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香難釋
黃山,屬古徽州地區(qū)。起源于歙縣的徽菜,原是徽州山區(qū)的地方風(fēng)味,在漫長的歲月里,經(jīng)歷代延續(xù)傳承、兼收并蓄,從皖南的山野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個雅俗咸宜、獨具一格的菜系。
南宋以來,隨著徽商走遍天下,徽菜也走出大山,成為全國著名八大菜系之一。
黃山地區(qū),重巒疊嶂,溝壑縱橫、草木茂密、氣候宜人,原始自然的環(huán)境,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
宋高宗曾問歙味于學(xué)士汪藻,汪藻舉梅圣俞詩對答“雪天牛尾貍,沙地馬蹄鱉”??梢娫缭谀纤危没罩萆絽^(qū)特產(chǎn)做菜已聞名天下。
以山區(qū)特有的“沙地馬蹄鱉”為主料,火腿等為佐料的清燉馬蹄鱉,堅守千百年的簡約制作。湯色清醇,肉爛香濃,裙邊滑潤,風(fēng)味天成。
而山中盛產(chǎn)的竹筍、木耳、香菇、蕨菜、葛根等,在一道道或精致或淳樸的徽菜中出場,時唱主角、時做配角。
問政山筍即是用歙縣問政山所產(chǎn)的竹筍配臘肉燉燒而成?;X紅肉白,質(zhì)嫩味鮮,筍味微甜,如同鮮筍一樣,吊人胃口。
在各具特色的徽州美食中,給人留下至深記憶的,卻是那幾份異味。
在徽州的老街古巷間漫步,空氣中常常會飄來一縷特殊的香味。緣香而去,你就會找到擺在路邊的油煎毛豆腐攤。
毛豆腐是徽州傳統(tǒng)小吃,是將豆腐進(jìn)行人工發(fā)酵,讓其表面生出一層白色茸毛菌絲。毛豆腐的茸毛根據(jù)長短和顏色,可分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四種。毛豆腐的傳統(tǒng)做法是,先將菜籽油淋入平底鍋內(nèi),將生的毛豆腐排放平底鍋中,中火煎烤,等翻至兩面呈黃色,表皮起皺如虎皮時,即可入口品食。毛豆腐經(jīng)煎烤,食用時要蘸辣椒醬、蔥末調(diào)味,入口有淡淡的臭味,卻鮮醇爽口,氣味特別,味蕾上別有一番感覺。
傳說,朱元璋一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幾日未食,饑餓難熬,隨命手下尋找食物。一隨從在草堆中搜出了百姓逃離時藏在里面的幾塊豆腐,但已發(fā)霉長毛。因別無他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燒烤后的霉豆腐竟味道鮮美,朱元璋吃了十分高興。在轉(zhuǎn)敗為勝后,他下令隨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由此在徽州流傳下來。
比毛豆腐更“臭名遠(yuǎn)播”的,是臭鱖魚。
在黃山地區(qū),隨便踏進(jìn)一家酒店,只要詢問有什么特色菜,店家總要向你推薦臭鱖魚。
臭鱖魚的來歷,普遍的說法是:古時,徽州商人外出做生意回家,總想帶幾條鱖魚回家給妻兒老小嘗鮮,因離家較遠(yuǎn),雖抹上點鹽,但到家時魚已有點發(fā)臭。難得路途遙遠(yuǎn)地帶回幾條魚,便舍不得丟棄,于是家人便入鍋重料慢慢燒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燒熟了的臭鱖魚吃起來卻更具風(fēng)味。
徽州菜重火、重油、重色。臭鱖魚經(jīng)過這“三重”的烹燒,醇厚入味,已是香而不臭,別有一番滋味,成當(dāng)?shù)亓鱾飨聛淼念^牌特色佳肴。
熱氣騰騰的臭鱖魚端上桌,有淡淡的臭味撲鼻。用筷子撥開魚肉,發(fā)現(xiàn)臭鱖魚肉如同蒜瓣一般,可以一層層剝開,色潤如玉。夾一塊入口,輕輕咀嚼,感覺魚肉緊密,富有彈性,一種特別的芳香頓時充盈口腔。
