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內科護理學屬于護理學科必修課程之一[1],亦屬于核心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且課程內容較繁雜,學生學習難度較大,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填鴨式”教學[2],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課堂枯燥感,易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欠佳,故有必要優(yōu)化教學模式。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屬于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融為一體[3],對增強學生實操能力具有積極影響。為探究上述模式的可行性,我院在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調查統(tǒng)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借助信封隨機法抽取2018屆64例高職內科護理學學生(對照組)及2019屆64例高職內科護理學學生(觀察組)為觀察對象。
觀察組學生年齡為18~21(19.87±0.72)歲,男女分別為3(4.69%)、61(95.31%)例。
對照組學生年齡為18~21(19.85±0.70)歲,男女分別為4(6.25%)、60(93.75%)例。
兩組資料經統(tǒng)計得P>0.05,可對比。
對照組學生施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使用PPT授課,對于實踐技能部分,即組織學生在實驗室開展,由教師先演示,再組織學生分組演練,教師從旁指導。
觀察組學生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具體為:(1)擬定教學目標。以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及培養(yǎng)具有實際工作能力護理人才為最終目標;教研小組結合教學大綱分別制定每個季度及每學期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結合教學計劃及進度適當更改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并落實到位。(2)設計教學內容。教學主體內容為疾病知識(發(fā)病機制、原因、臨床特點、診斷方法、治療方案等)、護理要點(患者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護理方法、護理評估等)及職業(yè)素養(yǎng)(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工作態(tài)度等),教師合理安排各個版塊的教學課時。(3)教學方法設計。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對于疾病知識,可引入理論講授、案例教學、自由討論等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增強學習氛圍,確保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對于護理要點,可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等,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對于職業(yè)素養(yǎng),以多媒體教學、榜樣教育法為主,同時,可在講述疾病知識及護理要點過程中穿插職業(yè)素養(yǎng)知識,以培養(yǎng)其良好職業(yè)素質。(4)教學過程。將學生分成6~7個學習小組,并開展分階段教學,如第一階段先講述疾病知識,第二階段講述護理要點,第三階段開展教學評價,在各個階段教學中均應注重理論結合實踐,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如可借助多媒體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及護理理論知識,然后開展情景式教學模式,讓部分學生扮演患者,部分學生扮演護士,完成各項護理操作,最后由教師對學生表現施行評價,并給予總結。
對比兩組考核成績、綜合能力評分、學習氛圍評分、學習倦怠感評分及教學好評率。
1.考核成績。學期末教師組織學生參加護理知識閉卷考試(滿分100分),而實踐操作以面試形式開展,考核護理操作技能,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考核成績越佳。
2.綜合能力評分。借助模擬數字評分法(0-10分)對病案分析、解決問題、溝通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進行評估,得分越高,則能力越強。
3.學習氛圍評分。結合《創(chuàng)造氛圍問卷》[4]自制調查問卷(總分80分),對學習主動性(20分)、輕松性(20分)、啟發(fā)性(20分)及互動性(20分)施行評估,評分越高,則氛圍越佳。
4.學習倦怠感評分。借助模擬數字評分法(0-10分)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倦怠感越強。
5.教學好評率。統(tǒng)計滿意和一般占比率,使用自制問卷(滿分10分)對知識掌握度(4分)、課堂互動性(3分)及教學模式(3分)施行評估,其中<6、6-8、>8分分別提示不滿意、一般、滿意。
軟件選用SPSS18.0,計數、計量資料分別行χ2、t檢驗,P<0.05,則結果有差異。
觀察組學生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能考核成績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如表 1。
表1 對比兩組考核成績(分)
觀察組學生綜合能力得分較對照組更高,且學習倦怠感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如表2。
表2 對比兩組綜合能力、學習倦怠感評分(分)
觀察組學生學習氛圍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如表3:
表3 對比兩組學習氛圍評分(分)
觀察組學生教學好評率(93.75%)較對照組(75.00%)更高,P<0.05,如表 4:
表4 對比兩組教學好評度(n、%)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側重理論教學,加上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5],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踐操作能力欠佳,且教學模式常以講授為主,導致學生常憑想象去理解或記憶,教學質量欠佳。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強調“做中學、學中做”[6][7],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理論知識具體化,能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更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及增強其綜合能力具有積極影響[8]。
本研究在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研究發(fā)現,在上述模式中,課堂氛圍更為輕松,學生不僅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看法,還能明顯增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師生關系更親密,同時,以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探索性。但較多研究顯示[9][11],目前我國“雙師型”教師偏少,較多教師只會“教”不會“做”,加上較多院校缺乏和專業(yè)技能課程相匹配的教學設備,故為改善上述問題,還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另外,還需建立新的課程標準及評估機制[12]。
此次數據顯示,觀察組學生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能考核成績均較對照組更高,提示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具有良好可行性,能明顯提升教學質量,更有助于學生掌握護理知識及技能。同時,數據顯示,觀察組學生綜合能力得分、學習氛圍評分較對照組更高,且學習倦怠感評分較對照組更低,亦提示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更有助于提示學生學習能力,且課堂氛圍更佳,有助于減輕學生倦怠感。此外,數據顯示,觀察組學生教學好評率(93.75%)較對照組(75.00%)更高,亦提示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切實可行,能顯著增加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
馬四軍[13]在研究中亦分析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通過研究其認為,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實踐能力,該結論和本研究較類似。
綜上所述,在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施行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更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學習倦怠感更低,好評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