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
考場作文一般都有字數(shù)限制,如“不少于800字”。然而,試卷上總會多出一些格子。這就意味著字數(shù)還是有一些“彈性”的。學生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多花一些筆墨,充實文章的內(nèi)容。在閱卷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考場作文要么字數(shù)不足,要么勉強夠數(shù);內(nèi)容繁雜,全無重點。這樣的文章是很難得到高分的。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如何指導學生豐富記敘文的內(nèi)容。
一、鼓勵學生多追問,使文章內(nèi)容更完整
文章寫不長,往往是因為思路沒有打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多追問,讓他們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來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使其更加完整。文章的六要素是問的依據(jù),文章的題目、主旨是問的重點,故事的發(fā)展邏輯是問的順序。絕不能盲目地亂問。對于通過自己提問獲得的內(nèi)容,在寫作時也要有所取舍。
以筆者的學生所寫的《驕陽下的父親》為例。該生寫的是自己隨父親給小區(qū)里的住戶安裝空調(diào)的經(jīng)歷。在構思時,他是這樣追問的:
①在什么時間安的空調(diào)?
答:周末的午后。
②當時的天氣是怎樣的?
答:烈日炎炎,酷熱難耐。
③在什么地方安的空調(diào)?
答:在10樓的外墻上。
④安空調(diào)有怎樣的危險?
答:樓層很高,“我”從窗戶里探頭往下望,只覺得頭暈腿顫。
⑤父親是怎樣安的空調(diào)?
答:先在房間里安裝好室內(nèi)機,再在墻上鉆孔,把水管牽出,將之固定到外墻上,之后安裝室外機……
⑥父親當時的外貌是怎樣的?
答:皮膚紫中泛紅,胳膊青筋暴起,臉上汗水直流,衣服濕透,滿身灰塵……
⑦“我”當時有什么樣的感受?
答:懂得了父母的辛勞,要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要用行動來感恩……
以上只是對故事梗概的一些追問。當然,學生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追問其中的細節(jié)。這樣經(jīng)歷不斷追問,學生眼中文章的內(nèi)容就會更加完整。
二、引導學生雕琢字句,使文章的語言更豐厚
此處的“豐厚”是指語句能夠承載較多的內(nèi)容,更有內(nèi)涵和畫面感。文章的內(nèi)容不夠豐富,往往也和語言有關。語言枯燥單調(diào),缺乏美感,只有“赤裸的主干”,沒有“茂盛的枝葉”,也會使文章“干癟無味”。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雕琢字句,添上必要的修飾語、限制語或說明語,使文章的語言更加豐滿。除了添加必要的附加語外,還可用上合適的修辭手法,讓語句更有韻味。
示例:
①春天,藤蔓爬滿鐵絲架,綠意盎然。夏天,葡萄成熟了。圓圓的葡萄,一嘟嚕一嘟嚕掛滿鐵絲架。
②他麻利地挑了兩條小黃魚,用竹簽從魚尾刺入已掏空的魚肚,再到魚嘴。之后,用刀在魚腹兩邊劃了幾道口子,用刷子將香油刷到魚身上,均勻地撒些鹽粉。他拿起蒲扇對著炭火輕輕地扇起來,火立馬就紅了。
③他身穿威武的警服,兩眼炯炯,目視四方,神態(tài)凝重而專注,用規(guī)范的手勢指揮著十字路口的車輛和行人。尖利的風撕扯著他的衣服,鵝毛般的雪花肆無忌憚地撲向他的身。他的臉龐、眉毛上滿是白色的雪花。
句①用“綠意盎然”形容葡萄藤蔓的顏色,用“圓圓”寫葡萄的形狀,用“一嘟嚕一嘟嚕”寫葡萄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使句子富有畫面感。句②是在動作的前面加上修飾語,用“麻利”形容挑魚的速度,用“從魚尾刺人”點明穿魚的方向,用“均勻”表明灑鹽粉的量與度,用“輕輕”形容扇火的力度。句③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警察執(zhí)勤時的樣子以及天氣的嚴寒,凸顯了人物堅守崗位、忠誠奉獻的特點。添加修飾語,適時使用修辭手法,會使語句變得更加豐滿、生動。
三、指點學生適當拆分,使相關細節(jié)更加具體
分解內(nèi)容是為了把文章寫得更具體,如把景物拆分成幾個部分,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角度來寫;把人物拆分成幾個部分,從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等角度來寫。還可以分得更細一點,如把人物的行為分解成幾個連續(xù)的小動作去寫。圍繞文章的重點,分解得越細,描寫得就會越具體。