徽州還有一臭,是俗名“大呆臭”的臭豆腐,徽人王致和于清康熙八年創(chuàng)制。
康熙年間,王致和在京城開設(shè)“致和祥”豆腐店,經(jīng)營大呆臭??滴趸实墼谄穱L了大呆臭之后,贊不絕口,親書“青方”二字御賜?;罩荽蟠舫魪拇嗣暣笳?,徽州各地的臭豆腐也從此如雨后春筍,至今長盛不衰。
徽州大呆臭,表面為深藍(lán)灰色,內(nèi)里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這道奇特的美食,在徽州地區(qū)許多城鎮(zhèn)的街邊小攤上均可吃到。捧一碗熱氣騰騰的臭豆腐在手,邊品味異香,邊賞游路邊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古宅民居,極具閑情逸致。
鮮香辣臭,每一味都是難以釋懷的鄉(xiāng)愁,它牽系著家的方向、根的歸思。
鮮香胎記
長江北岸的合肥是一座幾千年的古城,古稱廬州,其位于華東地區(qū)和安徽中部的獨特位置,使其在飲食文化上既延綿承載了地方特色、地域風(fēng)情,也東西兼容食物精華,吸納南粉北面加工技藝,在徽味中形成了鮮香特質(zhì)的“個性”。
舌尖上的美味,源自一個地方的物產(chǎn)。
合肥地處江淮之間、懷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縱橫的河網(wǎng)、密布的湖塘,綿延的丘陵山岡,成就了一方物產(chǎn)豐盛的魚米之鄉(xiāng)。
湖鮮,當(dāng)是合肥美食第一味。
上古時期,巢湖岸邊的有巢氏構(gòu)木為巢,帶領(lǐng)人類由穴居走向巢居文明,人們圍湖而居,魚蝦成為食物之一。歷經(jīng)千萬年的煙火,各種水產(chǎn)烹制出的佳肴成就合肥風(fēng)味之“鮮”。
鮮之首,當(dāng)是“巢湖三白”——白玉般溫潤剔透的銀魚、任憑煎炒不變紅的白米蝦、白嫩修長的白絲魚,在時間的調(diào)理下,成為擺放在我們餐桌上的特色美味。而水中盛產(chǎn)的螃蟹、面魚、毛草魚、泥鰍、甲魚等,讓湖鮮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銀魚漲蛋、爆炒白米蝦、清蒸白魚、炸面魚、蝦糊、蟹糊、醬蒸毛草、泥鰍掛面、梁園小鱉等,地方風(fēng)味獨特而濃郁。
“打一桶湖水,烹一鍋湖鮮?!边@些源自民間、當(dāng)?shù)厝穗S手就能做出的地道漁家菜,成就今天舌尖上的享受。
每一道湖鮮,背后都蘊(yùn)含著美麗的故事,它讓我們的味蕾變得更加活躍。比如學(xué)名湖鱭的巢湖毛草魚,小指長短,頭大尾尖身扁,形似袖珍版的鱭刀。因出水即死,產(chǎn)量大,除少量鮮食,大部分曬制成干品,形似刨花,古時被稱刨花魚。這里面就有一個傳說,說是當(dāng)年魯班帶領(lǐng)一班徒弟修建巢湖中廟,至中午做飯無菜,他抓起一把刨花撒到湖里,這些刨花就變成小魚,被撈上來做菜。
干毛草魚開水過一下,即可炒、煎、蒸。它與辣椒、芹菜、大蒜等蔬菜炒食,不需添加任何調(diào)料,即魚香入蔬,風(fēng)味獨特?!耙驴p紕颣黃絲絹,飯下腥咸白小魚。”蒸干毛草魚是最具合肥地方特色的吃法。將毛草魚放入陶碗,加入蒜末、姜末、紅尖椒末和豆瓣醬,淋入一點豬油、香油,入飯鍋燜蒸。飯熟魚香,出鍋的毛草魚熱氣彌散,撲入鼻息的是一種非常愉悅的開胃之味。夾兩條小魚入口,其特有的鮮嫩和魚干的軟韌,伴著香辣味隨舌尖攪動,在口腔里彌漫,讓人欲罷不能,胃口大開。醬蒸毛草是當(dāng)?shù)匕傩詹妥郎献畛R姷南嘛埿〔恕?/p>
環(huán)巢湖也是中華大地稻谷最早種植地區(qū)之一。悠久的農(nóng)耕文明,讓最普通的稻米在有巢氏后裔手中演繹出百樣的風(fēng)味,制作出各類點心、小吃,讓人聞香裹足,思之垂涎。
