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星
寫作誤區(qū)
宋人何夢桂曾寫過一首《自題畫像》:“七分形貌十分心,縱有丹青畫不真。蕭散風神清瘦骨,分明小有洞天人。”不少同學在寫作文時,都會犯同樣的錯誤——把一個人從頭寫到腳,抓不到重點,寫出來的內容如記流水賬,枯燥無味。
文題亮相
生活多姿多彩,或喜或憂,或酸或甜,但都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增添情趣……每一個新的起點上,都有新的感悟。
請以“起點”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失誤作文
我和一碗粥的故事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焙⑻釙r的一碗粥,成了今日徐徐拉開的帷幕。
兒時,與奶奶去友人家中,偶嘗一碗粥。那粥口感絕佳,淡紫中不時現(xiàn)出顆粒分明的紅寶石般精巧飽滿的豆粒。瓷勺攪動,誘人的香撲鼻而來?!斑@是南方帶回來的,沒嘗過吧?”①
幾日后,我發(fā)出訴求:“奶,我要紅豆粥。”奶奶放下手中的家伙事,花白的頭發(fā)在風中飛舞,滿是褶皺的雙手搓了兩下圍在腰間的花布圍裙,跺了跺腳,皺了皺眉頭,眼角耷拉下來,神情很是無奈:“我從哪里給你找紅豆粥去?”“不嘛,我就要喝。”我耍賴大哭道。奶奶俯下身,摸著我的頭發(fā)說:“不哭不哭,紅豆粥,咱有法子弄?!雹?/p>
奶奶牽起我的手,揣上錢包,出了門。兒時,我對距離的感知并不清晰,只覺走了很遠。
真想知道奶奶是從哪里找到了一本食譜,“給奶讀讀?!蔽耶斎粯芬馊ラ喿x那泛黃的紙張上的文字,每讀一句,紅豆粥就離我近一點。豆子在篩網里碰撞,奏出天籟的樂曲。些許清水沖凈豆子上的臟污,再放入一口大鍋,很快,鍋里便發(fā)出了咕嘟咕嘟聲。③
奶奶從櫥柜里拿出幾個大瓷碗?!澳?,就我們倆,拿這么多碗做什么?”“小區(qū)的王奶奶,兒女在國外,她身邊沒個知冷知熱的人,奶送些給她嘗嘗……”奶奶用粗糙的雙手托著碗,平穩(wěn)地向外走去。
冬日的寒冷化作廚房里紅豆粥的咕嘟聲,化作奶奶臉頰上滾落的汗珠,化作我喝粥時臉上綻放的朵朵紅暈。④
之后的一天,與同學逛超市,漫步于琳瑯滿目的商品間,偶有精美的紅豆粥赫然入目,心中便涌起感念的潮水。紅豆粥散發(fā)的熱氣與奶奶的笑靨在我記憶深處愈加明顯。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光陰沖淡了一下,又無情地抹去一些。但紅豆粥氤氳的熱氣,蒸騰于心扉,永不消散。
紅豆成粥,濃了相思,淡了閑愁。⑤
①“紅豆粥”的出現(xiàn)是鋪墊也是蓄勢,此處可適當增添過渡性的語段。
②面對“我”的無理取鬧,奶奶很無奈,但從頭描寫到腳的方法猶如記流水賬,枯燥乏味。
③在奶奶的精心準備下,紅豆粥近在眼前,但這不是主要內容,與下文缺乏過渡性的語段。
④在突出人物特點的同時,情節(jié)和主題間也要有一定的邏輯性。
⑤結尾兩段再提紅豆粥,但抒情力度明顯不夠。
病情分析
1.構思上過于平淡。習作總體缺少一定的設計安排,人物形象不夠鮮明,寫作重點不夠突出。
2.情節(jié)上缺少一定的延續(xù)性。習作沒有考慮上下文的有效過渡,導致敘事時偶有斷斷續(xù)續(xù)之感,奶奶的形象無法成功凸顯。
3.語言表達上不能凸顯主旨。習作開頭“徐徐拉開的帷幕”和結尾“紅豆成粥,濃了相思,淡了閑愁”在敘述上沒有形成照應,無法體現(xiàn)明確的主旨。
升格佳作
紅豆粥里的光陰
燕子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焙⑻釙r的一碗粥,成了今日故事拉開的帷幕。
兒時,與奶奶去友人家中,偶嘗一碗粥。那粥口感絕佳,淡紫中不時現(xiàn)出紅寶石般精巧飽滿的豆粒。白瓷勺攪動,誘人的香撲鼻而來?!斑@是南方帶回來的,沒嘗過吧?”
