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璇,梁鍵鋒,馮明初,韓小華,紀宗萍,陳高飛,陳東祥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①超聲科,②皮膚科,廣東 中山 528400)
瘢痕疙瘩是傷口愈合過程中組織過度增生、修復形成的病理性瘢痕[1]。瘢痕超出原損部位、高出皮膚表面呈蟹足狀、持續(xù)生長,是一種類腫瘤疾病,可導致皮膚瘙癢、疼痛、破潰感染,影響外觀,甚至癌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頻超聲觀察瘢痕疙瘩的二維特征,并通過剪切波彈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定量評估病灶的組織彈性,探討超聲在瘢痕疙瘩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份至2021 年5 月于我院皮膚科就診的瘢痕疙瘩患者47 例(共52 個病灶),其中男9 例,女38 例;年齡28~68 歲,平均(38.3±12.4)歲。所選病例均根據(jù)《中國瘢痕疙瘩臨床治療推薦指南》[3]篩選入組,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由2 名皮膚科醫(yī)師根據(jù)Mecott 等[4]驗證的改良瘢痕量表(modified scar scale,MSS)對瘢痕疙瘩的表面、邊緣高度、高度、顏色差異4 個方面進行評分。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東芝Aplio 5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5~18 MHz。充分暴露檢查部位,在病灶表面涂較厚的無氣泡耦合劑,先用二維超聲觀察病灶的大小、內部回聲、累及層次,再用CDFI 觀察病灶的血流情況,并根據(jù)Adler 血流分級法進行分級。對病灶行SWE,測量其橫向、縱向及鄰近皮膚的平均楊氏模量值,每個病灶重復測量3 次,取平均值。
1.3 攝影標準 病灶皮膚攝影根據(jù)《皮膚科攝影專家共識》[5]要求進行,同一攝影者在同一個照相室,光源相同,用同一部相機,曝光時間、光圈與快門速度一致,并對患者進行編號。評分員A、B 采用雙盲法進行評分。1 周后打亂患者順序,2 位評分員再次進行評分。2 次評分由實驗員C 保密收集整理,確保信度實驗的準確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R)表示,楊氏模量值組間比較行Wilcoxon 符號秩檢驗。采用組內相關系數(shù)(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評價評分員的重測信度及評分員間的信度。瘢痕疙瘩的楊氏模量值與MSS 評分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進行評估。
2.1 瘢痕疙瘩的臨床特征及二維超聲表現(xiàn) 47 例52 個病灶中,胸前28 個(圖1a),上腹部5 個,下腹部3 個,腋前線3 個,肩背部4 個,耳周2 個,背部2 個,肚臍2 個,足背1 個,上臂2 個。超聲示病灶左右徑平均(25.5±14.7)mm,上下徑平均(15.4±10.8)mm,前后徑平均(5.5±3.8)mm。病灶內部以低回聲為主,2 例見線狀高回聲(圖1b);病灶位于真皮層41 個(78.8%),達皮下脂肪層11 個(21.2%)(圖1c)。血流分布:0 級33 例、Ⅰ級8 例、Ⅱ級4 例、Ⅲ級7 例(圖1d)。
圖1 女,43 歲 圖1a 胸前瘢痕疙瘩呈蟹足狀生長 圖1b 病灶內可見線狀高回聲(箭頭)圖1c 病灶累及皮下脂肪層,形態(tài)不規(guī)則(箭頭)圖1d CDFI 示病灶內血流豐富,Adler 血流分級為Ⅲ級 圖1e 病灶行剪切波彈性成像 圖1f 病理切片可見增生的纖維組織膠原化增粗(HE 染色,高倍放大)
2.2 瘢痕疙瘩的橫向、縱向及鄰近皮膚的楊氏模量值比較 瘢痕疙瘩的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為(109.9±24.7)kPa,縱向為(27.6±24.7)kPa,鄰近皮膚為(26.2±27.0)kPa。橫向、縱向平均楊氏模量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086,P<0.01)(圖2);橫向與鄰近皮膚平均楊氏模量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086,P<0.01)(圖3);縱向與鄰近皮膚楊氏模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316,P=0.752)。