經(jīng)巧手制作、歷經(jīng)歲月捶打、壓制、烘烤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種甜品小吃,成為享譽(yù)四方的合肥四大名點。
而在巢湖北岸的千年古鎮(zhèn)烔煬,一種延續(xù)幾百年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一品玉帶糕”,更是馳聲大江南北?!耙黄酚駧Ц狻痹蔫偺胰矢?,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是以糯米為基料,用桃仁、青梅、桂花、金桂、白糖、麻油等為配料,用“四鑲法”精制而成。
關(guān)于烔煬一品玉帶糕,有一個曾被兩朝皇帝御封的傳說。
明朝,開國重臣之一的俞通海是巢湖北岸烔煬人,他將烔煬各類名點帶到南京送朱元璋品嘗。朱元璋一一品嘗了呈上的烔煬糕點,等嘗到桃仁糕時,朱元璋被其色、香、味、形所陶醉。因桃仁糕酷似朝中文武官員佩戴的玉帶,朱元璋當(dāng)場賜名“玉帶糕”,封為貢品。時光更迭到清代,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龍舟某日在安徽停泊,地方官員呈上玉帶糕。乾隆嘗后連連叫好,當(dāng)?shù)弥乔俺煸百n名,贊曰:“玉帶,糕中一品也?!睆拇耍瑸鸁胰矢庥钟辛恕耙黄酚駧Ц狻敝Q,傳名至今。
在合肥周邊,許多古鎮(zhèn)還有吃早茶的習(xí)俗。
舊日,因陸路交通不發(fā)達(dá),環(huán)巢湖連湖通江達(dá)海的水路交通造就了合肥及周邊城鎮(zhèn)的商業(yè)興盛,臨湖沿河興起許多古鎮(zhèn)。
一大早,青石板鋪成的街巷上就人來人往,有本地居民,更有來往客商、跑碼頭的、走船運貨的……人們?nèi)齼蓛勺哌M(jìn)各個茶館,一壺茶,幾道點心,慢慢吃著喝著品著,把“從前慢”的古時光延續(xù)到今天。
早茶中的點心有燒賣、酥餅、燒餅、米餃、鍋貼、糍粑、麻團(tuán)、小籠包、茶干、獅子頭、麻花、馬蹄酥、豆腐腦、辣糊湯……品種繁多且精致美味。三河米餃、柘皋獅子頭、廬江小紅頭等糕點小吃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大麻餅、玉帶糕,寸金白切加烘糕,小刀面餛飩餃,旱餃油香小籠包,龍燈節(jié)子包油條?!边@句順口溜說出了合肥小吃的多樣性與兼容性。
依山傍湖多丘陵、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的合肥大地,非常適宜禽類的飼養(yǎng)。散養(yǎng)在山水間的傳統(tǒng)家禽雞鴨鵝,在合肥人的爐灶上異彩紛呈。吳山貢鵝、廬州烤鴨、曹操雞等讓人食難止嘴,而肥西老母雞更是開成了全國連鎖,湯鮮天下。
鮮香美味是合肥人味蕾上的胎記,是合肥風(fēng)土人情的一個重要載體。蘊(yùn)藏其間的文化、鄉(xiāng)情和家的味道,是一份濃濃的經(jīng)久彌香的鄉(xiāng)愁,它溫暖并慰藉著合肥人的口腹和心靈。
素淡煙火
池州,地處皖南,其味雖屬徽菜派系,與徽菜相比,卻又少了一些色、味的突顯,多了一份平、俗的追求。
或許,巍峨其間的佛教圣地九華山上的清修之味,讓山下塵世的煙火也少了一份奢華。
“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背刂菟赜小扒лd詩人地”的美譽(yù)。自古至今,無數(shù)文人雅士徜徉池州山水,留下詩作。秀山麗水令人神往,而其山野村舍間的美味,自然也曾讓詩人們聞香下馬。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碑?dāng)年杜牧們在秀山門外借酒銷魂的,可是那傳承千年的金湯魚燴羊、民間三牲湯?或許也有那池州小粑吧?