示例:
①黎明十分,天光初露,天地間一片黛色。表哥和我駕著小船去故鄉(xiāng)的河上玩耍。涼風習習,水上蕩漾著清波,發(fā)出細碎的響聲??諝庵酗h來野花的香氣,我們頓時覺得渾身舒暢。我忍不住伸出手去,輕輕撫摸流動的河水。河水清涼,緩緩沁入指尖,如母親溫柔的手。
②母親端著碗,舀起一勺粥,先放在嘴邊輕輕地吹幾下,用嘴唇試試粥的溫度,然后再把勺子送到父親的嘴邊?!俺园?,她爸,多吃點會恢復得快?!蹦钦Z氣輕柔得就像在呵護幼時的我。父親微張著小口,讓粥慢慢地滑進嘴中。這時,母親的臉上會漾起一抹微笑。她生怕會碰到父親的傷口,一勺一勺地緩緩地喂著,就像影視劇中人物的慢鏡頭……
句①從視覺的角度寫黎明時的天色,從聽覺的角度寫水波的聲音,從嗅覺的角度寫花的香氣,從觸覺的角度寫水的溫度,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清晨蕩舟的美好感受。句②寫父親摔傷后,母親喂父親吃粥的場景。有輕柔的動作,有微笑、疼愛的神態(tài),有勸父親吃粥的語言……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母親對父親的關心與愛護。
四、引導學生巧設“波瀾”,使故事情節(jié)曲折有致
文章內(nèi)容平鋪直敘,往往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文章中巧設“波瀾”,如設置一些矛盾,留下一些懸念等,以此來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突出人物形象的特點,使故事的情節(jié)曲折有致。
例如,筆者的學生所寫的一篇文章《風雨路上》中就有許多的“波瀾”。吃完早飯,大強準備去客戶家修電器,不料遇到鄰居老人突發(fā)舊病摔倒在臺階下。他只好臨時改變計劃,先用三輪車送老人去醫(yī)院。在去醫(yī)院的途中也不順利,出現(xiàn)了一些意外: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強擔心老人被大雨淋濕,便跑到路邊問人借雨具;冷風颼颼,老人凍得瑟瑟發(fā)抖,大強脫下外套讓老人披上,自己穿著單薄的衣服被雨水淋著,凍得身子直打顫;雨越下越大,他耳里灌滿了風雨聲,雨水順著蓬亂的頭發(fā)往下流,模糊了他的視線;土路坎坷不平,經(jīng)雨水一淋便成了爛泥漿,破舊的車子不時被稀泥“纏”住,難以前行;他從路邊折了根樹枝,將車輪上的泥巴刮下來,走走停停,費了不少力氣;在坑洼多的地方,他不得不下車推行;不久,他感覺自己的老胃病又發(fā)作了,腹部疼痛難忍,可他仍咬牙堅持將老人送到醫(yī)院……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
五、指導學生寫感悟,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
將事情敘述完后,最好不要讓文章戛然而止。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可以從中提煉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文章的結尾寫下自己的感悟,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這樣就會使文章的主題變得更加的深刻。
例如,有一名學生在《獨腿女人并不平凡》中寫自己看到獨腿女人滿面笑容地在街頭賣菜的情景。在文章的末尾,他寫下了這樣的感悟:“獨腿女人卑微而平凡,但她笑著去面對生活中的厄運,笑著用雙手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我們所需要的?!?/p>
又如,在《生命的芳香》中,有一名學生寫寒冬中看到偏僻的一隅有一叢不知名的野花在默默散發(fā)著香氣。在文章的末尾,他發(fā)出這樣的感悟:“我打量著眼前的精靈,心想,溫室里的花朵固然美麗,但太矯情、脆弱。在逆境中頑強成長的野花才是最美的。它們是平凡而又偉大的。因為生命的芳香正來自頑強的堅持??!”
在文章的結尾表達感悟,既能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又能突出文章的主題。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幾種豐富記敘文內(nèi)容的方法。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以教材和其他經(jīng)典作品為依托,帶領學生深入探討豐富記敘文內(nèi)容的方法,指導他們開展專項寫作訓練,讓他們在歷練中掌握方法,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