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梅
(贛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頭頸部惡性腫瘤主要發(fā)生于耳鼻喉部、頸部和口腔頜面部,其類型較多,包括甲狀腺癌、鼻咽癌、口腔癌、淋巴結轉移癌等[1]。近年來,放射治療在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顯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對我院接診的80 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對其癥狀評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接診的80 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經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被確診患有頭頸部惡性腫瘤;2)具有進行放射治療的指征;3)認知功能正常,且對放射治療的耐受性良好;4)全身一般狀況良好且無放射治療的禁忌證;5)首次接受放射治療[2]。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全身性感染;2)合并有嚴重的精神障礙;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合并有其他嚴重的軀體疾病或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根據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其年齡為35 ~75 歲,平均年齡(61.14±3.56)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其年齡為35 ~75 歲,平均年齡(60.82±4.62)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方法是:采用MONACO 放療系統(tǒng)(醫(yī)科達)對患者進行治療(選用6mV-X 射線,頸部低量區(qū)選用合適的電子線補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選取5 ~7 個照射野。根治性靶區(qū)的照射劑量為66 ~72 Gy,分33 ~36 次完成照射。術后低危靶區(qū)的照射劑量為50 ~54 Gy,分25 ~27 次完成照射。高危靶區(qū)的照射劑量為56 ~60 Gy,分28 ~32 次完成照射。每天進行1 次分割照射,每周照射5 次。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方法是:將患者的頭部墊高,對其頭頸部進行CT 增強掃描,掃描層距為2.5 cm。對掃描圖像進行三維重建,確定局部腫瘤靶區(qū)。選取7 ~9 個照射野,照射劑量與對照組患者一致,以同步加量法在28 ~35 次之間完成照射。在治療過程中,對以下部位的照射劑量進行控制,具體控制方法如下:1)腦干、視神經<54 Gy ;2)骨髓<40 Gy;3)垂體<50 Gy;4)下頜骨<60 Gy ;5)晶狀體<9 Gy。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的癥狀評分,采用QLQ-H& N35 量表進行癥狀(包括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評價,評分越低說明癥狀越輕[3]。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 量表進行生活質量評價(評價項目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4]。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較治療結束時有所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結束時、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時間 疼痛 口干 吞咽困難 進食困難觀察組(n=40)治療前 5.25±0.12 2.14±0.08 5.41±0.81 2.38±0.12治療結束時 7.23±1.22*# 3.56±0.32*# 7.73±1.35*# 4.09±0.81*#治療后3 個月 4.38±0.15*# 1.21±0.01*# 2.24±0.14*# 1.05±0.03*#治療后6 個月 3.17±0.12*# 1.08±0.01*# 2.17±0.09*# 1.16±0.07*#對照組(n=40)治療前 5.13±0.23 2.21±0.04 5.57±0.88 2.41±0.06治療結束時 9.44±1.18* 5.28±0.69* 9.92±1.56* 6.38±1.20*治療后3 月 7.29±1.37* 3.48±0.24* 5.63±0.79* 3.58±0.69*治療后6 個月 5.84±0.61* 3.56±0.19* 5.31±0.64* 3.41±0.27*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較治療結束時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結束時、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時間 生理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社會功能觀察組(n=40)治療前 35.42±4.11 53.23±0.12 48.80±2.12 75.23±3.25治療結束時 31.22±2.85*# 45.24±0.49*# 44.47±1.12*# 64.14±2.32*#治療后3 個月 64.39±4.18*# 67.23±1.59*# 63.12±2.12*# 86.58±2.13*#治療后6 個月 72.79±4.64*# 75.61±2.64*# 75.28±3.56*# 88.86±2.61*#對照組(n=40)治療前 35.25±4.58 53.34±0.08 48.31±2.65 74.96±3.31治療結束時 28.36±2.89* 41.45±1.29* 40.82±1.92* 60.43±1.06*治療后3 月 57.29±3.64* 60.15±2.26* 55.24±1.97* 72.62±2.11*治療后6 個月 65.39±4.49* 68.23±0.63* 62.32±3.92* 75.46±1.57*
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較高。頭頸部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采用手術療法治療頭頸部惡性腫瘤的難度較大[5]。有研究指出,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還能提高其中遠期生存質量[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結束時,兩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其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表明,進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和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均可導致患者出現短期內臨床癥狀加重、生活質量下降的情況,但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的不良影響相對較小。治療后3 個月、治療后6 個月,兩組患者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較治療結束時有所降低,其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較治療結束時有所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疼痛、口干、吞咽困難、進食困難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說明,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相比,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的中遠期療效更好。上述研究結果與張智顯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與采用三維適形放射療法相比,用三維適形調強放射療法治療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效果更為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