因為池州有句民諺“三月三,鬼下山”,所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都要吃粑。
用小麥面粉裹上粉絲、蘿卜、腌菜等各種餡料做成的小粑,是池州傳統(tǒng)美食。可以這樣說,池州人一天的生活是從小粑開始的。早晨,一碗稀飯,幾個小粑,已成為老池州人早餐的標(biāo)配。
而另一種蒸米粑則用秈米粉制成,因產(chǎn)自東至,外形餃狀,稱東至米餃。它不似小粑油煎,上鍋蒸熟即食,少了一份油膩,多了一份池州人的淡泊。
素淡卻美味的,有白嫩鮮香的葛公豆腐、清爽嫩滑的郎遂豆腐、香糯韌彈的葛粉圓子……
而更加素淡的,是九華山的素齋。
到池州,不能不去九華山。去九華山,不能不品一品素齋。
佛教名山,形成了獨具特色、久負(fù)盛名的九華素食。素食原料取于本山的竹筍、百合、黃精、石耳、木耳、黃花菜、地心菜、馬蘭頭、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豆腐、凍粉、面筋、新鮮蔬菜、素油等,或清炒、或火煨、或清燉、或烘烤,不加佐料調(diào)色調(diào)味,清淡為本,青絲綠葉,間色分明,天然野味,香、脆、鮮、嫩并重,久食不膩。
山中還有一種特色小吃,稱九華素餅,用面粉、綠豆、紅薯、白糖、精鹽、食用油等制成。制作時,餅里特別加入山中野生黃精,更加油潤。外皮酥脆,內(nèi)餡松軟的九華素餅,氣味芳香,味道清甜,回味悠長。
俗語云:北有長白人參,南有九華黃精。九華山上的黃精為多花黃精。屬于普遍生十多年的百合科草本植物,又名“雞頭參”“老虎參”。加工考究,一般需經(jīng)九蒸九曬的工序,通稱為“九制黃精”。黃精既可食用也可藥用,具有補(bǔ)中益氣,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池州,有一條自南向北貫穿池州匯入長江的河流,叫秋浦河。由于杜牧等眾多文人曾在河邊駐足,特別是李白五游秋浦河,留下了四十多首瑰麗詩篇和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被稱為“流淌著詩的河”。
“桃花流水鱖魚肥”,秋浦河盛產(chǎn)鱖魚。南北朝時梁昭明太子食秋浦鱖魚,盛贊水好魚美,封其水為鱖池,因“鱖”與“貴”同音,遂改秋浦縣為貴池縣。唐、宋以后,李白、杜甫、杜牧、岳飛等歷代文人墨客、風(fēng)流人物曾在貴池品食鱖魚,宋詩人楊萬里品嘗秋浦河鱖魚后,留下“一雙白錦跳銀刀,玉質(zhì)黑章大于掌”的佳句。
唐天寶十三年,李白游歷皖南一帶,行至貴池萬羅山清溪河,流連駐足于此地迷人的景致,每日在河邊的桂花樹下垂釣。潭深、水美、魚肥,詩仙將收獲的數(shù)十尾鱖魚,與好友共享,后歷經(jīng)千年傳承,成為池州一道名肴——太白花桂。
鱖魚肥,麥魚美。在東至縣,一種喜愛生活在以礫石、沙土為底質(zhì)的河流、湖泊中的小魚,形小而似麥粒,又值麥?zhǔn)占竟?jié)盛產(chǎn),故名東至麥魚。麥魚可鮮食也可制成魚干蒸煮醬燒,成為“里人珍之”的佳肴。
