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義珍 滿春月 宋彩云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25200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性疾患,患者的臨床診治周期相對較長,甚至需要終身治療,這就需要考慮患者院外延伸護理模式的介入〔1〕。然而,院外延伸護理因醫(yī)療資源的相對緊缺,護士無法全方位為患者院外階段提供動態(tài)監(jiān)測與照護〔2〕。有學者考慮借助患者家庭的力量作為幫扶資源來為患者院外階段的臨床護理提供幫助〔3〕。但這又面臨著患者及家屬對精神分裂癥的知識性儲備不足以及自護能力較弱等困擾,所以,通過一系列科學與合理的照護策略來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精神分裂癥的知識性儲備與實操技能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4〕。而家屬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以及參與患者病情管理的意識構建是當前護理領域面臨的瓶頸問題〔5〕。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照的科研設計思路,剖析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的規(guī)范化構建,并將其應用于行氯丙嗪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積累臨床循證依據(jù)的基礎上為后續(xù)優(yōu)質照護提供循證支撐。
選取該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6例,根據(jù)入院患者住院號末尾奇偶數(shù)情況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納入條件:心、肝、腎軀體性器官功能正常;量表測評后,明確為精神分裂癥;至少有1名直系親屬陪護;聽力與視力正常,能開展基本的言語溝通與對話;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nèi)容知曉,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條件:伴有惡性癌癥;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兩組患者各項基礎性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告知患者涉及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護理、治療以及預后等方面的知識性框架;告知患者有關氯丙嗪的用藥方法、藥理機制、不良反應等內(nèi)容,一旦出現(xiàn)藥物毒副作用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處理;對患者當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全方位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異常性波動及時向主管醫(yī)生報告并加以處理;對患者當前的軀體癥狀進行對癥管理,一旦發(fā)現(xiàn)癥狀出現(xiàn)惡化及時報告醫(yī)生并遵醫(yī)囑干預;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疏導其內(nèi)心的焦慮與抑郁情緒,使雙方均以平和的心境狀態(tài)面對疾患。
1.2.2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實施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將患者及其陪護者視為一個干預對子,每次干預時間20 min。
1.2.2.1組建干預小組 由科室護士長作為干預發(fā)起者,將本科室中具備2年及以上臨床照護經(jīng)驗的護士進行培訓。每周定期召開1次為期1個學時的培訓,培訓內(nèi)容涉及家庭介入式延伸護理的基本理念、實操技能,總計16個學時。每次培訓結束后,要求每位成員按照要求完成課后作業(yè),將本次培訓中掌握的相關知識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待培訓完結后,由護士長對各成員展開理論與實操考核,雙項考核均合格者方可步入后續(xù)的臨床護理與指導。
1.2.2.2患者及陪護者相關家庭基礎性信息評估 對患者及其陪護者的家庭相關信息進行評估,內(nèi)容囊括患者及家屬的職業(yè)、性格特征、既往飲食習慣等,對患者及其家屬的整個家庭氛圍展開評估。借助一對一溝通性訪談的方式與患者及其家屬展開深入對話,了解其當前內(nèi)在最真實的照護訴求,并結合其生理與心理特征展開后續(xù)干預。
1.2.2.3護士與患者、家屬信任關系構建 對患者進行隨訪性管理,對其當前的生理與心理特征進行多元化評估,引導患者與家屬就精神分裂癥相關事宜提出疑問,為患者、家屬、護士三方的信任關系奠定基礎。針對患者與家屬當前所存在的照護困惑與內(nèi)在矛盾展開訴求管理,以誘導式發(fā)問的形式幫助患者、家屬與護士三方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護士再次對患者及家屬的職業(yè)情況以及家庭經(jīng)濟水平進行分析,與管床醫(yī)生共同商討患者病情并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氯丙嗪藥物。護士以現(xiàn)場情景模擬的形式,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各自代入角色,通過角色的定位來烘托和諧的家庭照護氛圍,并通過言語支持與精神鼓勵的形式,使患者與家屬之間的合作變得更有默契與協(xié)調性。護士在評估過程中充當著協(xié)調者與溝通者的雙方角色,對其當前感知到的不良情感狀況進行誘導式發(fā)問與解答,進而引導其將心理的焦慮與不安情緒進行宣泄,并引導個體保持精神層面的愉悅度。
