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后路椎板成形術是治療多節(jié)段頸椎管狹窄癥和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的重要手術方式。1977年,Hirabayashi 等
首次提出了這類術式,也就是目前常應用于臨床的“單開門”手術。之后有學者對這一術式進行了改良,在椎板兩側磨出側溝,棘突正中劈開,并在棘突間隙放置間隔物,這一術式被簡稱為“雙開門”或“凱旋門”手術
。田偉等
于 1995 開始應用珊瑚羥基磷灰石人工骨作為棘突間間隔物,即棘突縱割式珊瑚人工骨植骨椎板成形術,并取手術關鍵步驟英文 ( 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 的首字母,定名為 SLAC 手術。SLAC 術中的最關鍵步驟是 C
椎板切除、C
椎板部分切除以及椎板側溝的制作,由于頸椎管狹窄,硬膜囊被擠壓,從背側對骨結構進行去除,使用傳統(tǒng)手術器械很容易造成脊髓損傷,目前常使用磨削器械包括高速磨鉆及超聲骨刀。相比高速磨鉆,超聲骨刀具有磨削效率高、切骨面出血少、軟組織損傷少等優(yōu)點,最早應用于口腔科手術,近些年被報道在脊柱手術中的應用
,但目前國內外尚無在 SLAC 術中應用超聲骨刀的研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 2015 年 6 月至 2017 年9 月,我院采用高速磨鉆或超聲骨刀行 SLAC 治療的87 例頸椎管狹窄癥患者的圍術期資料,探討其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報道如下。
1.納入標準:( 1 ) 由于頸椎管狹窄造成的神經(jīng)癥狀、體征與影像學相符者;( 2 ) 影像學提示頸椎管狹窄節(jié)段數(shù) ≥ 3 個者;( 3 ) 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或不適用于非手術治療者;( 4 ) 術中使用高速磨鉆或超聲骨刀者。
Renal artery stenosis secondary to Takayasu’s arteritis.
2.產(chǎn)出指標。(1)期望產(chǎn)出。采用2000—2015年各工業(yè)行業(yè)的增加值(單位:億元)進行表征,為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以2000年為基期,利用GDP平減指數(shù)對數(shù)據(jù)進行調整,數(shù)據(jù)來源是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2)非期望產(chǎn)出。采用各工業(yè)行業(yè)的CO2排放量(單位:萬噸)進行衡量,個體排放數(shù)據(jù)根據(jù)IPCC提供的方法計算得到。
2.排除標準:( 1 ) 有既往頸椎手術史者;( 2 ) 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定者;( 3 ) 頸椎后凸畸形 ≥ 10° 者;( 4 )嚴重骨質疏松癥者;( 5 ) 頸椎外傷者;( 6 ) 頸椎腫瘤或結核者;( 7 ) 合并胸椎退變性疾病者。
本組共納入 87 例。根據(jù)術中使用的磨削工具分為超聲骨刀組 ( A 組 ) 和高速磨鉆組 ( B 組 )。A 組48 例,其中男 28 例,女 20 例;年齡 42~77 歲,平均 ( 61.7±8.3 ) 歲。B 組 39 例,其中男 25 例,女14 例;年齡 45~75 歲,平均 ( 60.0±7.9 ) 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 )。
兩組總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表1 ),A 組 C
椎板時間、切除 C
頭側椎板時間及兩組側溝制作時間均少于 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 ) ( 表1 )。
我科自 1995 年開始采用 SLAC 治療頸椎管狹窄癥,早期采用的手術方式為 C
節(jié)段椎板成形,但術后常會出現(xiàn)頸部軸性疼痛和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通過基礎和臨床研究分析,考慮到頸半棘肌和頭半棘肌是保持頸部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的重要結構,所以當采用 C
節(jié)段成形,很容易損傷 C
棘突上頸半棘肌的肌肉附著點,并且增寬的椎板將頸半棘肌頂起,影響肌肉收縮;同理,C
成形,也造成了頸半棘肌在 C
棘突上的肌肉附著點損傷?;诖丝紤],自 2005 年,筆者對 SLAC 進行改良,用 C
椎板切除替代了 C
椎板成形,用 C
頭側部分椎板切除替代 C
椎板成形,并行 C