塵世的生活是平淡而瑣碎的,如九華之素,如麥魚之細(xì)小,當(dāng)一縷煙火把尋常之味灸出詩意,我們品出的,不只是池州的味道。
水靈生活
浩浩長江東流,在蕪湖突然折轉(zhuǎn)向北。蕪湖城,就處在這片寬闊大江灣的東南岸。
東西南三側(cè)匯入長江的青弋江、漳河、裕溪河等水系,將蕪湖大地織成一張水網(wǎng),給這座古老而又開放的口岸城市,帶來靈動和水靈靈的美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蕪湖菜,是安徽沿江菜系的代表,以烹制江湖河鮮和水禽見長,講究刀工,注意形色,善于清蒸紅燒,口味清鮮,微酸甜辣。
流動的水成就了河鮮之美,蕪湖刀魚與鰣魚、河豚并稱為“長江三鮮”。這些季節(jié)性的時鮮,今天因為養(yǎng)殖技術(shù)和手段的高超,成為四季可嘗的口福。最好是清蒸,一箸細(xì)嫩的刀魚入口,能鮮掉下巴。
還有一種鮮味是此處僅有別處無的蝦籽面。手工搟制的小面,配上各種作料調(diào)制的江蝦籽,淡紅色的蝦籽灑在乳白的面條和蔥花漂浮的清湯上,格外誘人。趁熱吃一口,那濃厚的口感,鮮美的味道,讓老蕪湖人想到童年,想到家的氤氳。
而在城市之南一片叫奎湖的水域,人們將普通的鳙魚(俗稱胖頭魚)做成了享譽(yù)一方的美味。這道叫奎湖漂魚的魚鮮,去精取粗,湖水燒湖魚,只放些姜、蒜、鹽等簡單佐料,肉嫩湯美。
這座明代著名的漿染業(yè)中心、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古譽(yù)“江東名邑”的城市,在千百年繁華的街衢巷弄中如匯納百川的大江一般,將水鮮做出了百般的花樣。
全魚宴,又名百魚宴,因選用魚類水產(chǎn)品為主原料,運用多種刀工和烹調(diào)方法制作成幾百道菜肴而得名,集河鮮、湖鮮之大全。精心烹飪而成的百魚宴有冷菜、湯菜、熱菜和主食等,這五彩斑斕的魚香匯聚四方口味,令人垂涎,讓千百年間來來往往的商客和旅者都找到了家的味道。
江風(fēng)撲面,敞襟開懷。蕪湖是一個好客的城市。在六郎等水鄉(xiāng),貴客臨門,會用水八仙宴招待來賓。
水八仙是蕪湖特色家常菜,分為“素八仙”和“葷八仙”。素八仙即慈菇、荸薺、芡實、菱角、茭白、莼菜、水芹、蓮藕,葷八仙即青蝦、河蟹、剪刀肉、螺螄、泥鰍、黃鱔、甲魚、鯽魚。素八仙經(jīng)過滑炒、腌漬、汆煮,激發(fā)出其清甘、酸脆、嫩柔、清爽、糯滑的本味,與葷八仙的鮮味在味蕾上交錯,真的讓人難舍難離。
水鄉(xiāng)多養(yǎng)鴨。紅皮鴨是蕪湖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tǒng)名菜??竞玫镍喿咏瘘S里透著紅,用刀片成一指寬的帶皮鴨片,蘸著用煨鴨子的湯加糖、醋以及特制香料熬制成的鮮鹵,一咬之下脂香盈口,香酥無名。
