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重視性不斷提升,這推動了教育界的重大變革,特別是對學生素質方面的需求不斷提升。數學作為小學生基礎教育課程,新的課程標準對其要求做出了較大的調整,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進行學習。結合教學實際,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缺乏,除了與他們自身興趣愛好有關外,也與教師的教學策略有著緊密關聯(lián)。如何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以及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策略是文章研究的重點,文章圍繞“認知”來進行論述,旨在說明“認知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和發(fā)展數學思想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4-0074-04
一、 引言
新課標理念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著眼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規(guī)定的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各種技能,學會怎樣學習,并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在現(xiàn)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注重點已從表面的學習現(xiàn)象轉移至行為認知層面,并重新審視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和認知影響。
二、 解讀“教學策略”
關于“教學策略”,基于不同目的和立場,以及針對不同內容和對象,其表現(xiàn)方式有明顯不同。從實施行為和效果看,教學策略并不具有統(tǒng)一的、固定的形態(tài),它會隨需求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策略是一種系統(tǒng)的行動,只發(fā)生在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某種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所采用的具體手段和方式。這一解釋有很強的現(xiàn)實基礎,但無法得到所有人認同。事實上,無論站在哪個角度或立場,以及從哪個方面出發(fā),人們對“教學策略”的認識和闡述都有一定瑕疵。文章認為,教學策略既是一種方法、手段、方式,也可看成是針對某一具體目標或目的的決策、程序、設計。其應用目的是,通過優(yōu)化內容過程來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廣義上,教學策略通常分為兩個范疇,一是教師教的策略;二是學生學的策略;在狹義上,它專指學生學的策略。教學策略是整個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部分。結合各種教育及學習理論,具有現(xiàn)代化特征的教學策略會更多地與“認知”“需求”關聯(lián)在一起,側重關注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變化和認知變化??梢?,不同時代或時期下,“教學策略”所包含的元素是發(fā)生改變的,或者相同元素的表現(xiàn)程度發(fā)生改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教學策略是指老師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根據已確定的教學任務及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挑選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及技術,最后使形成的教學方案具有特定的效率和意義。
整理并分析國內外研究者們所拋出的觀點及提出的理論會發(fā)現(xiàn),大家對“教學策略”的認識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教學策略是為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具體行動,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學策略是將教學方法與技術做加法,是它們的綜合。
三、 數學教學策略主要研究內容
以認知理論及其相關內容作為主要依據,文章認為,數學教學策略的制定應更多關注認知動因、認知內容、認知方法、認知結果四個方面。而對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制定教學策略需要更多關注認知動因,誘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行為產生,以及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情感。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確定教學起點
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制定與方法的選擇必須以學生現(xiàn)有認知結構作為出發(fā)點。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數學學習經驗,某種程度上,數學認知也已初步確立,若要使他們更好吸收新的數學知識,以及應用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以新舊數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為突破口?!白罱l(fā)展區(qū)”理論可以為廣大數學老師實施具體教學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不同于一般性的“情境”,其實施目的和原則也與一般性“情境”存在很大不同。一般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以激趣為主,為了讓學生更好認識事物和理解新的學習內容。問題情境則是通過多元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拉開學生與內容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困難”,然后引導他們自主尋找實現(xiàn)具體目標或完成任務的途徑。應該注意到,“力所能及”的整個操作的關鍵,即“困難”要能夠被學生接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探索事物的精神,當然,整個過程也會使用到具體的數學思想方法,這雖然重要,但絕不是核心,而是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
(三)引發(fā)認知沖突
一般認為,認知沖突能夠激發(fā)人們解決問題的動機,其中,“障礙”和“不協(xié)調”是主要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頻繁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能夠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尋找“清除障礙”和“協(xié)調”的途徑,以使他們在正確方向的引領下構建新的認知體系,以遵照科學的規(guī)律和邏輯去囊括全部現(xiàn)有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打破原有體系并建立新體系的過程,亦可理解為認知重構建。隨著學生學習經驗的逐漸積累,認知水平將慢慢得到提升,其功能性也更加強大,問題解決閾限也更廣。