棘突縱割成形,此術式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與頸椎后路單開門手術比較,兩種術式均可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
“健全普法責任制”是黨政機關推行“誰執(zhí)法誰普法”責任制的主要目的。在建立和實施“誰執(zhí)法誰普法”責任制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責任的主體和權責。其次,要擴大責任主體,不斷提高法制責任制的主體結構。換句話說,這里的“國家機關”除了憲法規(guī)定的五個機關外,還應該包括黨政機關和政府授權或政府委托的所有組織。實施國家機關“誰執(zhí)法”是執(zhí)法責任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和完善大普法模式實現(xiàn)由行政部門單獨普法到“全社會普法”的宏偉目標。鑒于此,在大普法模式下更容易界定“執(zhí)法者執(zhí)法責任”的責任主體。
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頸椎屈曲,雙上肢用長膠布牽引并固定于身體兩側,調整為頭高腳低位,使手術視野保持接近水平位置。消毒鋪單后,取C
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項韌帶,直至暴露出 C
的棘突,用骨膜剝離器將椎旁肌自頸棘突上骨膜下推開,注意保持 C
上頸半棘肌附著點的完整性,暴露出 C
的椎板,剝離過程中避免損傷黃韌帶和兩側小關節(jié)囊。使用棘突咬骨鉗咬除 C
棘突,A 組使用超聲骨刀行 C
椎板和C
頭側椎板切除,在不施加向下壓力的操作下先磨除椎板外側皮質骨,再磨除松質骨,最后磨除內側皮質骨,當內側皮質骨完整磨除后,可有輕微突破感,然后停止使用超聲骨刀,用小刮匙將殘余骨質去除。B 組使用高速磨鉆,先用花籃磨鉆頭磨除椎板外層皮質骨后,換用鉆石磨鉆頭去除松質骨及內層皮質骨,在操作過程中盡量逐層磨除骨質,避免過度施加下壓力,再使用小刮匙和 2 mm 椎板咬骨鉗切除椎板,并清理黃韌帶,顯露硬膜囊。自 C
至C
椎板下放入專用導管,導入專用線鋸,用線鋸沿中線劈開 C
的棘突。A 組使用超聲骨刀將 C
兩側小關節(jié)內側椎板磨出 2 條側溝,其深度正好在對側皮質,B 組使用高速磨鉆完成此步驟。用組織剪及小刮匙將劈開的椎板向兩側分開,顯露硬膜囊。分別在 C
雙側椎板中部用細鉆頭鉆孔,用 2 根10 號絲線將 3 塊寬約 2 cm 羥基磷灰石人工骨塊穿過椎板預制孔道,分別交叉固定于 C
棘突間。生理鹽水沖洗傷口,使用雙極電凝充分止血,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 圖 1 )。
本研究中超聲骨刀在行 C
椎板和 C
部分椎板切除時,時間明顯快于高速磨鉆組,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王巖等
研究發(fā)現(xiàn),行單節(jié)段胸椎管后壁切除時,平均時間為 3 min,行多節(jié)段胸椎管后壁切除時更能體現(xiàn)出其效率優(yōu)勢。Onen 等
對46 例頸椎管狹窄患者行后路頸椎椎板切除術,單節(jié)段椎板平均切除時間超聲骨刀組 2 min,高速磨鉆組 7 min,且出血量超聲骨刀組也明顯低于高速磨鉆組。Parker 等
對 40 例脊髓腫瘤患者行椎板切除時比較超聲骨刀組和高速磨鉆配合椎管咬骨鉗組,結果前組切除 3 節(jié)椎板的平均時間為 3.6 min,而后組的時間為 10~15 min,并且未出現(xiàn)明顯的神經(jīng)損傷并發(fā)癥。劉學光等
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伴椎管狹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減壓手術中,使用超聲骨刀冷切割模式行先行雙側關節(jié)突內緣椎板縱向截骨,再用槍鉗橫向切除頭尾端椎板及黃韌帶,單個節(jié)段全椎板切除平均時間為 1.7 min,而使用高速磨鉆平均時間為 2.9 min,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也有研究報道,使用超聲骨刀會延長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手術時間,作者分析可能與術者使用超聲骨刀的熟練度有關,尚需進行相關學習曲線研究
。本研究中在兩組切除 C
椎板時間分別平均為 3.3 min 和 4.8 min,C