江西岸的無為,還有一種稱作板鴨的熏鴨,是以本地麻鴨為原料,配以幾十種中藥和調(diào)料,先腌后熏再鹵,制作而成。無為板鴨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zhì)鮮嫩,天然煙熏芳香,別一般風(fēng)味。
傳說清道光年間,無為城中一名孤兒,有一手做板鴨的手藝。他與鄰女青梅竹馬,只是無錢送上聘禮求婚。這年又臨中秋節(jié),孤兒鼓起勇氣,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鴨,來到何家求婚,卻被拒。他回到家中悶悶不樂,順手將板鴨掛在尚有余火的燜灶膛里的鐵鉤上,便和衣睡去。一兩個時辰后,他被一陣異香熏醒。原來,灶膛里的木屑半燃半滅地燎著,煙火裊裊直熏板鴨,將一只光潔的板鴨變得色澤金黃,芳香四溢。自此,他便將板鴨煙熏,生意大好,終獲娶心愛。至今,在無為,男女訂婚仍保留送板鴨的風(fēng)俗。板鴨更多用在日常待客,只要來客,就買板鴨,這做派約定俗成,城鄉(xiāng)一致,板鴨買來,主人覺得很對得起客人,客人也感到受了禮遇,心也就拉近了距離。
雞在蕪湖人的口中也吃出別般花樣。椒鹽米雞是蕪湖名肴,其特點是巧用刀工,將整雞出骨,以糯米為主的八寶餡料灌入雞肚內(nèi),蒸熟后重壓使雞肉和八寶料粘合板實,再涂敷蛋液滾勻面包屑油炸。此時,雞不僅是食材也是器皿,米中有雞鮮,雞中有米香,亦菜亦食。
蕪湖人將精致也體現(xiàn)在早點上。比如普通的小籠包包皮被搟成了半透明狀,又在餡中加入蟹黃,湯多肉嫩,油黃蟹美。輕吮一口,滿嘴湯汁流鮮,滋味悠長,回味無窮。
每一份精致的美食,從自然的給予到時間上的品味,都體現(xiàn)蕪湖人對食物順應(yīng)原始卻又格致的品味,更透露著蕪湖人對生活的熱情和鮮美的熱愛。
醉美家園
馬鞍山是座因鋼設(shè)市、因鋼興市的新興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馬鋼人”也帶來了各地的口味,他們與沿江兩岸本地食材相融合,形成自己個性與包容相兼的美食性格。
川、粵、魯?shù)雀鞑讼挡似放c徽菜及當(dāng)?shù)赝敛孙L(fēng)味,在長江邊上的這座城市交融變幻,成就新家園的味道。
承載馬鞍山這座新興城市的土地,充滿著厚重的歷史、浪漫的文化。這里被認(rèn)為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隱居之地,也是李白客死之地。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睓M望山一帶從東晉以來就是著名的米酒之鄉(xiāng)。這里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糯米的生長,加上幾千年來本地人絕佳的釀酒技術(shù),造就了令人稱贊的橫望山米酒。這種“冬釀春出”米漿一樣的半透明液體,輕抿一口唇齒彌香,它醉倒過陶潛,也醉倒過李白?;蛟S,太白在采石磯頭的那一失足,正是這一尊米酒在手?