1.2.2.4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 為患者與家屬提供相對私密且無人干擾的空間,并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框架,并讓雙方互相反饋已掌握的內(nèi)容,由對方指出另一方未掌握的知識要點??咕癫∷幍氖褂每梢饌€體呈現(xiàn)出不良反應,通過讓患者闡述藥物的不良作用以及表現(xiàn)出具體的不適癥狀,指導家屬介入并加以對癥干預。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手機將現(xiàn)場示范與指導的視頻進行錄制,并拷貝給患者與家屬,讓其反復觀摩與學習。將患者與家屬共同組建到微信群中,要求患者與家屬在每晚入睡前30min就已掌握的相關知識通過文字、音頻等形式進行推送,而護士則對雙方的掌握情況予以評估,必要時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與欠缺之處,從而強化患者與家屬對相關自護知識的理解水平。次日,護士要求患者與家屬代入具體情境展開角色扮演,即患者病情已穩(wěn)定出院,在院外需開展自我照護。首先讓患者與家屬各用3 min追想已掌握的相關知識體系,并讓患者講述當前的軀體以及精神不適情況,而家屬則介入具體的干預措施,提高雙方對精神分裂癥護理能力的認知水平。
①在干預前與干預后第5天應用SCL-90量表作為測評工具了解兩組患者當前的軀體癥狀。②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當前的精神癥狀展開評價。③比較兩組患者服用氯丙嗪藥物的依從行為。按照依從性執(zhí)行情況進行分級,分別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
研究組干預后的軀體不適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軀體不適情況(分,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精神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精神癥狀評分(分,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服藥依從行為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服藥依從行為(n)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癥狀不適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能有效改善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身心層面的不適。對該項結果進行多元化剖析發(fā)現(xiàn),家屬的介入能實現(xiàn)院內(nèi)與院外的延伸照護過渡,并以家庭為單元展開規(guī)范化自我護理措施〔6〕。當患者及家屬掌握系統(tǒng)性醫(yī)療知識體系后,能指導個體主動踐行自我護理措施,并矯正既往錯誤或者負面的認知框架,且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以明顯提升〔7〕。家屬介入后能使患者與家屬在家庭層面達成一致的照護理念,進而為患者病情康復與預后提供基本前提條件〔8〕?;诩彝楦深A單元的隨訪護理能使患者獲得家屬情感支持,對其內(nèi)心安全感的營造有所助益〔9〕。當家屬成為患者的照護支持同伴后,能使個體以相對良好的心理狀況應對內(nèi)在訴求,并營造出基于家庭層面的和諧照護氛圍〔10〕。本調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精神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應用于行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能改善其精神癥狀〔11〕。首先,隨著患者軀體不適癥狀的改善,能增進護患之間的信任感,這能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水平〔12〕。再者,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能調動家屬參與的內(nèi)在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個體精神情感獲得舒適化體驗〔13〕。從家庭維度介入使患者與家屬之間開展有效互動,并獲得正性理解與內(nèi)在情感支撐,進而強化患者面對疾病時的積極心理行為〔14〕。隨著家庭維度介入與構建,能為患者的病情康復與轉歸構建出相對溫馨與和諧的氣氛,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愛與自信品質,促進個體及早回歸社會。當患者與親屬接觸頻次增加后,能有效降低患者與周邊人群接觸而產(chǎn)生的情感抗拒心理〔15〕。家庭的介入式延伸照護亦能使患者在院外期間獲得積極且正面的社交形態(tài),這對其生活質量的改善亦有所推動效應〔16〕。本調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遵醫(yī)行為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能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水平〔17-19〕。對遵醫(yī)行為展開多元化剖析,其主要與個體內(nèi)在的自我效能水平較為薄弱有關,而隨著個體精神情感舒適化體驗有所改善后,能有效提高其對氯丙嗪的服藥依從行為,進而促進病情向著積極方向進展〔20-21〕。
綜上所述,基于家庭為干預單元的隨訪護理應用于行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且能改善精神癥狀,并可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值得在臨床上做進一步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