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黃 磊,石家堃,陳 彤,陳云龍
1.大連市友誼醫(yī)院乳腺外科,遼寧 大連 116001;2.大連市友誼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遼寧 大連 116001;3.大連市友誼醫(yī)院胃腸外科,遼寧 大連 116001
女性患者中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約占女性癌癥的25.2%。大多數(shù)乳腺癌是高度浸潤性的,易于轉(zhuǎn)移,并易于復發(fā)[1]。因此,患者往往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并且預后較差。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采取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和靶向治療等方式[2]。新輔助化療是一種在患者術前進行化療的治療方法,有利于減少乳腺癌浸潤面積,改善患者預后[3]。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治療療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病理和臨床評價。病理學檢查準確度高但不能及時評估化療的療效;臨床評估方法包括觸診、磁共振成像(MRI)、鉬靶和超聲檢查[4]。超聲造影(CEUS)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可重復性高等優(yōu)點,被廣泛用于乳腺癌的檢查和療效評估[5]。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變化值等CEUS定量參數(shù)可以較為準確地對病情進行評估,因此本文探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前后CEUS定量參數(shù)變化及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102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學確診;均為女性患者;卡氏評分(KPS)在70分以上;臨床分期Ⅱ~Ⅲ期;在我院行新輔助化療;化療前后在我院行CEUS檢查;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肝等重要臟器疾病者;中途放棄治療者。本次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治療方法
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之前12 h服用地塞米松,以避免嚴重的過敏反應?;颊咭来谓o予環(huán)磷酰胺(Baxter Oncology Gmbh,規(guī)格:0.2 g /支,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60467)500~600 mg/m2,注射用鹽酸表柔比星(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496;規(guī)格:10 mg)90 mg/m2、多西他賽注射液(四川匯宇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93016:規(guī)格:20 mg)75 mg/m2靜脈滴注。為了減輕新輔助化療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胃腸道反應,給予患者鹽酸格拉司瓊1 mg/次,每天2次,療程21天,持續(xù)3個療程。
1.2.2CEUS檢查
選擇清晰、完整和豐富的血流信號作為觀察部分,超聲檢查模式切換為造影模式,造影劑是聲諾維(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先通過肘部淺靜脈注射,再注射5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然后注射造影劑。同時,選擇超聲對比模式,并固定探頭位置,以確保觀察部分不變,實時連續(xù)觀察病灶中的灌注量,觀察時間不少于3 min,直到病灶增強圖像消散,動態(tài)對比圖像存儲在儀器中以進行后續(xù)處理。在超聲圖像圖上測量病變的最大直徑,并動態(tài)觀察病變中的造影劑分布。通過這項檢查,在注射造影劑后對患者乳腺病灶區(qū)域進行動態(tài)觀察,測量患者病灶最長橫徑、上下徑,切面圖像截圖保存至超聲設備中,對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變化值進行測量記錄。
1.2.3療效判斷
根據(jù)Miller、Payne病理反應性分級標準判斷療效。1級:腫瘤細胞密度較化療前無明顯變化;2級:腫瘤細胞密度較化療前減少<30%;3級:腫瘤細胞密度較化療前減少30%~90%;4級:腫瘤細胞密度較化療前減少≥90%;5級:腫瘤細胞消失。1級、2級和3級為化療無效,4級和5級為化療有效。
化療有效和無效患者年齡、KPS評分、病灶大小、臨床分期情況及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化療有效和無效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化療有效和無效患者,其CEUS參數(shù)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以及治療前后的變化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化療有效和無效患者化療前后CEUS定量參數(shù)比較
化療前后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變化值預測新輔助化療療效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45、0.708和0.909(P<0.05)。見表3。
表3 預測化療療效的ROC曲線參數(shù)
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新輔助化療的“新”與術后輔助化療的不同,這種化學療法的優(yōu)點是盡可能地保護患者的乳房,控制原發(fā)病灶,并增加患者的預后[6-8]。常規(guī)超聲在識別新輔助化療后殘留病變和某些增生組織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因此需要動態(tài)增強對比的超聲監(jiān)測來評估新輔助化療的療效[9]。CEUS是目前用于乳腺癌臨床診斷和評估臨床療效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聲場中血液中氣體微氣泡的非線性效應和所產(chǎn)生的反向散射來產(chǎn)生增強的對比圖像,從而顯著提高超聲診斷的特異性、靈敏度和特異性[10-12]。對比增強的超聲技術可以清楚地顯示乳腺癌病變的縮小情況[13]。
乳腺癌的血液供應極為豐富,尤其是血液供應動脈的增厚和增加,隨著腫瘤的生長,血管的數(shù)量不斷更新[14,15],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準確評估患者病情,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顯示病變中血流的豐富程度,因此病變血流等級的變化可以間接反映新輔助化療的療效[16]。在實際過程中,患者化療前后病變的形態(tài)特征變化相對較小,超聲圖像難以反映,導致由于無法測量新輔助化療前后的病灶大小,因此臨床醫(yī)生無法通過比較新輔助化療前后病變的大小來評估化療的療效[17]。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反映乳腺癌增強特征和時間-強度曲線的參數(shù)將發(fā)生相應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有效患者的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的變化與無效化療患者相比明顯更大,說明有效組化療后腫瘤血管密度、結構和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化療前后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的變化可預測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具有較高的價值?;颊哌_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參數(shù)的變化可以證明腫瘤新輔助化療后血管栓塞、塌陷減少的病理變化,對比增強的超聲參數(shù)可以用作評估化學療法功效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也顯示達峰時間、峰值強度和曲線上升斜率指標聯(lián)合用于預測新輔助化療療效有一定的價值。
有研究[18-20]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癌治療前后病灶大小、血流等級等監(jiān)測,進而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但已經(jīng)壞死、退變或被肉芽組織取代的組織也會被超聲識別為癌組織不能準確評價新輔助化療療效。CEUS所測新輔助化療后殘余病灶大小與術后病理相關性更好,在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前后CEUS定量參數(shù)變化值在預測化療療效方面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