1200多年前,李白第一次踏上這片綺麗的山水之境,江邊觸景一首《望天門山》,便與馬鞍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生前七次來到此悠游盤桓,不僅縱情山水而且留戀美食美酒。其詩云:“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童嬉笑牽人衣?!绷鬟B期間,詩人尤喜烹雞佐酒,熱情好客的百姓便也常用土雞做成美食招待李白。李白終老此地后,為紀(jì)念李白,一道名為“太白神仙雞”的佳肴便流傳了下來。太白雞是土雞與豬蹄合燉而成,重辣、重麻,卻湯鮮肉香。
從農(nóng)耕之地到新興鋼城,勞動之人總希望有大葷解饞。捉襟見肘的日子,農(nóng)家偶拎回一方豬肉,也無什么調(diào)料,就用幾根稻草捆扎著放進(jìn)鍋里煨爛,卻成就了一道汁香肉嫩、香糯軟滑的名菜——稻草肉。
勞作后的人們,圖省事,直接將肉用鐵叉叉著在火上烤,也成就了今天的佳肴烤方肉。一遍遍涂上麻油烤熟的方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醬或白糖吃,味香甜鮮美。
江水滔滔,圩灘寬闊,魚鴨豐盛。舊日,盛產(chǎn)的鳊魚捕獲太多后,人們便想法使其保存,造就了一道美食封鳊魚。封鳊魚保留鮮活鳊魚的完整體型,在鳊魚腹腔內(nèi)填封肥瘦適中的豬肉,經(jīng)傳統(tǒng)腌制、鹵泡制作而成,經(jīng)蒸燒后,肉質(zhì)細(xì)嫩、醇香味美。
選用農(nóng)家土老鴨和鮮嫩土豬肚,配以十多種名貴藥材精制而成的口袋鴨,原是一道來自蜀地的菜肴,如今在馬鞍山落地,在技藝精湛的大廚手下成為一道當(dāng)?shù)孛恕?/p>
在江西岸的和縣,則有一道600多年歷史的特產(chǎn)名肴炸牛肉,也是外來的口味。元末明初,回民移居和州時,帶來這道美食。經(jīng)煮、晾、炸、燒等工序制成的炸牛肉,肉色金黃、鮮香味美,越嚼越有滋味。
新興之城自有許多新興之味。三口塘老鵝湯是改革開放后,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為拓寬致富之路,以農(nóng)家飼養(yǎng)的老鵝,集合當(dāng)?shù)亍巴练ā痹墩綮谐龅囊诲伱牢?,其湯色清亮,肉爛而不碎,油而不膩,味道鮮美。特別是近些年,三口塘老鵝湯更是聲名鵲起,香溢大江南北。所謂老鵝湯蘸鍋巴,打嘴巴都不放。
近年名聲響亮的還有當(dāng)涂大肉面。當(dāng)涂大肉面又稱205大肉面,因為最早一家面館開在205國道上,顧客多以路上的跑路司機(jī)為主,大肉面汁濃味醇、肥而不膩,名聲漸漸被人們傳開,現(xiàn)在成為馬鞍山小吃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佳品之一。
說到小吃,最有名的當(dāng)屬采石磯茶干,這道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的朝廷貢品,色澤醬紅、對折不裂,韌軟耐嚼、口舌生香。茶干可直接零食,也可切成絲、片配菜。當(dāng)?shù)夭韪善放票姸?,盛名的還有金菜地茶干、白橋茶干、新橋茶干等。
而用干子制作的含山干絲,一塊干子竟被剖出10多層,切后細(xì)如線,柔如絲,韌而不斷,可穿針眼。干絲以高湯煮片刻入味,再配以各種調(diào)料,上以蝦米、火腿丁、嫩姜絲、青紅椒絲、攤蛋皮絲、時鮮蔬菜汆水切絲蓋在入盤的干絲上,澆上麻油,食之柔軟爽口,回味無窮。它既是早點名菜,又是待客佐酒的佳肴,風(fēng)味別致,名聞遐邇。
“湯湯水水”的味道,馬鞍山人喜愛的還有鴨血粉絲、肥腸米線等,這些來自他鄉(xiāng)的味道落地生根,被一瓢江水汲取,成為馬鞍山人舌尖上新的記憶,融入溫暖的鄉(xiāng)愁。
作者簡介:方華,筆名泥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合肥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巢湖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巢湖》執(zhí)行主編,《巢》詩刊主編。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等百余萬字,散見于近千家報刊。作品入選多種選集,一些作品被文摘類報刊轉(zhuǎn)載。出版散文集、詩集四部,編撰地方歷史文化類書籍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