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楠,圣鈺,鐘超超,汪鑫
腹瀉是指排便每日3次及以上,糞便性狀異常,同時還伴有其他腸癥狀,根據病程長短可以分成急慢性、遷延性腹瀉[1-2]。我國的急性感染性腹瀉每年總發(fā)病超過7000萬人次,累及各個年齡的人群[3]。目前,急性感染性腹瀉致病菌的耐藥率呈逐漸升高趨勢,而且很多占比較高的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藥性特征,導致臨床治療效果差、病程長、復發(fā)率高[4]。另外,不同地區(qū)的臨床治療藥物選擇也有著較大差異,而且致病菌的繁殖和存活與季節(jié)和氣候有關,這也導致了腹瀉相關致病菌的耐藥特征出現區(qū)域化特征[5-6]。鑒于此,本研究回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49例急性腹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檢驗樣本,探討本地區(qū)的致病菌類型及耐藥性特征,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確診為急性腹瀉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急性腹瀉診斷標準[7],病程<14 d,排便3次/d或以上,糞便性狀呈水樣便、粘液便及稀便等異常形態(tài),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等其他消化道癥狀,或發(fā)熱、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病情嚴重者可電解質紊亂、休克、脫水等嚴重并發(fā)癥;②患者入院前2周未使用抗生素治療;③近期無出境史。排除標準:①慢性腹瀉患者;②合并多種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肝、腎等臟器器質病變者;④合并代謝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病變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入院當天通過直腸拭子無菌操作收集糞便標本,儲存在4 ℃下并在24 h內進行致病菌類型的檢測。
病原菌的分離和培養(yǎng)方法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培養(yǎng)基主要包括慶大霉素瓊脂(分離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埃希菌等)、志賀菌屬瓊脂(分離志賀氏菌屬等)、沙門菌瓊脂(分離沙門氏菌屬等)、木糖賴氨酸脫氧膽鹽(XLD)瓊脂(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麥康凱瓊脂(分離鼠傷寒沙門氏菌、福氏志賀氏菌等)、山梨醇麥康凱瓊脂(分離大腸埃希菌、沙門菌等),所有培養(yǎng)基均由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產。將致病菌在37 ℃下培養(yǎng)24 h。然后,致病菌鑒定采用法國梅里埃API微生物分析鑒定系統(tǒng),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質控菌株包括: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宋內氏志賀菌ATCC 51060、腸炎沙門菌ATCC 14208、副溶血性弧菌ATCC 27519、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質控菌株均購自中國工業(yè)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
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法,本研究所選擇的抗生素藥物均為臨床常用藥物,主要包括以下20種:頭孢唑林、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頭孢哌酮、頭孢他啶、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氨曲南、環(huán)丙沙星、氨芐西林、慶大霉素、氯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四環(huán)素、復方新諾明、米諾環(huán)素、諾氟沙星。藥敏實驗結果判定方法參考2013版的CLSI-M100-S23文件紙片擴散法[8],報告結果分為敏感、中介和耐藥3種。在本研究中,將耐藥和中介記為耐藥。
本研究從急性腹瀉患者的1549份糞便標本中共分離出573株致病菌,其中包括23種致病菌,另外有1株未鑒定出具體致病菌種類。致病菌的檢出率為36.99%。其中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和副溶血性弧菌為急性感染性腹瀉的主要致病菌,構成比分別為26.35%、23.73%和22.51%%。志賀氏菌屬中福氏志賀氏菌的占比最高(13.26%),沙門氏菌屬中鼠傷寒沙門氏菌比最高(11.17%),而其他菌中大腸埃希菌的占比最高(11.52%),其次為類志賀鄰單胞菌(3.49%),詳見表1。
表1 患者的致病菌類型和構成情況 [n=573,n(%)]
本研究中,773例男性患者中共檢出288株致病菌,構成比為50.26%;776例女性患者中共檢出285株致病菌,構成比為49.74%。另外,20~39歲患者的致病菌構成比最高(27.23%),其次為60歲以上的患者(24.96%);不同癥狀中的不同致病菌感染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占比76.27%為最高,消化道癥狀+全身癥狀占比23.73%;在不同季節(jié)之間,夏季(39.09%)的致病菌構成比最高,其次為秋季(31.76%),冬季(16.23%)和春季(12.91%)的致病菌構成比相對較低;各個年份間的致病菌構成比未見明顯變化趨勢,詳見表2。
表2 各個亞組的患者的致病菌分布
本研究分析了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藥性,20種常見藥物的耐藥率如表4所示。其中,志賀氏菌屬對氨芐西林(87.42%)、頭孢唑林(76.82%)和環(huán)丙沙星(72.19%)的耐藥率最高,均在70%以上。而志賀氏菌屬對亞胺培南(0.66%)、美羅培南(0.00%)、哌拉西林(7.28%)和諾氟沙星(7.95%)的的耐藥率較低,均不足10%;沙門氏菌屬對氨芐西林(94.85%)和慶大霉素(80.15%)的耐藥率最高,而沙門氏菌屬對亞胺培南(0.00%)、美羅培南(0.00%)、哌拉西林(2.94%)、左氧氟沙星(3.68%)、米諾環(huán)素(3.68%)和復方新諾明(5.15%)的耐藥率較低,均不足10%;副溶血性弧菌對頭孢西丁(60.47%)、氨芐西林(56.59%)和阿米卡星(31.78%)的耐藥性較高,對其他藥物的耐藥率均不足20%,詳見表3。