頭側椎板切除時間平均為 2.9 min 和 4.1 min,側溝制作時間平均為 3.5 min 和 4.7 min,超聲骨刀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高速磨鉆組的手術效率也很高,總手術時間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了先進的手術器械是提高手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但外科醫(yī)師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手術技術訓練更加重要,在具體實踐中,高速磨鉆的工作效率與磨鉆頭的鋒利程度有很大關系,并且當磨削堅硬的皮質骨時,術者的疲勞感會更明顯,而超聲骨刀在這兩方面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超聲刀頭的耐用性更強,并且當操作時,不需要使用明顯的下壓力,術者的體力消耗會更小,但這些因素未在本研究中作量化分析。本研究在使用高速磨鉆完成手術時,筆者首先使用直徑較大的花籃磨頭,由于此類磨頭切割性強,磨除效率高,經(jīng)常用于磨除堅硬的椎板外側皮質骨,再根據(jù)術者經(jīng)驗,可適當磨除部分松質骨,而盡量保持內側皮質骨完整,減少神經(jīng)損傷的可能。之后再更換直徑較小的鉆石磨頭,此類磨頭磨除效果更佳精細,而且具有一定骨表面止血作用,但磨除效率相對花籃磨頭低,需要術者更加耐心,仔細磨除殘留的松質骨并將內側皮質骨盡量磨薄,進而使用小刮勺和椎板咬骨鉗完成操作。目前超聲骨刀刀頭也有多種形狀,臨床中常用的包括柱形刀頭、片狀刀頭以及鉤刀樣刀頭等,每種刀頭理論上適用于不同手術操作,但根據(jù)術者經(jīng)驗,可選擇適合的刀頭完成手術,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直徑 2.5 mm 柱形刀頭完成所有相關操作,相較高速磨鉆,超聲骨刀磨除阻力感更加均衡,而且刀頭持續(xù)灌注降溫,尤其在磨除內側皮質骨時,可明顯減少神經(jīng)損傷可能;另外,柱形刀頭的特殊形狀在制作側溝時相較其它刀頭也更有優(yōu)勢。除此之外,目前超聲骨刀系統(tǒng)在更換刀頭時需要連接不同手柄并且更換主機切割模式,延長了手術時間,所以本研究超聲骨刀組,使用單一柱形刀頭,在保證手術安全前提下,可提高手術效率,減少手術時間。
新課標指出,“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樹立以語言文字運用訓練為核心的教學思想。這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在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還存在一些誤區(qū)。
SLAC 術中最主要手術步驟包括椎板切除和側溝打磨,在應用超聲骨刀之前,高速磨鉆是完成這些關鍵步驟的重要工具,其具有低振動、低沖擊、快速、精確度高,并具有一定松質骨止血效果等優(yōu)點,但因鉆頭高速旋轉對手柄反作用力大,尤其遇到堅硬的皮質骨,手柄不易把持,容易出現(xiàn)鉆頭打滑,卷刮周圍軟組織,局部產(chǎn)生的高熱有可能造成重要臟器熱損傷,產(chǎn)生相關并發(fā)癥
。超聲骨刀作為一種新型骨組織磨削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使刀頭以一定的超聲頻率 ( 22.5~40.0 kHz ) 及振幅 ( 0.05~0.36 mm ) 振動,通過機械、空化和熱效應,對骨組織進行切割和磨削
。超聲骨刀的優(yōu)點包括骨組織選擇性強、磨削精度高、熱損傷低、防卷刮以及止血效應等優(yōu)點
。尤其在行脊柱手術,高速磨鉆在切割骨組織時,磨頭與骨面之間產(chǎn)生的高溫可達 100 ℃,有損傷神經(jīng)的風險,而對于使用超聲骨刀,雖然有報道發(fā)現(xiàn)超聲骨刀會在切骨表面形成 70 ℃ 以上的高溫,并非絕對安全
,在實際應用中,部分經(jīng)過超聲骨刀切割的骨組織界面呈現(xiàn)一種高溫灼傷后的焦黃色,因此應用超聲骨刀不宜在同一部位停留時間過長,且保持足夠的液體灌洗,降低局部溫度,避免硬膜或脊髓損傷
。本研究中兩組均未出現(xiàn)硬膜損傷及圍術期腦脊液瘺情況,再次證明了超聲骨刀的安全性。
記錄患者總手術時間、切除 C
椎板時間 ( 自 C
椎板開始磨削至 C
椎板完全切除,包括黃韌帶切除時間 )、切除 C
頭側椎板時間 ( 自 C
頭側部分椎板開始磨削至減壓范圍板完全切除,包括 C
黃韌帶切除時間 )、側溝制作時間 ( 包括雙 C
、C
、C
節(jié)段椎板,共 6 條側溝制作時間 )、術中出血量、圍術期并發(fā)癥 ( 硬膜囊損傷、腦脊液漏、脊髓損傷等 )。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 (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 ) 脊髓功能評分 ( 滿分 17 分 ) 系統(tǒng)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記錄術前及術后 5 天 JOA評分,根據(jù)術前及術后 5 天患者 JOA 評分計算 JOA改善率,判定手術療效。JOA 改善率 = [ ( 術后評分 - 術前評分 ) / ( 17 - 術前評分 ) ]×100%,根據(jù)術后恢復率將手術療效分為 4 級:優(yōu) ( JOA 改善率 ≥75% ),良 ( JOA 改善率 50%~< 75% ),可 ( JOA 改善率 25%~< 50% ),差 ( JOA 改善率 < 25% )
