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瑩 屠金梅
摘要:本文通過對廣州市荔灣區(qū)三元坊小學“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開展情況的調查以及與負責“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的老師進行深入訪談,探討學校傳承和發(fā)展廣東音樂的重要性,希望能為在校園中如何傳承保護非遺文化“廣東音樂”總結發(fā)展經驗。
關鍵詞:廣東音樂進校園? 三元坊小學
廣東音樂作為嶺南地區(qū)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廣東音樂經過長時間的流傳發(fā)展,有著強盛的生命力,但也需要通過年青一代學子去傳承。將廣東音樂引進學校的音樂教育中,無疑是最有效、最簡單的一種途徑,所以學校是作為廣東音樂振興和傳承的最佳陣地。
2017年,廣東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得到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和廣東省音協的支持,發(fā)起了“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而廣州市荔灣區(qū)三元坊小學是廣東省唯一的一所“民樂藝術示范學校。在被授牌“廣東音樂進校園扶持計劃示范基地”后,學校不僅獲得了經費的扶持,還可以邀請有關專家走進校園進行輔導,更好地為“廣東音樂進校園”該計劃的實施。
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三元坊小學專業(yè)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訪談,為廣東音樂走進校園,通過校園傳承,讓學生喜愛家鄉(xiāng)傳統(tǒng)音樂文化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三元坊小學廣東音樂演奏課程概況
廣州市荔灣區(qū)三元坊小學位于西關老城區(qū),這片區(qū)域有著極為濃厚的氛圍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大街小巷中時不時會傳出粵劇唱段或廣東音樂的聲響。三元坊小學在辦學過程中結合西關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廣東音樂、粵劇粵曲為突破口,形成了“尚藝教育”的特色思想。廣州三元坊小學在1987年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便開始開展以教授民族器樂的藝術教育,最先開設了古箏班,后來慢慢增加了二胡、琵琶等十幾種樂器班型,在民樂進校園的基礎上逐漸演變?yōu)閺V東音樂進校園。在3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三元坊小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獲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2000年被授予“廣東省民樂教育示范學?!钡姆Q號,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在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基地”。
三元坊小學注重本土文化,將西關名勝、名人、美食、本土童謠、粵劇文化等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開發(fā)編排出一套圖文并茂的校本課程《我與荔灣》,還有以學校特色項目民樂、粵劇粵曲為內容開發(fā)的校本教材《藝苑芳園》。該學校會在每周的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下午四點到五點半開展學習民族器樂的興趣班,會請來校外專家老師進入到學校進行免費教學,校園內常常余音繞梁,被冠以“深巷芳園”的美名。
學校會挑選演奏水平較好的學生進入到民樂團,民樂團的每個團員都成為了廣東音樂的傳承人。帶著這份傳承使命感,他們排練時的精神狀態(tài)熱情飽滿,積極學習廣東音樂的演奏,了解每首廣東音樂的相關背景,在每周五下午進行民樂團訓練,通過老師的指導與同學們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一個又一個廣東音樂作品的演奏,真正做到了對廣東音樂的傳承。三元坊小學除了開設民樂興趣班、民樂團、廣東音樂課堂外,還根據以廣東音樂《龍飛鳳舞》編排了一套粵劇韻律操,這套粵劇韻律操使得學生在簡單的動作中感受廣東音樂及粵劇身段技巧動作的特點。三元坊小學不僅有以廣東音樂編排的韻律操,還有根據廣東音樂《步步高》進行填詞創(chuàng)編的垃圾分類歌,還把廣東音樂《旱天雷》和《彩云追月》的樂曲片段設置為上下課鈴聲,等等。三元坊小學著力打造以廣東音樂為主要元素的校園文化,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觸、了解、感受廣東音樂文化。
二、三元坊小學廣東音樂演奏課程的實施
開設廣東音樂的學習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通過欣賞及演奏廣東音樂,了解廣東音樂的起源、主要樂器及演奏形式等音樂知識,感受廣東音樂的風格特色,了解其相關的文化及藝術價值,體驗學習廣東音樂的樂趣。
(一)教材與師資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和關鍵,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三元坊小學音樂課使用的教材是本土教材《廣州音樂》以及學校自己研發(fā)編寫的校本教材《藝苑芳園》。民樂興趣班及民樂團在完成學習廣州音樂的曲目外還需要演奏學校音樂老師提供的廣東音樂曲譜。此外,學校還會聘請許多校外民樂專業(yè)的名師,既有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的教師,又有少年宮、廣東民族樂團的專業(yè)演奏員到校指導排練,為學生傳授大量的廣東音樂知識。
廣州市內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對廣東音樂了解得并不多,具備演奏廣東音樂能力的老師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學校只能邀請演奏廣東音樂的民間藝人或是民樂團進入學校指導課程實施。但并不是常常都可以邀請專業(yè)團隊跟專家到校指導教學,所以在師資方面一直存在局限,因此,學校需要加大對音樂教師的師資培養(yǎng)力度。三元坊小學跟廣東省民族樂團有協議,民族樂團對三元坊小學進行扶持,這樣不但可以有專業(yè)老師到學校進行指導,給予具體的意見,還會為三元坊小學提供大量樂譜資源。但并不是很多學校都有這種資源,所以豐富的樂譜資源,也成為是否能順利開展“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的難點。