表3 急性腹瀉的主要致病菌的耐藥率
腹瀉病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夏秋季是高發(fā)季節(jié)。感染性腹瀉發(fā)病率高、危害性大,患者如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因丟失大量水份,出現休克、脫水、電解質紊亂,病情嚴重者可致死。急性感染性腹瀉發(fā)病主要是由病原體對腸液上皮細胞進行刺激,而致使腸液分泌明顯增多,最終誘發(fā)疾病,但腹瀉發(fā)生原因十分復雜,與化學藥品、病毒、細菌及蟲體均存在關聯(lián)性,臨床診療難度大,需要通過糞便檢查,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及流行病學信息進行綜合性研判[9-10]。然而,受地區(qū)差異性的影響,感染性腹瀉致病原菌類型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分析急性感染腹瀉致病原菌類型,對于臨床診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中的糞便標本檢出率為36.99%,與封會茹等[11]2012年報道的北京市豐臺區(qū)急性感致病菌檢出率為31.53%基本一致。
關于急性感染性腹瀉致病菌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情況尚不明確,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于兒童人群。王秀紅等[12]通過對1238例急性感染性腹瀉糞便樣本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各年齡群體中20~39歲人群占比例最高,夏秋季是最感染高峰期,腹瀉、惡心等消化道臨床癥狀較多。本研究結果顯示:20~39歲患者的致病菌構成比最高(27.23%),其次為≥60歲,2016~2021年發(fā)病人數無明顯差異,各季節(jié)中,夏季是急性感染性腹瀉的高發(fā)季節(jié),其次為秋季,急性感染性腹瀉的致病原菌主要為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提示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瀉具有明顯季節(jié)性,夏秋兩季為高發(fā)季節(jié),證實志賀氏菌、沙門菌屬是我國各地區(qū)腹瀉占比最高的病菌類型[13-14]。另外,本研究發(fā)現副溶血性弧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夏季急性感染性腹瀉除需關注沙門氏菌屬、志賀菌屬感染,同時還應關注副溶血性弧菌等其它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近些年,抗生素臨床廣泛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越發(fā)嚴重。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對于臨床急性感染腹瀉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以往認為氨芐西林、氯霉素及四環(huán)素等是治療沙門菌感染有效藥物,但需要注意亞洲地區(qū)多藥耐藥沙門菌檢出率逐漸上升,給抗感染治療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志賀菌是導致細菌性痢疾主要病菌,通過有效的抗感染藥物,能夠降低其致病嚴重程度[15-17]。因此,強化志賀菌耐藥性濫測,選擇更合理治療藥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18-19]。有文獻報道[20]福氏志賀菌、鼠傷寒沙門菌、副溶血弧菌對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耐藥率均為0,并且福氏志賀菌和鼠傷寒沙門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均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志賀氏菌屬對氨芐西林、頭孢唑林和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最高,沙門氏菌屬對氨芐西林和慶大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副溶血性弧菌對頭孢西丁、氨芐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耐藥性較高,提示臨床可通過細菌培養(yǎng)結果及耐藥性分析結果,選擇合理抗生素進行治療,減少耐藥菌株,對于有攜帶菌株卻無臨床癥狀者,嚴禁過度治療,避免微生態(tài)系統(tǒng)損傷,防范病情進一步加劇[21-22]。本研究認為急性感染性腹瀉臨床診治療,除需關注志賀菌必、沙門菌的同時,還應對其它病原菌給予關注,對于病原菌培養(yǎng)無法及時取得結果時,可考慮抗原或毒素檢測作為輔助診斷[23];感染性腹瀉病因不同,臨床治療使用的藥物和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對于單純性病毒感染腹瀉除給予必要的抗菌藥物外,同時還需給予糾正電解質、補液等治療,但對于糞便檢測出病毒感染應立即停用抗菌藥物[24];對于病毒和細菌感染人群應給予抗菌治療,如頭孢他啶,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可更換亞胺培南或頭孢哌酮等;感染性肺腹瀉疑似細菌感染,可采用頭孢他啶,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對于頭孢他啶耐藥率均超過30%,需控制頭孢他啶劑量,治療效果不理想者,可更換頭孢哌酮或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同時,加強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防止抗生素藥物濫用[25]。
綜上所述,感染性腹瀉受到各地區(qū)致病菌差異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致病原菌不同,其耐藥性也有著較大差異。因此,臨床用藥時需要根據患者致病原菌類型及耐藥情況,應用合理的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