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星平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住宅建設由“棚改”進入“舊改”時代,各類住宅新技術層出不窮,原有居住建筑設計原理的教學內容與未來住宅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不夠匹配。居住建筑設計原理通過實例調查、居住保障技術、戶型結構、設計創(chuàng)造和成果評估修改的課程改革路徑,以注重背景與設計來源的實例分析、突出重點的設計學習、緊跟居住建筑技術前沿的教學內容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精神等的教學改革實踐,彌補了當前課程教學的不足,滿足了對住宅改造的相關新理念、新技術、新構造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居住建筑;設計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5-0056-04
一、居住建筑設計教學的社會需求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住宅保障體制開始改革,現(xiàn)已走過了30多個年頭。2019年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9.0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47.3平方米[1]。同時,隨著“棚改”進入尾聲、“房住不炒”理念、保障房制度和“舊改”的全面推行,當前我國的住宅建設已過了以“數量”為考量的高速發(fā)展期,進入以“質量”為考量的穩(wěn)定住房更新期。因此,建筑學專業(yè)的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側重點也要從重建設效率、經濟向重環(huán)境、高質轉變。
與此同時,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住宅仍是民用建筑設計市場占比較高的一項業(yè)務,其對人才的需求較高,但當前各校建筑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居住建筑內容的安排占比較小,尤其是對住宅改造的相關新理念、新技術、新構造的教學和運用尚不能完全適應當前設計行業(yè)的需求,因此,對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展開適應性改革勢在必行。
二、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與不足
(一)教學時數與業(yè)務能力需求不匹配
當前,居住建筑設計教學主要集中于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201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寫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建筑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推薦教學時數為24學時[2];依據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編寫出版的《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2013年版)》,該課程的教學時數也是24學時[3]。除此之外,在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室內設計原理、城市規(guī)劃原理等課程中也會涉及居住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但這樣的教學內容占比與當前民用建筑設計市場中居住建筑業(yè)務的占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當代居住建筑分類和構成日趨復雜,在2017年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設計資料集(第三版)》中,居住建筑分冊的厚度近300頁,而作為建筑類型分冊的第三至第七冊,也包含了所有類型的公共建筑和工業(yè)建筑,其厚度合計約1900頁,居住建筑的內容占整個建筑類型內容的13.6%[4],占比超過課程所占專業(yè)課程的比例。
(二)教學內容與應掌握知識點不匹配
當前,這門課程主要使用的是由重慶大學朱昌廉、魏宏楊、尤灝專家主編的《住宅建筑設計原理(第三版)》,其主要包括十章的教學內容[5],同時依據《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2013年版)》的附件1“建筑學專業(yè)的知識體系(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要求,學生通過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學習應當掌握的知識點共計25個[3]。為清晰比較應掌握的知識點與教材內容的匹配程度,表1對兩者進行了比較。
通過表1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教材在居住建筑概論部分缺少相關內容;套型發(fā)展趨勢、住宅若干要素與設計、住宅內部空間設計、住宅設計與民族文化、住宅設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住宅設計的發(fā)展趨勢等方面的內容較為分散且不夠系統(tǒng);建筑若干要素與設計、住宅設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住宅設計的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內容不夠系統(tǒng),相關知識散于教材各處。
(三)教學重點與住宅建設發(fā)展趨勢不夠匹配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發(fā)展由“增量”進入“存量”時代、住宅建設由“棚改”進入“舊改”時代,近年來城市住宅新建總量開始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大拆大建”的時代已經過去,除舊房更新改造外,可變布局的裝配式標準化住宅正成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當前的住宅教學體系依然以傳統(tǒng)的套型住宅設計為核心,涉及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征、用戶可調整布局的裝配式結構住宅的教學內容十分有限,也缺少對新技術和老舊住宅更新改造的相關教學內容,這些都與未來住宅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不匹配。
三、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為適應當前和未來住宅設計市場的需求,結合建筑學專業(yè)教學體系改革的總體框架,我們對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具體的教學改革路徑參見圖1。
(一)實例調查分析
居住建筑對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常見的建筑類型,但是受到當代中國“核心戶”為主的家庭結構及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學生對于住宅空間的功能體驗往往比較簡單,對于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在實例調查分析階段,不僅需要對建筑實例進行調研,而且要指導學生分析住戶的人口結構和不同類型的人的生活需求,要從各種典型的年齡、性別、職業(yè)、民族、地域風俗等方面真實了解住宅空間的功能。
(二)居住保障技術分析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集成家居、家用電器及其他住宅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居住保障技術日新月異。比如同層排水、支撐體住宅結構、新風過濾系統(tǒng)、集成灶、開放小區(qū)等新技術的逐漸應用和普及,對原有的很多設計理念都產生了沖擊。因此,了解新的居住保障技術必須放在較早的教學階段,以便教學能夠與工程發(fā)展同步。