確實新鮮!孩童的不服氣也在此刻滋長。(適當?shù)倪^渡,為后文情節(jié)蓄勢。)
幾日后,我發(fā)出訴求:“奶,我要喝紅豆粥?!蹦棠谭畔率种械募覄栈睿炅藘上禄ú紘?,皺了皺眉頭:“我去哪兒給你找紅豆粥?”“不嘛,我就要喝。”我無理取鬧著。奶奶俯下身,摸著我的頭說:“不哭,紅豆粥,咱有法子弄?!币娢铱蘼暆u息,奶奶和藹地說:“走,找配方去,咱自己做!”(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刻畫形象,既體現(xiàn)出奶奶的耐心,又突出了她為“我”做紅豆粥的不易。)
奶奶牽起我的手,揣上錢包,去往市集。兒時,我對距離的感知并不清晰,只覺走了很遠。對紅豆粥的渴望早讓我忽略了身后奶奶粗重的喘息聲。
真想知道奶奶是從哪里尋到那本食譜的,“給奶讀讀?!蔽耶斎粯芬馊ラ喿x那泛黃紙張上的文字,因為每讀一句,紅豆粥就離我近一點。豆子在篩網里碰撞,奏出美妙的樂曲,陽光下飄動的浮塵,柔軟而綿延。
用清水沖凈豆子上的臟污,再放入一口大鍋,很快鍋里便發(fā)出咕嘟咕嘟聲,紅豆們在咕嘟聲中變得越來越綿軟。奶奶的皺紋深了,笑容深了,我的內心涌過一絲甜蜜。
奶奶從櫥柜里拿出幾個大瓷碗?!澳?,就我們倆,拿這么多碗做什么?”“咱小區(qū)的王奶奶,兒女在國外,她身邊沒個知冷知熱的人,奶送些給她嘗嘗。人老了,吃不了幾次新鮮的了……”奶奶深深嘆了口氣,眼皮向下垂著,托著碗,緩慢平穩(wěn)地向外走去。
“奶,慢一點!”濃稠的粥灌滿嘴巴,含糊了話語。牙齒割裂紅豆的外衣,白玉般的沙瓤混著蜜汁,像一支舒緩的舞曲,在舌尖旋轉,跳出驚艷的滋味。我大口大口喝著,那濃郁的香甜讓所有的煩惱和不悅都化作天邊的一朵云。
冬日的寒冷化作廚房里紅豆粥的咕嘟聲,化作奶奶臉頰上忙碌滾落的汗珠,化作我喝粥時臉上綻放的朵朵紅暈。
多年后,與同學逛超市,漫步于琳瑯滿目的商品間,精美的紅豆粥赫然入目,心中便涌起感念的潮水,一股柔軟的思念倏忽從心底傳遍全身。紅豆粥散發(fā)的熱氣和著奶奶的笑靨,裊裊縈繞在我記憶深處。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光陰沖淡了一切,但紅豆粥氤氳的熱氣卻從未消散。
奶奶的身影蕩漾在我心中,那些過往已成為我人生中最濃的相思,沉淀著化不開的情,助我在新的起跑線上啟程。(深化習作主旨,從紅豆粥上升到對奶奶的想念上。)
【安徽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南校區(qū)】
升格點評
1.精準選材構思巧。動筆前,對總的方面,比如題意、中心、選材、詳略、結構等,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構思。升格文在原來的基礎上,把“我和一碗粥的故事”升華成助“我”在新的起跑線上啟程的難忘經歷,令人感慨良多。
2.學會觀察情節(jié)妙。學會觀察是寫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基本功。人物在文中一出現(xiàn),就像演員出現(xiàn)在舞臺上一樣,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外貌。升格后的習作注重了對人物描寫的延續(xù)性,鮮明地凸顯了人物性格。
3.語言提煉主題顯。升格后的習作,小作者對語言進行了更為細致的錘煉,增加了過渡性的語段。文末更是大大提升了習作主旨,體現(xiàn)了難忘的人生經歷中所蘊含的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