。
兩組患者術后 JOA 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表2 );兩組 JOA 改善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 )。根據(jù)手術療效分級,A 組術后優(yōu) 14 例,良 24 例,改善 7 例,差 3 例,優(yōu)良率為 79.2%;B 組術后優(yōu) 16 例,良 16 例,改善1 例,差 6 例,優(yōu)良率為 82.0%,兩組優(yōu)良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 0.05 )。典型影像學資料見圖 2。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術中硬膜撕裂或脊髓損傷,A 組出現(xiàn) C
神經(jīng)根麻痹 2 例,其中 1 例為術后第2 天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雙上肢三角肌皮膚感覺過敏,術后半個月完全改善,另 1 例為術后第 3 天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單側上肢三角肌皮膚感覺過敏,肌力下降,此患者術后 3 個月隨訪,癥狀完全緩解;B 組出現(xiàn) C
神經(jīng)根麻痹 2 例,均為術后第 1 天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雙上肢三角肌皮膚感覺過敏,術后 3 個月隨訪,癥狀完全緩解。A 組 1 例術后 2 周出現(xiàn)傷口感染,經(jīng)抗生素治療及傷口換藥后痊愈。
一些基礎實驗證實,在動物模型上分別使用超聲骨刀、傳統(tǒng)切骨工具進行椎板切除術,超聲骨刀截骨過程中骨質出血量較傳統(tǒng)切骨器械明顯減少,認為這種優(yōu)勢與超聲骨刀的熱效應及空化效應所產(chǎn)生的局部止血作用有關
。孫宇等
通過動物實驗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劉鑫等
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超聲骨刀產(chǎn)生的空化效應,使骨組織內液體的微小氣泡產(chǎn)生局部高溫,可以顯著降低術中出血,在實際操作中觀察到超聲骨刀的切骨面松質骨滲血明顯減少,極少需要骨蠟止血。李彥等
對 94 例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超聲骨刀可以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以及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認為與超聲骨刀的空化效應和機械效應有關。超聲骨刀在切割時,骨組織的蛋白質氫鍵斷裂、變性,細胞崩解,血紅蛋白凝固變性,達到止血效果
。超聲骨刀的機械效應可以減少對周圍血管的損傷,進一步起到止血作用。本研究在高速磨鉆組手術中,使用花籃磨鉆頭磨除椎板外層皮質骨后,換用鉆石磨鉆頭去除松質骨及內層皮質骨,并且術中使用雙極電凝充分止血,結果顯示高速磨鉆組較超聲骨刀組未出現(xiàn)明顯術中出血量增加,體現(xiàn)出合理使用不同手術器械的止血功能,均可以達到減少術中出血量的效果,超聲骨刀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單一手術器械的多元化止血功能。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術后療效,JOA 改善率兩組均為 60% 左右,優(yōu)良比例均為 80%左右,有文獻報道,SLAC 術后 1 年隨訪,JOA 改善率為 71%,術后 9 年隨訪,JOA 改善率為 67%
,本研究術后短期效果與文獻報道相符,證實了超聲骨刀在 SLAC 手術的應用價值。在兩組病例中,均出現(xiàn)了一過性 C
神經(jīng)根麻痹病例,術后 3 個月內完全緩解,C
神經(jīng)根麻痹是頸椎后路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研究分析了可能原因,包括頸椎術前曲度、手術導致脊髓向背側過度漂移、C
椎間孔狹窄、術中對神經(jīng)根的直接損傷等
。超聲骨刀的低溫和軟組織防卷刮作用,理論上可以減少術中對神經(jīng)根的直接損傷,本研究術前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 C
椎間孔狹窄病例,如果存在這類患者,術中需要行椎間孔鑰匙孔減壓 ( key hole ) 時
