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過方艙的不要、陽過的不要”,據《新聞晨報》報道,這是一些方艙志愿者和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后找工作時頻頻遇到的難題。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在找住宿地方時,一些小旅館若發(fā)現其核酸檢測記錄中有過陽性,就會拒絕提供服務;不少電子廠在招錄員工時也要求查驗近兩個月的核酸檢測記錄,有過陽性記錄的不會被錄用。
“陽過的人”遭歧視,其中,有一些人對傳染病及其后遺癥有恐懼,如乙肝、艾滋病等,相關群體被歧視的現象一直存在;有一些人對個別康復者可能“復陽”的擔心,部分企業(yè)不乏某些“小心思”,擔心員工因新冠肺炎后遺癥而增大出工傷或患職業(yè)病的可能性,為此可能要額外支付一定經濟成本;也有對科學防疫、臨床研究的不了解,甚至誤讀、曲解;此外,相關法律法規(guī)未能在類似問題上嚴格落實且形成約束力,也是一個原因。
這種歧視對特定群體的傷害,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雖然,消除歧視、追求和實現平等,往往是一個艱難和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仍應當以“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的態(tài)度去呼吁和推進。
有必要引導公眾及企業(yè)正確看待人格權、平等就業(yè)權——我國勞動法賦予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yè)的權利。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就業(yè)促進法第三十條明確,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
有必要保護特殊人群的關鍵隱私信息——在公眾恐慌情緒較重的背景下,有必要對部分患者的健康碼關聯信息做一些保護性隱藏,比如隱藏核酸陽性記錄等。
往大里說,能否公正地對待康復患者,不讓他們遭遇病痛后的“次生傷害”,體現著我們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誰也不能保證,下一次“攤上事”的會不會是自己。因此,對康復患者少一些惡意和成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