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群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幾種形式主義傾向,分析并指出了群文閱讀應注意學生的實際與教學目標等問題,也結合教學實踐指出了提高閱讀能力需要把握好“增量”“思考”“提質”這幾個問題。
關鍵詞:群文閱讀 提質增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1.002
一、群文閱讀是解決傳統(tǒng)語文教育痼疾的有益嘗試
1978年,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就指出,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痼疾,時間過去了四十余年,少慢差費的問題依然存在,特級教師黃厚江教師認為“學習成本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降低了”。從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來看,少慢差費的現象確實比較嚴重:精讀篇目少,每學期安排30篇左右,每兩到三課時講讀一篇課文;寫作少,每學期寫8篇左右的作文;閱讀少,學生幾乎不讀課外書。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得不到家長的支持,認為是“閑書”而被家長制止。在校時安排的學習課時并不少,從初中到高中基本是每天一節(jié)語文課;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在初高中學習了六年閱讀與寫作,但大部分學生依然不喜歡閱讀課外書,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或把寫作當作難事,其中的原因雖然比較多,但讀得少寫的少是主要原因。
語文學習本來是很有意趣的,是有美感的,語文學習中包含著內容美,如主題美、情感美、知識美等,也有形式美,如語言美、結構美等,也有在精神熏陶中得到的心靈的愉悅。但在中學階段卻很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在剛開學拿到新課本時,帶著濃厚的興趣,兩天之內就讀完了課本,但到上課時學生又興味索然。在教學實踐中,很少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原因比較多,主要原因有學生讀過后再講,已失去了剛讀時的熱情,學習課文是對原來內容的重復,講解又脫離學生的實際,許多問題在教學參考書中都有答案,講解時隨意拔高、牽強附會、過度分析。復旦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說:中學語文教學到了“喪盡天良”的地步。趙謙翔教師認為是“灰色語文”,是“機械的技術訓練”。特級教師韓軍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兩大痼疾,偽圣化和技術化,把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是焚琴煮鶴。
而群文閱讀,一課教多篇的方式,既可以增加閱讀量,解決“舉三反一”的問題,又可以減少過度肢解,解決技術化問題,還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群文閱讀對于解決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是有益的嘗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群文閱讀雖是新生事物,但與此相似的探索及論述很早就有,比如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強調“博覽”,提倡“讀萬卷書”等,都在強調多讀。特級教師余映潮教師的一課多篇,魏書生老師倡導自學一類文章等,其實已經是群文閱讀的早期探索,都在嘗試解決讀得少的問題。
群文閱讀教學首先是由中國臺灣的趙鏡中教授提出的,在大陸時由杭州師范學院蔣軍晶老師開始嘗試并推介的,隨后作為一種語文課改的新趨勢逐漸走向全國各地,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市的很多學校在嘗試群文閱讀教學。
但筆者在聽課與交流中發(fā)現,一部分群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為群文而群文的形式化傾向。這些形式化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學科目標,具體來說有下面六種趨勢:
一是主題性與內容組群多,而緊扣教學目標、落實目標的組群少。由于按主題組群,教學中也以主題為重點,如依托《背影》以父愛為主題的群文閱讀,三篇文章都寫父愛,整節(jié)課似乎成了理解父愛的專題,成為一節(jié)品德教育課,缺少對文本的深入閱讀,也缺少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與思考。
二是組群隨意,群文閱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七年級群文閱讀“古詩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這種感情需要一定知識基礎與閱歷的人才能有比較深的體會,七年級學生理解與體會起來有一定難度。還有依托《桃花源記》,在八年級開展的群文閱讀“古人的隱逸思想”,初中學生理解起來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種隨意組群,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對其中的感情或道理難以理解,不能產生真切的感受與思考,不但沒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反而是對教學課時的浪費。
三是學生的閱讀走馬觀花,思考膚淺,理解不深,訓練沒有落到實處,常有隔靴搔癢的情況。由于選文比較長或其他原因,學生沒有通讀選文,也就缺少深入的思考與理解.如“我的教師”群文閱讀,寫了三位不同的教師,學生只匆忙找出了三位教師的不同特點,而這些不同點還是表面上的不同,對人物精神方面缺少深入的思考與探究,在選文的其他方面未作進一步的思考。
四是閱讀理解多,聽說寫等方面的訓練少。語文能力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缺少某一方面的能力都是不完整的。從當前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實踐來看,重閱讀、重理解,輕聽說、輕寫作的現象比較普遍。