,超聲骨刀可能更有優(yōu)勢,尚需進一步研究以證實。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小,未做長期隨訪;另一方面對于超聲骨刀和高速磨鉆,未選取不同刀頭或磨頭進行比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探討超聲骨刀在其它脊柱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②論證范圍的確定是整個水資源論證中的關鍵一步,節(jié)水增糧行動項目取水的特點是分散式井群開采,論證范圍確定應考慮項目所在水文地質單元、項目開采的目標含水層、計算可開采量及取水可能的影響范圍。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了超聲骨刀在行 SLAC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高速磨鉆相比,在不增加出血和并發(fā)癥的同時,縮短了關鍵手術步驟的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1]Hirabayashi K, Miyakawa J, Satomi K, et al.Operative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progression of ossific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Spine, 1981, 6(4):354-364.DOI: 10.1097/00007632-198107000-00005.
[2]Hirabayashi K, Watanabe K, Wakano K, et al.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spinal stenotic myelopathy[J].Spine, 1983, 8(7):693-699.DOI: 10.1097/00007632-198310000-00003.
[3]Nakano K, Harata S, Suetsuna F, et al.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hydroxyapatite spinous process spacer[J].Spine, 1992, 17(3 Suppl):S41-S43.DOI: 10.1097/00007632-199203001-00009.
[4]田偉, 王永慶, 劉波.珊瑚人工骨在頸椎外科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 2000, 38(11):827.DOI: 10.3760/j:issn:0529-5815.2000.11.008.
[5]Hazer DB, Ya?ar B, Rosberg HE, et al.Technical aspects on the use of ultrasonic bone shaver in spine surgery: experience in 307 patients[J].Biomed Res Int, 2016, 2016:8428530.DOI:10.1155/2016/8428530.
[6]Li WJ, Guo SG, Sun ZJ, et al.Multilevel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coexisted with / without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taged surgical strategy and clinical outcomes[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5, 16:206.DOI: 10.1186/s12891-015-0672-5.
[7]田偉, 王含.頸椎后路椎板成形術與 SLAC 手術[J].中國骨與關節(jié)外科, 2013, (z1):1-10.DOI: 10.3969/j.issn.1674-1439.2013.05-001.
[8]何達, 田偉.改良頸椎后路棘突縱割式椎管擴大人工骨橋成形術[J].骨科臨床與研究雜志, 2017, 2(5):315-317.DOI:10.19548/j.2096-269x.2017.05.013.
[9]茅劍平, 肖斌, 行勇剛, 等.C2 椎板穹窿狀減壓聯(lián)合椎板成形術治療高位后縱韌帶骨化癥的臨床及影像學療效觀察[J].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 2020, 13(5):367-371.DOI: 10.3969/j.issn.2095-9958.2020.05.03.
