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力,鹿 麗,朱亞民,李秀昌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科,山東 泰安 271000;2.山東省泰安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山東 泰安 271000)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臨床特征因患者年齡、腫塊病理分級、分子分型而異。微鈣化多來源于腫瘤對于導管的浸潤,故分析腫瘤微鈣化的特征性因素對于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重要價值。螢火蟲成像(micro-pure imaging,MI)作為一種顯示腫塊微鈣化的新途徑,通過獨特的濾波技術,可將直徑0.5 mm 以下的微鈣化凸顯出來[1]。本研究探討MI 檢測的浸潤性乳腺癌微鈣化的形態(tài)、數(shù)量及分布等因素與分子分型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分析2018 年2 月至2020 年10 月在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并經病理證實的浸潤性乳腺癌患者62 例(共63 個腫塊),術前均行二維超聲及MI 檢查。62 例均為女性,年齡(53.2±9.7)歲。檢查前均未行相關治療及有創(chuàng)操作。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應用配備有MI 成像系統(tǒng)的Toshiba Aplio 5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7.5~13 MHz?;颊呷⊙雠P位,亦可取左、右側臥位,雙臂上舉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窩。使用常規(guī)超聲以乳頭為中心行放射狀多切面掃查。發(fā)現(xiàn)腫塊后觀察其一般特征,以腫塊為中心行縱、橫、斜多切面掃查,啟動MI 成像系統(tǒng)觀察腫塊內有無微鈣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記錄常規(guī)超聲下鈣化點數(shù)目、微鈣化數(shù)目、位置及形態(tài)分布,選取最佳圖像儲存。
微鈣化的形態(tài)評價:①局限型,病灶內探及少量(<10 個)微鈣化;②彌漫性散在,病灶內檢出微鈣化數(shù)目較多(≥10 個)且分布零散、無序,呈滿天星樣或分布、排列呈一定規(guī)律性;③簇狀,病灶內檢出較多的微鈣化相互聚集成團或簇[2]。微鈣化的位置評價:邊緣帶(腫塊邊緣及周邊5 mm 以內)與內部區(qū)。微鈣化的分布評價:周邊型(邊緣帶>內部區(qū))、中央型(邊緣帶<內部區(qū))及均衡型(邊緣帶及內部區(qū)均有或無分布)。
1.3 免疫組織化學分析 檢測手術切除的標本的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Ki-67 表達水平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其中,以Her-2 細胞膜中是否出現(xiàn)棕黃色或黃色顆粒為判斷依據,若出現(xiàn)則為陽性細胞,將其分為4 個等級:0、1+、2+、3+。0 和1+判定為Her-2 陰性,3+判定為Her-2 陽性。2+者則需應用原位熒光雜交方法行Her-2 基因擴增狀態(tài)檢測,基因擴增者為陽性,未擴增者為陰性[3]。最后根據2013 StGallen共識,將不同的免疫組化組合分為Luminal A 型、Luminal B+/-型、三陰型及Her-2 過表達型[4]。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之間兩兩比較行LSD-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或Pearson 相關分析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理類型浸潤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表1)63 個浸潤性乳腺癌腫塊中,Luminal A 型6 個、Luminal B-型28 個、Luminal B+型8 個、Her-2 過表達型9 個、三陰型12 個。病理類型中浸潤性導管癌占比最多(38/63),分子分型占比最多的是Luminal B-型(18/63)。黏液癌僅見于Her-2 陽性患者,髓樣癌、化生性乳腺癌僅見于三陰型。
表1 不同病理類型浸潤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個(%)
2.2 不同分子分型浸潤性乳腺癌的臨床特征比較(表2)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在發(fā)病年齡、生產次數(shù)、腫塊大小、腫塊方位及淋巴結轉移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與患者初潮年齡、是否絕經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Luminal A 型乳腺癌患者初潮年齡較其他類型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Luminal A型患者發(fā)病時大多未絕經。
