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紫砂器千變?nèi)f化的造型之中,最具有“硬漢”氣韻的造型說是方器也是無可厚非的了,多數(shù)人可能認為方器的器型設計過于簡單了,其實不然,方器除了擁有紫砂器本該擁有的精工技藝之外,相比較光滑圓潤、飽滿色澤的圓器,以及隨性自然、生氣勃勃的花器,線條硬朗、棱角分明的方器受到了多數(shù)性格直率人群的喜愛與收藏,除此之外,多數(shù)方器的器型結構都是采用了對稱美學,也就是對稱結構,搭配各種方向不一的垂直線條,整體給人感覺是立體方正、粗狂奔放的藝術美感,更加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更加地符合東方人的藝術審美。
“四方漢韻”中的漢韻二字,其實重點并不是要重現(xiàn)出漢朝那個時期的審美風尚,筆者的深刻用意是一種對文化一脈傳承的尊重和對歷史文化慣性的深刻理解。紫砂器在注重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是不能忘本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器皿沒有經(jīng)受住歷史的沖刷,文化主題的勾勒與塑造,突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當下紫砂器最吸引人們注意的一面了,同時,紫砂器又需要塑造成不那么冷冰冰的高雅藝術品,是需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契合起來,讓我們在當下這個“快餐”文化的節(jié)奏之中可以享受到藝術的熏陶,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洗滌,紫砂器《四方漢韻》就是這樣的一件作品。
從這把紫砂器《四方漢韻》的名字上來看,便能知道這是一把四方方器,方正有型的四個塊面相比較其他器型更加具有立體感、視覺沖擊感。雖然沒有那種繁雜的裝飾,但是僅憑這一造型便能俘獲不少眾人的喜愛。從設計構成的角度來看,筆者所制成的這把紫砂器緊抓點、線、面這三要素,這在方器的設計過程到制作過程中尤為重要,空間感的表現(xiàn)是點的大小來決定的,嫻熟的制壺技藝所刻畫出來的器型線條是行云流水、挺拔流暢的,以及大塊面所堆積出來的體積感,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這不光是對紫砂手藝人制壺技藝的一個考驗,更是對其文化底蘊積累的一個考驗,這些因素共同構造出這把紫砂器《四方漢韻》的造型美學。
整體分析過后,我們再來進行深入的局部賞玩,這些小的局部倒也是處處充滿了美學設計,壺嘴的硬朗挺拔,如同一位英雄在那屹立不倒,從壺腰的位置筆直地延伸出去,大有氣吞山河的氣勢和魄力,倒茶之時出水感非常的流暢舒適;與壺嘴交相呼應的壺把也是經(jīng)過精巧的設計,四段略微帶有弧度的硬朗線條更符合人體工學,在煮茗沏茶之時,使得這把紫砂器抓握更加的舒適稱手;四方形狀的壺蓋緊緊地貼合在壺身上,嚴絲密合,表面做工非常的光滑,且因為泥料的關系而顯得通透性良好;壺鈕與壺把的造型交相呼應,線條錯落有致;壺身下部有一個輕微的線條轉折,宛如一位古代征戰(zhàn)的將軍的披風,遠遠望去,好不威風。壺底采用四足的造型設計,使得整把紫砂器在視覺的呈現(xiàn)給人以穩(wěn)重感,如同一位凱旋的大將軍昂揚地屹立在那兒。
筆者設計這把紫砂器《四方漢韻》的目的就在于,以大家所耳熟能詳?shù)臐h文化為脈絡,雖然當下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烙印在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傳承是不應該被人們所遺忘的,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文化的一脈相承是一個國家強大因素之一,這些核心的理念與筆者設計這把《四方漢韻》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文化的傳承無關時代與所生存的環(huán)境,紫砂器作為可以很好地承載這一主題的載體,不斷地在向前發(fā)展,當人們看到這把《四方漢韻》之時,內(nèi)心所流露出來的感動也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歷史與文化早已互相融合,融合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之上。當代紫砂手藝人們?nèi)匀恍枰〝乩?、披荊斬棘,從時代的元素中進行提取精粹,再糅合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再以個人獨特的文化見解與這些元素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最后再設計塑造出能夠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優(yōu)良器物,使之能夠更好地凸顯出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