五是機械對比。有些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對一組選文從主題、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主要修辭手法等進行對比,設計表格,組織學生對異同點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填表格,完成了異同比較,也就完成了教學。這依然是比較枯燥的過度分析與肢解文本,學生雖然明白了幾篇選文的異同,但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并沒有進行探究,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學得興味索然。筆者曾聽了一節(jié)以“作家筆下的鳥”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課,包括《海燕》《麻雀》《珍珠鳥》三篇文章,就采用了比較式填表方法。
六是沒有成為常態(tài)化教學,偶爾為之的現象普遍存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詢問了多位語文教師,他們都表示每學期安排一兩次群文閱讀教學,有時更少;有些教師在上級要求、推廣或公開課教學時才開展少量幾次群文閱讀,平時還是傳統(tǒng)方式的閱讀教學,沒有把這種改革有意地加以推廣,說明一些學校、一些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對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能力的認識還不到位,沒有自覺落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根據已經出現的六個不足,需要從科學組群與提質方面深入思考與探索。
二、科學組群
目前通行的組群方式有主題組群、內容組群、選材組群、觀點組群、作者組群、表達方式組群、線索組群、體裁組群等。但這些組群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克服隨意性與形式化,因為群文閱讀雖然和傳統(tǒng)閱讀教學相比是新生事物,雖然有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群文閱讀依然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形式,應該圍繞閱讀教學的目的,遵守閱讀教學的原則,達成閱讀教學的目標,提高閱讀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培養(yǎng)閱讀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具體來說要考慮以下四個依據。
1.依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及衡量教學成敗的依據,語文學科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有具體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目標通過課文教學或單元教學完全可以實現,有些目標僅憑單篇課文實現起來還有一定困難,對這些教學目標就可以依據目標進行組群,開展群文閱讀,把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分解,給學生一個落實目標的臺階,使群文閱讀成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抓手。
2.依據學生的困惑
學生在學習中經常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與求知欲望,產生欲知而不透的心理體驗,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些需求與困惑,從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出發(fā),向著學生的問題而去,有針對性地組群,目標定位精準,教學效果也就比較好。當然,了解學生困惑的方式包括,課堂上學生的表情變化、學生的課堂發(fā)言、課后提問、作業(yè)表現等。這些困惑既有來自能力方面的,比如七年級學生對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及運用常有困惑;也有來自知識方面的,比如七年級學生對寫作中的選材與豐富的生活材料的取舍常存困惑;也有來自心理及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比如七、八年級學生對于拒絕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常力不從心。
3.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的學習動力,教師能否激發(fā)并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習目的、意義、目標等激發(fā)興趣,也需要以肯定、鼓勵等手段培養(yǎng)和保護興趣,并通過調查、觀察、談話等發(fā)現學生的興趣。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文組群,可以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獲得比較好的效果。比如,小學與初中學生對故事性強的選文的興趣比較濃厚,組群時要考慮學生的這些興趣特點。
4.依據學生的學習基礎
學習基礎指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生活經驗等,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的支撐,這些基礎決定了新的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例如學生學習了《春》的側面描寫(大小蜜蜂嗡嗡地鬧著)與《社戲》的側面描寫(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再學習《范進中舉》中的側面描寫(把老太太和鄰居都嚇了一大跳),就易于理解與接受;又如,學生如果有冒險的經歷,就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易于理解;有同情弱者和幫助弱者的經歷,就對老王的主題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基礎方法,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也可以用與學生座談、課堂談話、批改作業(yè)等方式,這樣,教學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到該詳處詳,該略處略,重點與詳略的處理恰到好處,也讓學習目標更容易實現,使學生有階梯式進步、漸進式提高。
