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湘農玉27號”為材料,以100%基肥為對照,設置4個氮肥后移模式,研究了玉米干物質積累、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和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后移顯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質積累量、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和花后干物質貢獻率;顯著提高了玉米行粒數(shù)、千粒重和產量,其中40%基肥+30%拔節(jié)肥+30%開花肥施氮模式下玉米干物質積累量最高、產量表現(xiàn)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是較好的施氮模式。
關鍵詞:玉米;氮肥;后移;產量;利用率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肥料是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保持作物持續(xù)增產的關鍵[1],氮肥是其中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對作物生長發(fā)育至關重要[2]。然而在生產中,過度施肥破壞了土壤結構,危害著土壤生態(tài)[3]。研究表明,我國肥料氮素利用率約為30%-35%,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4]。同時,大量施用氮肥會使作物對化肥產生過分依賴,導致土壤有害物質累積,對土壤環(huán)境產生嚴重影響,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狀發(fā)生改變,并有惡化的趨勢[5]。這已成為制約作物產量進一步提高、影響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玉米生育期田間氮素損失主要由前期施氮比例過大造成[6],采用分次施肥可降低氮肥損失及給環(huán)境帶來的危害[7]。通過優(yōu)化氮肥的施用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生長[8]。氮肥后移技術是在總施氮量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減少作物生長前期的氮肥施用量,保證生長后期養(yǎng)分的供應,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9]。趙士誠等[10]的研究表明,氮肥減量后移能夠減少硝態(tài)氮的積累,使耕層無機氮供應較好地與作物吸收同步,經氮肥減量后移處理的植株干物質積累量、產量均沒有降低,而氮肥利用率卻顯著增加。茍志文等[11]的研究表明,分別在玉米拔節(jié)期、大喇叭口期、花后10天追施氮肥,可有效增加玉米生育后期氮素積累量,提高玉米的氮素供需吻合度,提高產量、氮素收獲指數(shù)和氮肥利用率。侯云鵬等[12]的研究表明,氮肥后移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其中在拔節(jié)期和開花期追肥產量最高。代新俊等[13]的研究表明,追氮能顯著提高小麥拔節(jié)期后的含氮量,提高花前氮素轉運量和花后氮素積累量,促進氮素向籽粒中的累積,同時增加花前干物質轉運量和花后干物質積累量,為產量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本試驗研究氮肥后移在玉米生產中的應用,探討不同處理下玉米的產量、氮肥利用率,以期為優(yōu)化玉米氮肥管理及高產高效栽培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9年在湖南省龍山縣進行,該地位于東經109°13′-109°46′8″,北緯28°46′7″-29°38′4″,屬于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全年四季分明,下半年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豐沛,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8℃,年均降雨量為680.3mm;土質為黃紅壤,有機質含量21.43g/kg,全氮含量1.31g/kg,堿解氮含量84.25mg/kg,速效磷含量34.77mg/kg,速效鉀82.56mg/kg。
1.2 供試材料
試驗玉米品種為“湘農玉27號”,肥料為尿素(46% N)、過磷酸鈣(17.5% P2O5)和氯化鉀(60% K2O),購自當?shù)剞r資市場。
1.3 實驗設計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置,以100%基肥為對照,設置4個氮肥后移模式,分別為60%基肥+ 40%拔節(jié)肥(T1),40%基肥+ 60%拔節(jié)肥(T2),40%基肥+30%拔節(jié)肥+30%開花肥(T3),20%基肥+30%拔節(jié)肥+30%開花肥+20%灌漿肥(T4),另設置不施氮處理用于測定氮肥利用率。氮肥(N)施用量為180kg/hm2,磷肥(P5O2)90kg/hm2,鉀肥(K2O)90kg/hm2,磷肥和鉀肥做基肥在播種前施入,每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0m2,玉米的種植密度為75 000株/hm2,春玉米于3月28日播種,8月28日收獲,其他田間管理按生產田進行。
1.4 測定項目與方法
1.4.1 玉米干物質積累量測定
分別在拔節(jié)期、抽雄期、灌漿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樣,將植株按莖、葉、穗分開,于105℃下殺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稱重,并計算花后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和花后單株干物質貢獻率。
花后單株干物質積累量=成熟期單株干物質積累量-開花期單株干物質積累量。
花后單株干物質貢獻率=花后單株干物質積累量/成熟期單株干物質積累量。
1.4.2 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測定
玉米實收測產,每個小區(qū)取試驗小區(qū)中間兩行實收測產,以14%計算實際產量。各處理選擇10株穗,于室內考察穗行數(shù)、穗粒數(shù)、百粒重、含水量等穗部性狀。
1.4.3 氮肥利用率測定
玉米成熟期采集每小區(qū)玉米植株5株,去根部,洗凈,105℃殺青30min,80℃烘干至恒重,稱重。植株樣品粉碎后過篩,使用元素分析儀測定植株氮含量。公式如下:
氮素吸收利用率(NRE)=(施氮區(qū)作物總吸氮量-不施氮區(qū)作物總吸氮量)/施氮量×100%
氮素偏生產力(NPFP)=施氮區(qū)作物產量/施氮量
氮素農學利用率(NAE)=(施氮區(qū)作物產量-不施氮區(qū)作物產量)/施氮量
氮素生理利用率(NPE)=(施氮區(qū)作物產量-不施氮區(qū)作物產量)/(施氮區(qū)作物總吸氮量-不施氮區(qū)作物總吸氮量)