[10]Nagoshi N, Watanabe K, Nakamura M, et al.Does diabetes affect the surgical outcomes in cases with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 multicenter study from asia pacific spine study group[J].Global Spine J,2021:2192568221996300.DOI: 10.1177/2192568221996300.
[11]田偉, 郎昭.進一步促進骨磨削技術在脊柱外科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5, 95(13):961-964.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13.001.
[12]田偉, 史文勇, 周兆英, 等.超聲刀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5, 15(12):753-755.DOI:10.3969/j.issn.1004-406X.2005.12.013.
[13]李文菁, 趙宇, 孫志堅.超聲骨刀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外科雜志, 2014, 52(3):215-218.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4.03.015.
[14]Heinemann F, Hasan I, Kunert-Keil C, et al.Experimental and his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bone using two different oscillating osteotomy techniqu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rotary osteotomy[J].Ann Anat, 2012, 194(2):165-170.DOI:10.1016/j.aanat.2011.10.005.
[15]Suzuki K, Wanibuchi M, Minamida Y, et al.Heat generation by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comparing with high-speed drill[J].Acta Neurochir (Wien), 2018, 160(4):721-725.DOI: 10.1007/s00701-017-3445-0.
[16]Matthes M, Pillich DT, El Refaee E, et al.Heat generation during bony decompression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using a high-speed diamond drill with or without automated irrigation and an ultrasonic bone-cutting knife: a single-blind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World Neurosurg,2018, 111:e72-e81.DOI: 10.1016/j.wneu.2017.11.172.
[17]劉鑫, 格日勒, 楊鵬, 等.超聲骨刀不同切骨方式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中的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1, 31(1):25-30.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21.01.04.
[18]王巖, 陳仲強, 孫垂國.超聲骨刀在胸椎管狹窄癥手術中應用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5, 25(6):518-523.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15.06.07.
[19]Onen MR, Yuvruk E, Akay S, et al.The reliability of the ultrasonic bone scalpel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comparative study of 46 patients[J].World Neurosurg, 2015,84(6):1962-1967.DOI: 10.1016/j.wneu.2015.08.043.
[20]Parker SL, Kretzer RM, Recinos PF, et al.Ultrasonic BoneScalpel for osteoplastic laminoplasty in the resection of intradural spinal pathology: case series and technical note[J].Neurosurgery, 2013, 73(1 Suppl Operative):ons61-66.DOI:10.1227/NEU.0b013e318283c98b.
[21]劉學光, 付強, 孫振中, 等.超聲骨刀與高速磨鉆在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應用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7, 27(6):539-544.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17.06.11.
[22]李彥, 姜亮, 劉忠軍, 等.超聲骨刀在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中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北京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 2018, 50(6):1092-1097.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18.06.027.
[23]Sanborn MR, Balzer J, Gerszten PC,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novel ultrasonic osteotome device in an ovine model[J].J Clin Neurosci, 2011, 18(11):1528-1533.DOI: 10.1016/j.jocn.2011.04.016.
[24]孫宇, 陳欣, 史文勇, 等.應用超聲手術刀行頸椎雙開門手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7, 17(6):458-460.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07.06.015.
[25]陳穎, 羅曉寧, 史文勇, 等.超聲手術刀的研制現(xiàn)狀與應用[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 2005, 22(2):377-380.DOI: 10.3321/j.issn:1001-5515.2005.02.038.
[26]Sakaura H, Hosono N, Mukai Y, et al.C3-6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aintains satisfactory 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s[J].Global Spine J, 2014,4(3):169-174.DOI: 10.1055/s-0034-1381727.
[27]Wang T, Wang H, Liu S, et al.Incidence of C5 nerve root palsy after cervical surgery: a meta-analysis for last decade[J].Medicine (Baltimore), 2017, 96(45):e8560.DOI: 10.1097/MD.0000000000008560.
[28]Epstein NE.A review of laminoforamino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teral and foraminal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s or spurs[J].Surg Neurol, 2002, 57(4):226-233.DOI: 10.1016/s0090-3019(02)00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