上述三個方面主要涉及了對學生主動參與行為的誘發(fā),核心內容是“認知”,無論是教學起點的確定,還是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又或是認知沖突的引發(fā),各環(huán)節(jié)策略的制定都需要圍繞學生認知來進行。認知在學生個人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也與個體心理機能緊密相連。認知心理學把客觀“知識”的獲得過程看成是主體主動認識事物和實施活動行為的過程,并強調,個體只有積極主動地去改變原本錯誤的認知,或者在原有正確認知發(fā)展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才能使自身認知符合生物進化要求。
(四)以師愛激情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體現(xiàn)是學生對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的依賴,并且?guī)熒P系要足夠坦誠和真誠,要充滿理解與信任,課堂氣氛要足夠和諧、融洽。數學老師對學生的“愛”,不能通過“嚴要求”或提升要求難度來進行表達,這種方式在良好師生關系建立初期也許有效,但隨著學習壓力的逐漸增大,以及受諸多客觀因素影響,它很難持久下去。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愛”來進行表達,即教師要努力使自己融入教學過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以真情待“生”,這其實也是樹立良好師者形象的過程。
(五)以體態(tài)激情
“體態(tài)效應”理論認為,人從外部獲得信息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文字(包括圖片和影像),二是語言,三是面部表情。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語言”這一途徑更為在意,因為它更加直接。但從信息存儲角度看,這種信息獲取途徑很難實現(xiàn)高效的信息存儲,即無法使個體獲得深刻體驗。表情和肢體語言則不同,它/它們擁有的強感受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也可能是因為參與器官更多,通過這種途徑來獲取信息,持久性和有效性更強。較明顯的例子便是,當學生因某種原因得到一個錯誤計算結果后,老師會要求學生重新做一遍,或者將此題記錄在“錯題本”上。同理,老師在傳授數學知識或正常教學時,也需要借助更多的肢體語言表達或面目表情來傳遞信息,這樣更有助于學生記住與動作相對應的知識內容。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表現(xiàn)出興奮、疑惑、驚訝、沉思等表情,并借助形體語言向學生傳遞情感,這樣會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夠將“情感”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不會認為數學知識枯燥、乏味了。
(六)以成功激情
“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激發(fā)學習愿望?!碧K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不知鼓勵了多少人。當學習者將一個又一個成功的經驗內嵌于頭腦圖式中后,渴望成功的心理現(xiàn)象便自然而然地形成,學習自信心也將逐漸得到穩(wěn)固。
上述三個方面主要涉及了對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fā)。同樣借助心理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信息傳遞,因為我們常會以“人”的角度和標準去審視客觀環(huán)境,所以“人”自然成為主要關注對象;又因為“人”與生俱來擁有“感同身受”的傾向,以及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總結經驗”的習慣,包括總結他們與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所以對“效果”和“行為表現(xiàn)”更為在意,以致忽略了更為重要的“信息內容”。事實上,信息傳遞具有明顯的“雙向性”,而當知識被封裝進“信息”之內后,知識便也具有“雙向性”特征,當且僅當知識或信息作用于“人”這一主體后,它/它們才會與人類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而此時,所有認真參與的個體都將會基于某一具體內容而產生思想共鳴。這就是為什么要在誘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行為的同時,努力激發(fā)他們學習情感的原因所在。
四、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制定應注意的問題
(一)社會環(huán)境層面
從進化與發(fā)展邏輯上看,社會需求屬于人類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由一個個“人”及動態(tài)和靜態(tài)物質組成,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社會需求就相當于人的需求。但同時也需要認識到,社會需求與我們通常所講的法律條文、規(guī)則制度不同,它往往以“不成文”的狀態(tài)存在,并且容納了全部人類發(fā)展所需要的“事物”。數學在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各個領域和行業(yè)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初級階段,有著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偏好,并培養(yǎng)這種/這些偏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對實現(xiàn)數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積極促進。只有正確認識小學數學的功能和價值后,其對社會發(fā)展,甚至對民族復興重要性才能夠被凸顯出來。
(二)教師層面
愛崗敬業(yè)是對數學老師的最基本要求,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數學教育畢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對實踐應用的要求會更高。結合教學現(xiàn)狀會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教學行為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夠,過分注重形式,忽略了學生當前的能力水平?!白罱l(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若想使學生順利完成“發(fā)展區(qū)”跨越,就必須能夠充分依照他們當前學習水平來設定目標和任務,也就是說,任務和目標難度要稍高于當前能力。原因在于,小學生并不具備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能力,特別是在面對完全陌生事物時,他們只能憑借過往經驗來認識事物,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策略時,一定要把知識內容的難度與學生實際水平聯(lián)系在一起,而非一味按照“標準”和“要求”來制定策略。
(三)教學實施層面
