾矩。然而辛十四娘救助丈夫時,嘗盡人間冷暖。這一切讓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對人世間的一切感到失望,厭煩紅塵俗世。于是她下定決心離開,想從紅塵里尋得超脫去尋求自在的理想。但是她在做這一切之前必須先結束和馮生的這段情緣,所以無論丈夫馮生怎樣苦苦哀求辛十四娘留下,辛十四娘終究沒有讓步妥協(xié),最后為丈夫覓得一賢惠的女子以了結牽掛,遠離這紅塵俗世,去尋了逍遙自在,最后名列仙籍。
辛十四娘本本分分地勤儉持家,與丈夫生活平穩(wěn)安定,本以為可以一輩子平穩(wěn)地走下去。然而進入俗世的路注定坎坷,丈夫與陰險小人相交過甚,十四娘曾多次勸告也無濟于事,最終丈夫被陰險小人陷害進獄。辛十四娘只能靠自己的膽識和力量營救馮生,在周全精密的營救計劃下,馮生終于平安歸來。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辛十四娘的勇敢和機智,打破了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男女平等思想的雛形。
儒家文化要求“三綱五?!?,其中“夫為妻綱”即傳統(tǒng)的女子應該以男子為中心,安心相夫教子,為男子服務。而男子應該建功立業(yè)保衛(wèi)國家。但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人文精神也在逐漸覺醒,男女平等、女性地位提高等意識逐步出現(xiàn)。蒲松齡筆下的《辛十四娘》以女子營救男子的形式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封建束縛逐漸被打破,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文人入仕坎坷、生活困頓、饑寒交迫,迫切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女子相助,借助她們的力量懲惡揚善,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也突顯了女子的英勇與機智,使女性的地位在小說中有所提升,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蒲松齡筆下辛十四娘的性格有著非常清晰、層次分明的發(fā)展脈絡。最初的辛十四娘天真無邪,年幼貌美的她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環(huán)境簡單,無憂無慮。然后走入婚姻后的辛十四娘不得已被命運裹挾著不停地向前走,從剛嫁人的秀外慧中、賢良可人到日益成熟、堅定果決,再到最后為了丈夫苦心相勸、奮力營救,她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是驚人的。在馮生入獄后,她沉著冷靜、思維縝密、心思細膩,遣婢入京,再尋佳人,安排善后,這已是非一般男子可以周全的重大策略部署。在后期得知真相時的辛十四娘面無表情,但卻在最后的緊要關頭颯然一笑。這一笑是為自己把握了局勢,把握了事態(tài)而笑,是帶著穩(wěn)操勝券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悅;這一笑象征著辛十四娘終于從一個受人驅使擺布、天真無邪的弱女子升華為自主自決,掌握自己命運的勇敢女性。
蒲松齡筆下辛十四娘的結局非常耐人尋味,它不同于以往經(jīng)歷了波折苦難的夫妻最終幸福生活的大團圓式結局,而是選擇了為辛十四娘安排了毅然離去,名列仙籍的特殊結局。這種結局恰恰是蒲松齡遵從了故事的內部邏輯而產(chǎn)生。辛十四娘本是來自幻域的無憂無慮的小狐貍,誤入凡塵俗世中,對人世間的黑暗和蠅營狗茍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厭惡的境地。為紅塵所累,她不愿在這種環(huán)境中繼續(xù)忍受和生活,所以在為馮生的生活做好了一切準備之后,毅然選擇了回歸自己的寧靜世界,脫離紅塵,最后位列仙班。辛十四娘沒有把自己跟馮生永遠地捆綁在一起,而是適時做出了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是她獨立意識的體現(xiàn),遠離人世間也是為了追求自己寧靜的世界,選擇了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在三綱五常中被規(guī)矩捆綁一生,體現(xiàn)了辛十四娘自由意識的萌發(fā)。
蒲松齡在《辛十四娘》中對男女描寫和批判的角度與以往的小說是有很大不同的,他借批判馮生的形象,來塑造女性的形象。蒲松齡的這種描寫在《辛十四娘》中并不是孤篇,放眼蒲松齡《聊齋志異》小說篇目中,類似于辛十四娘的美好女性形象也遠遠不止這一處。在小說中,蒲松齡對辛十四娘性格和容貌的極力描繪滿懷著對女子的崇敬和喜愛之情。這顛覆了以往的傳統(tǒng)小說模式,展現(xiàn)的女性則是集智慧與美貌于一身的獨特形象,充滿了女性意識。因此《辛十四娘》無疑是對“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的傳統(tǒng)形象的顛覆性改變。