圖2 瘢痕疙瘩橫向與縱向平均楊氏模量值箱式圖比較 圖3 瘢痕疙瘩橫向與鄰近皮膚楊氏模量值箱式圖比較 圖4 評分員A、B 的改良瘢痕(MSS)評分Bland-Altman 散點圖 圖5 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與MSS 評分密切相關(rs=0.635,P<0.001)
2.3 測試者間信度與重測信度 評分員A 的2 次評分結果可重復性好(ICC=0.972,95%CI 0.949~0.984),評分員B 的2 次評分結果可重復性好(ICC=0.972,95%CI 0.952~0.984),評分員A、B 評分一致性好(ICC=0.938,95%CI 0.895~0.964)。評分員A、B 的MSS 評分Bland-Altman 散點圖見圖4。
2.4 楊氏模量值與MSS 各項評分的相關性 瘢痕疙瘩的MSS 評分為6~13 分(中位評分為7 分)。瘢痕疙瘩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與臨床MSS 評分密切相關(rs=0.635,P<0.001)(圖5),縱向平均楊氏模量值與臨床MSS 評分無相關性(rs=0.08,P=0.652)。瘢痕疙瘩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與MSS 評分細則里面的表面評分及邊緣高度評分存在相關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rs=0.641,0.568;均P<0.001)。病灶高度、顏色差異與橫向楊氏模量值相關性較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rs=0.290,0.276;P=0.037,0.048)。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但皮膚病變一般體積較小。CT 和MRI 對微小結構的分辨力較差,為皮膚疾病提供的參考價值有限。隨著高頻超聲的發(fā)展,其在皮膚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有學者認為,高頻超聲是皮膚病變客觀、非侵入性的可靠的檢查方法[6-8]。高頻超聲可直觀觀察病灶累及層次及內部情況,準確測量病變深度。本研究中2 例瘢痕疙瘩內可見線狀高回聲,可能是瘢痕疙瘩向外侵襲性生長時累及皮膚、毛囊及毛發(fā),毛囊調零后毛發(fā)脫落形成的線狀高回聲,有待病理切片證實。
SWE 作為評估組織硬度的新技術,具有測量無需施加外力、可客觀提供定量參數(shù)等優(yōu)點,已廣泛應用于淺表小器官及肝臟的診斷中[9]。
正常皮膚真皮層內95%為膠原纖維,在傷口愈合期間,膠原纖維的合成和降解之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而在瘢痕疙瘩形成過程中,膠原蛋白合成快于分解,纖維組織過度增生并膠原化增粗,從而導致瘢痕疙瘩的硬度增加[10]。這與本研究瘢痕疙瘩的橫向楊氏模量值明顯大于鄰近皮膚相符合。正常皮膚具各向異性,瘢痕疙瘩中的各向異性更為明顯[11]。剪切波在與肌腱纖維平行方向上傳播速度快于垂直方向[12]。本研究中瘢痕疙瘩的橫向楊氏模量值明顯大于縱向,結合病理切片上所見纖維組織增生聚集,筆者猜測病灶行橫向SWE 檢查時,剪切波的傳播方向可能與部分纖維組織平行,這有待離體標本實驗證實。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瘢痕疙瘩的MSS 評分與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存在相關性。瘢痕疙瘩橫向平均楊氏模量值與MSS 評分細則里面的表面評分及邊緣高度評分存在相關性。MSS 表面評分是根據(jù)瘢痕疙瘩的表面粗糙程度賦予不同分值,表面越粗糙,說明其內部膠原纖維沉積越多,組織硬度增加,橫向楊氏模量值亦越高。病灶高度與橫向楊氏模量值相關性較低。本研究通過對比病灶二維超聲圖像及皮膚攝影圖觀察到以下現(xiàn)象:部分瘢痕疙瘩位于真皮層內,露出皮膚表面僅占一部分,因此MSS 的高度評分不高,但高頻超聲能觀察到位于真皮層內的病灶,能更真實地評估病灶的高度和硬度。另外,瘢痕疙瘩的顏色差異與橫向楊氏模量值相關性較低。原因可能為:①瘢痕疙瘩的臨床表型分為浸潤、紅色、紫色、白色和老年。根據(jù)病理分為炎癥期、增殖期、成熟期3 個時期[12],但每個時期并非單獨存在,可交錯存在或其中某個時期占主導地位。炎癥期為主導時,病灶表面呈紅色或紫色。增殖期過度到成熟期時,病灶可呈紫色或白色。故病灶表面的顏色與組織硬度的相關性較低。②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未進行亞組分析,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偏倚。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樣本量較小,尚待大樣本進一步修正和證實。②未對瘢痕疙瘩進行分區(qū)域、分類分析。③未進行測量值與組織學之間的相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