受新教育理念和要求影響,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側重于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從形式到內容,只要是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能的元素,統(tǒng)統(tǒng)都會被引入教學過程中。比如在采用情境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時,老師們?yōu)榱宋龑W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會借助各種工具來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最大限度去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完全基于表象的操作行為,對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培養(yǎng)他們認知能力并不一定會起到積極作用,因為小學生還無法自主完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當事物表象足夠吸引自己時,他們也就不會再去主動了解“內容”了。學生與教師都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共同發(fā)揮作用,由此看來,學生、教師及社會影響等都會對教學策略實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的同時,應加強對內外部影響因素的分析與探究,及時糾正錯誤的方式,確保其教學策略順利實施。
五、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應用——以“圓的面積”為例
“圓”相比其他平面圖形,比較獨特,雖然圖形很規(guī)整,也很具有觀賞性,但計算周長和面積卻十分復雜(對小學生來說),課堂教學中,老師若圍繞成型公式進行教學,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學生對該圖形性質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這對進一步學習圓柱是非常不利的。
對該部分內容所設定的教學策略,應著重關聯(lián)學生對圖形的固有認知,然后提出新的圖形構建邏輯?,F(xiàn)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創(chuàng)建帶有“圓形”的情境,比如一只小狗在圓形轉盤上跑;
第二,給出一個新的“圖形”情境,如平行四邊形,并要求學生比較兩個圖形大小,引出“面積”;
第三,通過合作探究方式要求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啟發(fā)學生回憶整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
第四,展示正確推導效果;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關聯(lián)學生新舊知識,使二者被合理銜接在一起;運用轉化思想和知識遷移技巧來使學生“回憶”起相關公式。這其實也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應用。
第五,引導學生思考圓的面積解決方法,同時給出面積分割求解思路;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曲”變“直”的過程而逐漸形成“化曲為直”的意識。隨著“化曲為直”思想的不斷滲透,學生對解決類似問題也會更加靈活,變通意識也會更強,這對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創(chuàng)造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PPT中的內容,啟發(fā)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方式總結結果,具體如下:
·近似長方形的長=圓周長的一半,用字母表示:C/2
·近似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半徑(r)
·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圓周長一半×圓的半徑
·得出S=πr×r=πr2的結論。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反復“猜想”和不斷“驗證”過程中逐漸形成“空間想象”意識,同時進一步強化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在此作用下,他們的動手操作欲望也會被充分激發(fā)出來。相比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更加注重“合作”“協(xié)作”,同時也對學生的觀察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下,“圓的面積公式”才得以被學生獨立推導出來。
六、 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老師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方位、綜合性地構建并應用與學生認知能力和認知發(fā)展相適應的教學策略,采用多種模式和方法助力教學策略實施,以獲得易被接受和認可的教學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不同教學理念,或以不同教育理論作為支持,所實現(xiàn)的效果會有很大不同,教學目的同樣有很大區(qū)別。文章以“認知”作為核心,側重于對學生“認知形成”和“認知發(fā)展”來對教學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進行探討,并未明確涉及具體的某一種或某些教學理念和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科學合理制定教學策略,除了要側重于“過程”結構建立外,也需要將相應理念或理論融入進去,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娟.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6):45-46.
[2]周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博覽,2021(33):59-60.
[3]徐佳佳.淺談小學數學任務驅動型教學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68.
[4]李輝.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探討[J].新課程,2021(46):100.
[5]羅科新,師婕.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46):67.
[6]王榴妹.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把握學習起點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32):133-134.
[7]楊紅亮.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36):25-26.
[8]馬彩虹.淺談新時期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35):43-44.
作者簡介:李奕辛(1983~),男,漢族,甘肅隴南人,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紅河鎮(zhèn)石嘴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