辛十四娘從入世到出世可謂經(jīng)歷了百般滋味,受盡了人世冷暖。而她的經(jīng)歷與蒲松齡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蒲松齡19歲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一時名聲大振。那時他年少入世,躊躇滿志,但之后屢試不第,遭受百般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漸漸地也看透了人世間的沉浮冷暖,毅然出世。往后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就這樣蹉跎了四十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回家,結束塾師生活。他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于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從蒲松齡一生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他這一生都在與命運斗爭,出世的種種如此短暫,仿佛曇花一現(xiàn),眨眼間便成為浮云?;氐浆F(xiàn)實中他不得不面對著生活的壓力和窘迫,而在與命運斗爭的過程中,他也逐漸從儒釋道中感悟出了脫離紅塵俗世的快樂。因此辛十四娘的人物形象也可以看作蒲松齡真實形象的一種理想化。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許多狐貍變成的女性形象,但這些狐女與以往文學作品對所謂“狐貍精”的批判有很大不同。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并不是心地惡毒、自私自利的惡女形象,而是向往人世間的美好,努力修煉,甚至相信且盼望得到人世間情愛的單純善良的形象。她們總出現(xiàn)于亂世,幫助貧窮孤苦的書生排憂解難,改善他們的生活以及坎坷的仕途。自從宋代以后,文學衰微,大多數(shù)文人陷入了坎坷的仕途、腐敗的官場,生活貧困潦倒,感覺未來的人生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于是他們逐漸希望可以有別樣的力量給予其幫助,他們希望能夠有一位溫良賢淑同時在仕途上可以給予幫助的女子出現(xiàn),幫助他們掌握命運,懲惡揚善,實現(xiàn)理想。蒲松齡將這樣的狐女形象寫于《聊齋志異》中,也是反映了他希望有這樣一位女子來幫助自己在科舉、仕途上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
辛十四娘與馮生在蒲松齡筆下過著非常恩愛的日子,兩人的親密羈絆是蒲松齡想擁有的理想愛情,也是蒲松齡的典型愛情觀的代表。從馮生初見辛十四娘時的驚嘆:“昧爽偶行,遇一少女,著紅帔,容色娟好。從小奚奴,躡露奔波,履襪沾濡”可以感覺到,馮生對辛十四娘一見鐘情。這一見鐘情里不免摻雜著對辛十四娘驚為天人的美貌的喜愛。同時靈動可愛,在水邊蹦蹦跳跳沾濕鞋襪的辛十四娘也擁有著獨特的個性,從面貌到性格,這一切瞬間擊中了馮生的心,讓他對辛十四娘生出了好感。而這樣的初見恰巧也反映了蒲松齡對于貌美個性的女子的喜愛和欣賞,充分體現(xiàn)了蒲松齡對覓一良人擁有感情的渴望。小說的結尾,辛十四娘在尋覓逍遙而脫離紅塵前也為馮生找了一位賢惠的女子祿兒,以了牽掛。馮生在百般不愿后依舊與祿兒幸福生活在了一起,并共同養(yǎng)育了兒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愛情觀,他對傳統(tǒng)封建制度的一夫多妻以及婚姻制度的認同。可見蒲松齡筆下的《聊齋志異》雖有頗多女性意識的覺醒,但也有無法脫離時代的傳統(tǒng)觀念。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塑造了許多美好的女性形象,有天真愛笑的嬰寧,有大膽尋愛的紅玉,有善良自尊的房文淑等。但獨獨辛十四娘,她的超凡脫俗、她的勇敢機智、她的空靜靈動、她的果斷放手讓我們深深難忘。她從超凡脫俗到積極入世,融入塵世,最后為紅塵所累,脫離俗世。她的心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淬煉,最終成就了一種女性偉大的品格,也象征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同時狐女的社會化歷程也反映著蒲松齡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看法和獨特見解??v觀蒲松齡的人生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在坎坷中汲取到了很多靈感和力量,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的強大動力。同時,他的坎坷與小說中的人物也有著許多契合點,一定程度上小說中的人物反映了他的內心,是他精神層面的另一種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