1.5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10統(tǒng)計和計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氮肥后移對玉米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干物質積累是玉米產量形成的基礎,由表1可知,氮肥后移顯著影響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質積累量,拔節(jié)期T1處理和CK沒有顯著差異,其他處理均顯著低于CK,T2、T3和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抽雄期,各處理表現(xiàn)為T3>T4>T2>T1>CK,除了T1處理外其他處理均顯著高于CK,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2.91%、6.46%和3.50%,T2和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灌漿期,各處理表現(xiàn)為T3>T4>T2>T1>CK,各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98%、5.33%、21.72%和18.09%,T1和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乳熟期,各處理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4.75%、8.34%、17.31%和13.31%。在完熟期,各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73%、7.56%、14.85%和9.28%,T2和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ê蟾晌镔|積累量表現(xiàn)為T3>T4>T2>T1>CK,各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6.26%、11.29%、21.58%和13.92%,T3處理的花后干物質積累量最多?;ê蟾晌镔|貢獻率變化趨勢和灌漿期干物質相似,各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2.44%、3.47%、5.85%和4.24%,T1和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2.2 氮肥后移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各處理間穗數(shù)和穗行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行粒數(shù)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20%、6.39%、13.69%和10.66%,T3處理的行粒數(shù)最多。千粒重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11%、4.79%、9.01%和7.59%。各處理產量均顯著高于CK,表現(xiàn)為T3>T4>T2>T1>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2.86%、12.11%、22.61%和17.05%,T3處理的產量最高。
2.3 氮肥后移對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響
氮肥的利用效率表示氮肥對玉米生產的效果,由表3可知,氮肥后移顯著影響玉米氮肥的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吸收利用率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3.55%、49.84%、69.54%和62.53%,T3處理最高。氮肥偏生產力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8.73%、12.07%、31.61%和18.53%,T3處理最高。氮肥農學利用率表現(xiàn)為T3>T4>T2>T1>CK,處理間差異均顯著,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25.82%、54.32%、115.42%和79.56%,T3處理最高。氮肥生理利用率表現(xiàn)為T2>T3>T1>T4>CK,各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T2、T3和T4分別比CK高出3.36%、9.62%、5.61%和2.92%,T1和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3處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
3 討論
肥料是作物高產的必要條件[14],但在肥料充足供應的情況下,合理科學的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關鍵,玉米地上部植株干物質積累量反映群體的光合能力[15],和產量呈顯著正相關。施肥是提高干物質積累量的重要因素[16]。本研究結果表明,拔節(jié)期CK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量最高,抽雄到成熟期氮肥后移處理的干物質劑量均顯著高于CK,主要是由于在前期對照處理氮肥充足,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從而促進地上部干物質的積累,在生長后期,追施氮肥保證生育后期氮肥的供應,從而促進干物質的積累。干物質的運轉能力和轉運效率對產量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17]。研究表明,花前干物質積累量提高,能有效促進花前干物質向籽粒的運轉[18]。有研究表明,花后干物質積累對籽粒產量影響顯著,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對籽粒產量貢獻率可達65%以上[19]。施氮顯著增加玉米產量,相同施氮量下,氮肥后移使玉米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顯著提高[20]。本研究表明,氮肥后移顯著提高了玉米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和花后干物質貢獻率,主要是由于氮肥后移通過促進高效葉片生長,增強了后期葉片光合生產效率,促進植株干物質的積累。本結果顯示,氮肥后移處理的玉米行粒數(shù)、千粒重和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主要是由于后期養(yǎng)分的供應有利于建立高效的群體結構,有利于花后光合物質生產,提高抗逆能力,進而促進產量進一步提高。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不同[21],根據(jù)玉米養(yǎng)分的需求合理進行施肥不僅能提高玉米產量,還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從而實現(xiàn)玉米高產高效目標[22]。玉米獲得高產既要保證花前營養(yǎng)器官對氮素的積累,又要滿足花后籽粒灌漿和穗部發(fā)育對氮素的需求[23],而氮肥后移能顯著提高玉米花后氮素向籽粒轉運速率,進而提高玉米產量和氮素利用率[24]。隋陽輝等[25]的研究表明,氮肥后移顯著提高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劉彥卓等[26]的研究表明,氮肥減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庫顯著擴大,產量和氮肥利用率顯著提高。本研究表明,氮肥后移顯著提高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偏生產力、氮素農學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主要是氮肥后移平衡了玉米營養(yǎng)生長階段與生殖生長階段的養(yǎng)分供給,最終促進玉米產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偏生產力的提升。
綜合比較,氮肥后移顯著提高玉米干物質積累量、行粒數(shù)、百粒重、產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偏生產力、氮素農學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其中,40%基肥+30%拔節(jié)肥+30%開花肥施氮模式下玉米干物質積累量最高、產量表現(xiàn)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是較好的施氮模式。
參考文獻
[1] 顏為,曹冰,王慧敏,等.不同施肥措施對鹽漬土理化性狀和玉米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21,53(9):75-82.