(三)戶型結構分析
戶型是住宅設計的基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動、社會文化的進步,我國的戶型更新日漸加快,新的戶型特征不斷出現(xiàn)。因此,基于對未來我國家庭人口結構和生活水平的預測,引導學生分析今后的戶型結構變動走向越來越重要。
(四)設計創(chuàng)造
通過創(chuàng)新滿足各種需求并有所發(fā)展是建筑師職業(yè)生涯的核心,可見,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挖掘是建筑設計教學的目的之一。
用戶對居住建筑功能、空間和藝術需求的不斷變化,為學生在探索設計的同時提供了挖掘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遇。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應當為學生梳理住宅建筑發(fā)展的脈絡,引導學生展開對未來住宅建筑的想象,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能力。
(五)成果評估修改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設計探索和練習,但把握學生學習進度和成果的重要節(jié)點就是每個練習階段的成果評估與修改,好的教師可以在這一節(jié)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自身潛能,從而完成課程的培養(yǎng)工作。
四、居住建筑設計原理改革實施實踐
根據以上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路徑,對課程的具體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背景與設計來源的實例分析
居住建筑是人們日常接觸的建筑類型。一方面,居住建筑受到地理、氣候、民族、宗教、文化、歷史、技術、用戶等各方面的影響,其種類異常龐雜;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其所接觸的往往是其中的某幾個類型。
因此,在原理部分的教學中,居住建筑看似簡單,但其中各種類型的功能卻受到使用者、位置等各種背景要素的影響。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設計理念,教師必須從建筑局部到整體、從用戶生活到空間、從用地環(huán)境到地理位置,較為全面地解釋設計的由來,以清晰的邏輯、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展開教學。
(二)突出重點的設計學習
居住建筑的類型極多,教材向學生展示了范圍廣泛的建筑類型和住宅設計的方方面面,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一方面選取了基本的居住建筑功能部件設計,對其設計原理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則選取當前我國主力建設的類型進行設計實踐。前者如廚房設計,我們選取了當代中餐的炒、燉和西餐的煎、煮、烤的制作過程,以此來講解廚房的功能要求和設計來源;后者則選擇了國內建設量較大的城市合院小住宅、北方多層單元住宅和南方高層板式住宅,而這些基本涵蓋了當前我國住宅的主要類型。由于對功能部件的設計來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講解,并聯(lián)系了主要的住宅類型,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其他居住建筑類型,做到舉一反三。
(三)教學內容緊跟居住建筑技術前沿
近二十年來,我國房地產處于高速發(fā)展期,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和輕鋼結構、同層排水、新能源技術、住宅環(huán)境控制技術、新型家用電器、智能家居等新技術得到逐步推廣,節(jié)能保溫設計、全生命周期戶型、適老化設計、防疫設計等對住宅功能的新要求層出不窮,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而教材更新周期卻無法滿足這些需要。因此,實時增補新的技術講座并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加以體現(xiàn),是使課程滿足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關鍵之一。
(四)在實踐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00后”學生成長在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擁有更廣的知識面,也有更多的機遇和條件接觸到新的事物。當前教學改革中的翻轉課堂、探索式教學都是基于當前學生擁有的學習資料獲取條件和主動學習精神展開的。引導式教學過程和自我探索式學習替代了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更符合新時代對人才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主動思考、自主學習將成為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
五、結語與展望
公共建筑占用了當前國內建筑學專業(yè)課程學習的主要學時,而居住建筑的學時卻相當有限,其他類型建筑就更不必說。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作為其中的核心課程,雖然學時十分有限,但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同時,隨著我國城市住宅建設由“棚改”進入“舊改”時代,各類住宅新技術層出不窮,原有的教學內容與未來住宅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不夠匹配。
通過實例調查分析、居住保障技術分析、戶型結構分析、設計創(chuàng)造和成果評估與修改的五步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改革路徑,以注重背景與設計來源的實例分析、突出重點的設計學習、緊跟居住建筑技術前沿的教學內容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精神等的教學改革實踐,彌補了當前課程教學的不足,滿足了對住宅改造的相關新理念、新技術、新構造的教學要求,是適應當前設計行業(yè)需求的課程改革。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曉超.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EB/OL].(2020-01-10)[2020-02-02].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10/c1004-31542979.html.
[2]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2013年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
[4] 《建筑設計資料集》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5] 朱昌廉,魏宏楊,龍灝.住宅建筑設計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6] 周曦,張芳.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4(5):58-62.
[7] 周詣.“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38-139,142.
[8] 曹燁君,霍甜,宋雪.《居住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翻轉課堂實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8(4):112-115.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