(二)課程組織形式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首先會帶領學生集體運用豎笛學習吹奏廣東音樂的曲目,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與學生互動,在適當的時候會通過音樂律動小游戲來調節(jié)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防止學生在一遍又一遍枯燥的吹奏練習中磨滅了對學習知識的熱情。在集體學習吹奏后會分小組進行小組練習,組內同學一起練習,相互幫助,老師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觀,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從集體到小組再到個人,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相互結合,相輔相成。
(三)課程教學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會運用欣賞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及練習法。教師運用欣賞法,強調通感,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去,通過欣賞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的情緒,讓學生先感受,再結合所聆聽的音樂運用講授法去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再以直觀演示法為學生進行示范性教學。由于小學生年齡小,他們處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對事物的認知不夠深入。教師進行演奏示范,引導學生通過模仿教師,有成效地掌握吹奏技巧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教師示范完整的動作,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所學曲目的演奏技巧,分小組進行練習。首先把樂曲旋律能夠流暢演奏出來后,再結合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和感知,有感情地演奏出來,最后通過小組展示到集體演奏,這樣逐步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學生感受到學習演奏廣東音樂的樂趣。
在開展“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激發(fā)學生對廣東音樂的興趣。三元坊小學會選擇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曲子,比如《功夫熊貓》《多啦A夢》的主題曲等等這些該年齡層段學生喜歡的音樂,將其制作成樂譜,讓學生用民族樂器演奏出來,通過他們喜歡的音樂將其吸引進來,然后再開始學習傳統(tǒng)的廣東音樂。
三、三元坊小學廣東音樂演奏課程的實施評價
學校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開展“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讓廣東音樂走入到音樂課堂是必要的。廣東音樂屬于廣東本土文化,學生如果對本土文化都不了解的話,那如何去繼承。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一定要精通廣東音樂,但起碼要讓他們去了解、接觸,慢慢去滲透,潛移默化。
(一)學生的熱愛度
根據調查問卷和筆者與學生交談的情況來看,三元坊小學大部分學生對廣東音樂是感興趣的,他們幾乎都了解且會演奏廣東音樂,這得益于大多數學生都參加了學校開設的民族器樂興趣班。該校的學生對廣東音樂的了解渠道主要是通過校內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有必要普及廣東音樂的相關知識。與筆者交談的五個學生中,年級越高的學生,越會根據自己的學業(yè)情況選擇是否會在課余時間繼續(xù)學習廣東音樂。有學生表示,由于自己的演奏水平不突出,因此沒能進入到民樂團感到可惜,學生很想親身感受通過自己演奏,在民樂團與各種樂器旋律線交錯在一起的感覺,希望學??梢蕴峁C會,讓有興趣組樂團的學生自行組合,組成自己的小樂團,提供一些較為簡單的樂譜,在保證紀律秩序的情況下,課余時間自行練習,在學校的一些活動中可以有機會展現自己組合的小樂團。在調查中,筆者得知學生很喜歡學校的校園廣播,學??梢岳眯@廣播,介紹廣東音樂以及播放廣東音樂的樂曲,學生也表示很樂意通過聆聽校園廣播了解廣東音樂。
(二)家長的支持度
根據調查問卷和筆者與家長交談的情況來看,越年輕的家長對廣東音樂的喜歡程度越低,大部分家長對廣東音樂的喜歡程度一般。接近一半的家長認為學校開展“廣東音樂進校園”活動除了可以傳承本土文化,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但對三元坊小學開展學習民族器樂的支持態(tài)度還是會受到其孩子的學習情況的影響。
在與筆者交談的家長中,大部分家長都會在課外時間讓其孩子到校外學習器樂,其中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比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多,家長希望孩子能把這門樂器學好并堅持下去。有學生家長提道,學校在民族器樂興趣班開班前,會與家長跟學生舉行一個見面的活動,學校會將今年開班的樂器展示出來給學生、家長看,還會播放學校演出的視頻,再讓學生選擇想要學習的樂器。這種直接了解實物、再進行選擇的方式對于學生跟家長來說很直觀,家長表示很贊同。學生在選擇時不僅可以看到樂器的外表,還能通過樂器發(fā)出來的聲音選擇自己更喜歡的一種樂器進行學習。
結論
廣東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起以具體實物形式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無形的文化遺產更需要借助我們的力量去將它保護傳承下來。但是因為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民族民間音樂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處在一個“邊緣化”的位置。近年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再感興趣,可是對于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正是要靠年輕這一代去努力保護傳承。讓廣東音樂走進校園,是傳承廣東音樂文化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因此,需要更多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去關注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