三、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1.把握好量,增量提質
多年來,語文教學低效低質引起許多專家、一線教師的深入思考,基本達成的共識是學生閱讀量太少,不能由量變引起質變。新《課標》也提到要增加閱讀量,七到九年級的閱讀目標是“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在擴量方面探索的教師也比較多,比如韓軍教師認為“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由量變引起質變;余映潮教師也曾進行過“多文聯讀”的實驗;趙謙翔教師也進行過“擴展式語文教學”實驗。還有一大部分教師通過增加課外閱讀來達到增量的目的,這些嘗試都在彌補課本閱讀量的不足,通過增加閱讀量,以量變引起質變。
因此,群文閱讀在增量提質方面是積極的嘗試,需要一線教師把握好量,做到既能增加閱讀量,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還能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量的多少,要以達成教學目標與學生樂于接受作為衡量的標準,這個標準,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可能都存在差異,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認真思考與研究把握。
2.思考體悟,深思提質
思考體悟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新《課標》也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特級教師程翔也說,提高閱讀能力需要“一定量的閱讀與有價值的思考”。特級教師唐江澎的“體悟教學”,就是在體悟思考方面的深入探索。
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存在著過度分析與煩瑣分析的弊端,群文閱讀因為每課時增加了閱讀篇目,追求一課多篇,因此能夠避免過度分析與煩瑣分析,但一定要防止因文本增加而導致的膚淺與走馬觀花。群文閱讀教學中設計問題時要少而精,以保證思考有深度,防止多而雜。做到既有閱讀的增量,也有思考的深度。
3.開展語文多項訓練,多練提質
語文是技能課,語言運用是在知識支撐下的能力,而提高能力的手段主要是訓練,包括聽說讀寫思的訓練,需要把不熟悉的工具通過訓練使用得得心應手。新《課標》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強調了熟練準確等要求,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獲得語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語言的實踐”,并提倡加強基本訓練。程翔教師也對訓練有專門的論述,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探索。
閱讀量增加,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積累與感悟,這就需要教師主動利用學生產生靈感的機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寫作,做到聽說讀寫思的各項訓練兼顧,協同提高,防止因為增量引起的重閱讀而輕其他的傾向。還需要思考與探索訓練的難度與密度。難度適中,能夠幫助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既能彌補課本的不足,又能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不增加學生的負擔。
4.嘗試自由閱讀,自主讀寫提質
閱讀的目的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葉圣陶語),自能思考,自能作文。因此群文閱讀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做到從攙扶到放手,從在教師指導下的扶助閱讀過渡到無教師指導的自主閱讀。因為自主閱讀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這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在具體實踐中可以根據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情況,由教師講到學生互相討論,再到學生講,再到學生獨立完成,最后過渡到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查閱資料,學會選文,學會解決疑難問題,做到這一步才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切實提高。
5.由課內到課外,擴大閱讀量
課外閱讀是課內精讀的有益補充,語文新《課標》指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雖然群文閱讀增加了可讀的篇目,彌補了篇目少的缺憾,但相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言積累來說,還是太少,需要教師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內群文閱讀帶動課外閱讀,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課外閱讀一組書,然后進行群組性研究討論,加深理解,這也是群文閱讀的延伸與擴展。當然,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
[2] 王鵬偉《中學語文教育學與語文教學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3]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主線》,中國輕工作出版社2012年。
[4] 彭淑梅《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甘肅教育》2020年第14期。
[5] 石家福、高世欽《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初探》,《甘肅教育》2020年第19期。
(姜維新,1966年生,男,漢族,甘肅定西人,大學本科,副高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學習主動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