[2] 高文俊,張博凱,郝鮮俊,等.有機肥對塌陷復墾土壤玉米產量和磷生物有效性的影響[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21,27(4):956-962.
[3] 包菡,傅建偉,張雷,等.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產量和農田氮磷淋溶流失的影響[J].北方農業(yè)學報,2021,49(4):57-61.
[4] 王利書,楊寶斌,王麗玄,等.基肥施用方式和灌水量對土壤水分動態(tài)和玉米產量影響[J].節(jié)水灌溉,2021(8):1-7.
[5] 郝玉波,李梁,于洋,等.增施秸稈有機肥及減施化肥對玉米產量形成和肥料偏生產力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1(7):15-18.
[6] 劉彥卓,胡香玉,黃農榮,等.氮肥減量后移對華南雙季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21,48(10):132-140.
[7] 羅穎菡,李波,孫永健,等.氮肥后移對雜交秈稻產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堊白與食味品質的影響[J].中國稻米,2021,27(5):54-58+63.
[8] 呂艷東,徐令旗,姜紅芳,等.氮肥運籌對蘇打鹽堿地水稻養(yǎng)分積累、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21,39(1):103-111.
[9] 隋陽輝,王大為,王延波.氮肥后移條件下減量對春玉米產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遼寧農業(yè)科學,2021(5):32-35.
[10] 趙士誠,裴雪霞,何萍,等.氮肥減量后移對土壤氮素供應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0,16(2):492-497.
[11] 茍志文,胡發(fā)龍,趙財,等.氮肥后移滿足綠洲灌區(qū)全膜覆蓋玉米的氮素需求[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8,24(4):888-895.
[12] 侯云鵬,孔麗麗,劉志全,等.覆膜滴灌條件下磷肥后移對玉米物質生產與磷素吸收利用的調控效應[J].玉米科學,2019,27(6):138-144.
[13] 代新俊,夏清,楊珍平,等.氮肥后移對強筋小麥氮素積累轉運及籽粒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8,32(3):289-294.
[14] 鄭利芳,吳三鼎,黨廷輝.不同施肥模式對春玉米產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硝態(tài)氮殘留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9,33(4):221-227.
[15] 白雪純,張君紅,馮魁亮,等.化肥減量配施有機肥對青貯玉米產量、營養(yǎng)價值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20,37(2):348-354.
[16] 胡丹丹.有機養(yǎng)分替代部分化肥對水稻生長及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8.
[17] 李欣倫,屈曉澤,李偉彤,等.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對黑土理化性質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7(4):45-48.
[18] 夏瓊梅,胡家權,董林波,等.氮肥減量后移對云南高原水旱輪作下粳稻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20,34(3):266-277.
[19] 劉彩彩,張孟妮,武雪萍,等.微噴水肥一體化氮肥后移對夏玉米氮素吸收及籽粒產量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9(6):108-113.
[20] 徐漫,盧晶晶,李春泉.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對水稻產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研究[J].北方水稻,2018,48(6):23-25+37.
[21] 馬興華,管恩森,王永,等.氮肥后移對烤煙氮素吸收、利用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1):36-40.
[22] 袁寧,孫振榮,蒲明,等.氮肥后移對旱作玉米氮肥利用率及產量的影響[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5(10):4-6.
[23] 劉桃菊,唐建軍,江紹琳,等.氮肥后移對超級稻揚兩優(yōu)6號產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43(7):57-61.
[24] 陳軍,葉榮榕,李程勛,等.不同氮肥運籌方式對水稻氮素利用率及產量的影響[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2,27(7):759-763.
[25] 隋陽輝,王大為,王延波.氮肥后移條件下減量對春玉米產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遼寧農業(yè)科學,2021(5):32-35.
[26] 劉彥卓,胡香玉,黃農榮,等.氮肥減量后移對華南雙季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21,48(10):132-140.
作者簡介:趙家乾,大專,高級農藝師,從事農作物種植技術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