表2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臨床特征比較
2.3 不同分子分型浸潤性乳腺癌微鈣化數(shù)目、分布、形態(tài)的比較(表3,4)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微鈣化的數(shù)目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Luminal B+型微鈣化數(shù)目均值明顯多于其他分組,三陰型微鈣化數(shù)目均值明顯少于其他組。
表3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微鈣化數(shù)目的比較 個(%)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微鈣化的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分型乳腺癌微鈣化的形態(tà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Luminal B+型微鈣化以彌漫性散在為主,Luminal B-型、三陰型則以局限型為主(圖1,2)。
圖1 女,64 歲,化生性乳腺癌,伴間葉分化,三陰型。超聲示微鈣化呈局限型、周邊型分布 圖2 女,58 歲,浸潤性導管癌,局灶見原位癌,Luminal B+型。超聲示微鈣化呈彌漫性散在、中央型分布
2.4 相關性分析 二維超聲顯示鈣化點數(shù)目、MI 顯示微鈣化數(shù)目均與Her-2 陽性呈正相關(r=0.383、0.567,均P<0.05);MI 顯示微鈣化的分布、形態(tài)與Her-2 均無相關性(均P>0.05)。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生物學演變、治療方案、預后及療效都有著極大的不同。Her-2 過表達型和Luminal A 型預后好于其他亞型,若能準確預測分子亞型,可幫助患者及時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延長生存時間[5]。受超聲成像原理及相關技術的限制,常規(guī)超聲對微鈣化的顯示不理想,而這一類鈣化點的存在與否是臨床醫(yī)師最為關注的。鉬靶X 線攝影易漏診致密性腺體或緊貼胸壁的小病灶,也不能展現(xiàn)病變全貌。與常規(guī)超聲相比,MI 能明確顯示腺體與噪聲之間的微鈣化,顯示更多的鈣化灶[(0.7±1.1)個vs.(1.9±1.7)個][6],對于可疑聚集性鈣化點顯示率優(yōu)于鉬靶X 線攝影,且不易受偽影影響。
表4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微鈣化分布與形態(tài)的比較 個(%)
乳腺癌荷爾蒙協(xié)調小組分析118 964 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研究表明,月經初潮后乳腺癌風險每年增加1.05 倍,且獨立個體增加的幅度很?。?]。隨著初潮年齡的減小,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本研究表明,乳腺癌分子分型與初潮年齡有關,Luminal A 型初潮年齡小于其他分組(P<0.05)。Crujeiras 等[8]研究表明:Luminal A 型乳腺癌大多未絕經,且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受體質量指數(shù)及是否絕經的影響。
姚娟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浸潤性導管癌+原位癌易出現(xiàn)在Her-2 陽性的分型中,原因可能是Her-2的陽性表達加速了腫瘤微小血管的生發(fā)與侵襲性[10],進而演變?yōu)榻櫺匀橄侔N⑩}化作為早期乳腺癌的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個體化特征的微觀病理學表現(xiàn),成為鑒別早期乳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11-12]。
本研究中微鈣化數(shù)目差異與分子分型相關,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uminal B+型的微鈣化數(shù)目均值最多,三陰型微鈣化數(shù)目均值最少,與王璇等[13-14]的結論相符。Rashmi 等[15]認為,乳腺癌微鈣化數(shù)目與Her-2 的表達程度密切相關,在富含Her-2 的腫瘤中鈣化現(xiàn)象比其他亞型更常見。本研究微鈣化的形態(tài)差異與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有相關性,與Her-2 表達程度無相關性;而微鈣化的數(shù)目與Her-2 的表達呈正相關,與薛成偉[16]的結論一致。本研究中微鈣化的分布與分子分型無相關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較小,制約了相關分析的能力;MI 存在假陽性結果,結合二維超聲可剔除一部分顯示為強回聲點的纖維條索及濃縮膠質,但同時也降低了檢查的特異性。
總之,MI 作為無創(chuàng)、無輻射反映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技術,對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評估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