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磊 丁赫 許群鋒△
(上海市普陀區(qū)人民醫(yī)院(1.心血管內科;(2.超聲診療科,上海 200060)
當前支架植入已成為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變的主要治療方案,但仍存在部分技術及治療上的局限性,盡管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DES)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支架內再狹窄發(fā)生率,術后仍有可能出現夾層、破裂、血栓等病癥,影響最終療效[1]。近年來藥物涂層球囊(DCB)作為一種新型介入治療方案,逐漸受到心內科專家的關注,其主要利用球囊膨脹將涂抹于球囊表層的抗細胞繁殖藥物輸送至靶病變血管,促進病灶的藥物吸收,以減少血管再狹窄發(fā)生[2]。因此,本文比較藥物涂層球囊(DCB)和藥物洗脫支架(DES)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變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變患者100例,隨機分成DES組和DCB組,各50例。DES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5.46±5.12)歲;體質量指數23.5~31.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6.80±2.45)kg/m2;合并疾?。禾悄虿?9例,高血壓25例,高血脂14例。DCB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65.58±5.06)歲;體質量指數22.8~32.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6.74±2.58)kg/m2;合并疾?。禾悄虿?0例,高血壓24例,高血脂15例。納入標準:均與《內科學》(第9版)[3]有關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變的診斷標準相符;年齡>50歲;均與本院行PCI治療;臨床資料無缺失。排除標準:伴惡性腫瘤者;肝腎等其他臟器有嚴重病者;伴免疫缺陷者;過敏體質者;合并慢性感染者;伴重度心衰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本研究通過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丹東醫(yī)創(chuàng)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0.3 g/片 國藥準字H21022137)共300 mg,經口服途徑用藥,并加用氯吡格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5 mg/片 國藥準字H20123115)共300 mg,經口服途徑用藥,連續(xù)服藥1周后進行下一步治療。DES組接受DES治療,首先對患者病變處進行球囊欲擴張,取國產雷帕霉素藥物常規(guī)植入洗脫支架,所選取支架長度需要盡可能覆蓋病變部位,在邊支導絲保護下于病變部位置入Partner藥物洗脫支架,置入后釋放壓力。DCB組接受DCB治療,應用普通球囊充分欲擴張患者的靶病變部位,再使用紫杉醇藥物涂層球囊進行治療,球囊直徑/血管直徑范圍應在0.8~1.0.隨后進行擴壓,最大擴張至810.4kPa,達到最大壓力水平時維持30 s后結束,緩慢放壓。兩組治療結束后同樣繼續(xù)服用阿司匹林于氯吡格雷。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前、術后即刻、術后6個月比較兩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并在術后6個月時統(tǒng)計兩組靶病變晚期管腔丟失情況長度;比較兩組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及術后1個月和6個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2.1兩組手術前后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比較 術前兩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DCB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低于DES組、狹窄程度稍高于DES組(P<0.05),但在術后6個月時,兩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基本恢復至正常,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DCB組靶病變晚期管腔丟失情況長度小于DES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及MACE事件比較 通過6個月后隨訪發(fā)現,DES組發(fā)生輕微出血1例,輕度呼吸困難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00%,術后1個月MACE: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各1例,發(fā)生率4.00%,術后6個月MACE6.00%;DCB組發(fā)生輕微出血、輕度呼吸困難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00%,術后1個月MACE:支架內血栓、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絞痛各1例,發(fā)生率8.00%,術后6個月MACE5.0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MACE發(fā)生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
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多指冠狀動脈血管直徑<2.8 mm的血管病變,發(fā)病率約占所有心內科疾病的30%~50%[4]。DES是目前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的主要手段,但隨著應用頻率的增加,支架內血栓及再狹窄等問題日益突出,故尋找能降低病人再狹窄發(fā)生率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5]。
自DCB的問世后,成為“介入無置入”技術研究的熱點,并將冠脈支架內再狹窄視為DCB臨床應用的A類適應癥[6]。劉福雙[7]在研究中表示藥物球囊與藥物洗脫支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有顯著效果,但藥物球囊血栓發(fā)生率更小。張大鵬[8]等人對于接受急診PCI治療的AMI患者分別使用DCB與DES治療,結果顯示,兩種方式同樣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療者的術中冠狀動脈夾層發(fā)生率高于DES,但多為B型以下。本文結果顯示,術前兩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即刻DCB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低于DES組、狹窄程度稍高于DES組(P<0.05),但在術后6個月時,兩組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徑、狹窄程度基本恢復至正常,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DCB組靶病變晚期管腔丟失長度小于DES組(P<0.05),說明兩種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DCB治療后管腔丟失程度更小,主要由于藥物涂層球囊在擴張斑塊時,其攜帶的抗內膜增生藥物能夠快速釋放和轉移到血管壁內,長期服用可明顯阻斷細胞的有絲分裂,抑制細胞增殖及內膜增生,從而減少管腔丟失,進一步降低血栓與再狹窄的發(fā)生率[9]。另外本文通過6個月后隨訪發(fā)現,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MACE發(fā)生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進一步證實兩種方法的安全性。
綜上,藥物涂層球囊和藥物洗脫支架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原發(fā)病變均有一定效果,但前者在中期管腔丟失方面要優(yōu)于后者,適用于高風險出血的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