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義仙
摘要: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學習直接影響到孩子心靈、情感的熏陶與升華,個性、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因此教學的落腳點應放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上。在古詩詞教學前,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和古詩詞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成為“樂學者”。同時教學中的著力點應放在對文本字詞的理解感悟上,達到熟讀
成誦。當然古詩詞教學也要拓展訓練,訓練中學會積累運用。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趣中學 讀中悟 拓中用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學習古詩詞,可以幫助小學生認識與理解我國優(yōu)秀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激發(fā)學生學習故事的熱情、學習詩人的遣詞造句,同時要引導學生剖析其語言,品味古詩詞,探索其真諦,汲取其營養(yǎng),使學生在精神上充實和提升。
一、以趣為先,消除畏難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活動,多媒體教學平臺,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動活潑有趣。針對小學生思維模式和年齡特點,要盡可能利用他們的形象思維優(yōu)勢,通過觀察、言語,描述等活潑生動、趣味性強的形式來表現學習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古詩《村居》時,先出示春游活動視頻,再讓學生回憶在大自然中到觀察到的景物,接著讓學生結合我在多媒體課件上關于春天景色的圖片,最后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語言描述出來。
2.聯系生活,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物引發(fā)學生聯想,或者通過對古詩詞內容的分析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例如:我在教學孟浩然的《春曉》時,通讀古詩后可以發(fā)現詩中借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詩人的個人感情,而這些意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且多為生于自然、長于天地的事物,如鳥啼、風雨、落花,詩人借這些清麗的事物,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從身邊事物說起,拉近了古詩與學生的距離,將學生的思維轉換到古詩詞的意境中,滿足學生的樂趣和學習情緒。
二、以文為本,理解感悟
1.反復誦讀,理解大意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guī)》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接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xié)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后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通,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的。教師就應該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詞教學全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例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白蠠煛笨雌饋砗唵?,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吧眱H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三、以練延伸,拓展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技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書本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里面收錄的古詩詞也是有限的,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把握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就要注重課外擴展,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1.多收集,開展豐富的詩詞活動
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要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索等方式將古詩詞學習的相關資料準備充分,以便對古詩詞的作者、時代背景及創(chuàng)作背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古詩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探訪古人的文化情懷,與詩人的情感對話,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活動,多開展班會、晨會、詩歌朗誦比賽等。
2.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痹谡Z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因此,通過遷移教學,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詩句名言,并學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我在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時,講到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師順勢引導,出示一些事物的圖片,如梅花、竹、蠟燭、馬、蜜蜂,說說你聯想到的古詩?教師繼續(xù)引導,這些事物被詩人賦予了生命、情感,表達了詩人的情懷志向,這就是托物言志。再加大難度,聯系生活,抽學生說說古今有哪些值得我們贊美的人?可以用哪些詩句來贊頌他們?最后老師舉一反三,進行拓展:梅、蘭、竹、菊合稱為“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人格品性的象征,搜集相關詩句分類整理。
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語文教育觀,力求加強課內課外的聯系,努力促進教學向學生開放,向生活開放,向未來開放,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共鳴,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總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及文化知識水平,發(fā)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讓古詩詞課堂更有魅力,讓學生學習古詩詞更有樂趣,讓古詩詞這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明星更璀璨耀眼。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版
2.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5年出版
3.祁生輝.小學語文經典古詩詞誦讀教學初探.[J]學周刊.2021(12)103.104
4.佟圣利.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J]課外語文.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