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憲,冉現(xiàn)鎖,李青菊,涂婉
(夏邑縣中心醫(yī)院 內科,河南 商丘 476400)
耳石癥(BPPV) 又名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是常見的周圍性眩暈疾病。主要由于外傷、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等原因引發(fā)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和血管痙攣,導致細胞發(fā)生缺血,分泌的黏液質量下降,粘性差,使平衡石易脫落。臨床,鹽酸倍他司汀是H1 受體激動劑,能夠使患者眩暈、嘔吐、內耳環(huán)境等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但患者易復發(fā)且不良反應較多。目前,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癥的療效受到廣泛關注。本研究選取夏邑縣中心醫(yī)院門診和住院BPPV 患者86 例,旨在探討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BPPV 的效果?,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選取本院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的86 例BPPV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案分為研究組(43例)、對照組(43 例)。其中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31 ~65 歲,平均(48.35±4.27)歲;病程1 ~10 年,平均(6.63±1.08) 年;后半規(guī)管型33 例、水平半規(guī)管型10 例。研究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30 ~64 歲,平均(47.24±4.15)歲;病程1 ~10 年,平均(6.68±1.12)年;后半規(guī)管型31 例、水平半規(guī)管型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中相關標準;認知功能清晰、依從性良好能配合治療與檢查;無藥物過敏史或嚴重過敏性疾?。痪炇鹬橥鈺?。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突發(fā)性耳聾;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免疫或血液系統(tǒng)疾??;既往精神病史者;梅尼埃?。黄渌膊∷卵?;入組前未接受其他系統(tǒng)性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給予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 國藥準字H20030473;規(guī)格:20 mg),以2 mL 的葡萄糖注射液(5%)溶解,再以500 mL 同濃度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每日1 次,連續(xù)使用1 周。對照組單獨使用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研究組在使用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1 周。Epley 手法復位治療:(1) 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取仰臥懸頭位,并向患側扭轉45°;(2) 頭轉正后繼續(xù)向健側偏45°;(3) 將頭部與身體同時向健側進行翻轉,保證患者側臥,頭部偏離仰臥位135°;(4) 坐起,頭前傾20°。以上述四個步驟為一個整體的循環(huán)進行治療,每一體位保持1 ~2 min,直至眩暈及眼震等癥狀消失。最后緩慢坐起,正視前方。手法復位治療1 周后,建議患者在2 h 內盡量保持直立頭位,睡眠時保持高枕睡眠,以抬高頭部。
(1) 兩組患者治療1 周后評估療效,采用《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后療效觀察》判定臨床療效,痊愈:治療1 周后眩暈、位置性眼震癥狀消失;有效:治療1 周后,患者眩暈、位置性眼震有所改善。無效:治療1 周后,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傮w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2)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周后評定眩暈障礙量表(DHI),內容包括軀體、情緒、功能等3 方面共25 項內容,總分100 分,其中0 ~30 分為輕微障礙,31 ~60 分為中等障礙,61 ~100 分為重度障礙,得分越高,眩暈癥狀越嚴重。(3) 治療前、治療1 周后評估前庭癥狀指數(shù)(VSI 評分),包括視覺敏感、頭暈、惡心、平衡、頭痛、眩暈6 個方面內容,每個方面10 分,總分60 分,分數(shù)越高前庭癥狀越嚴重。(4) 治療前、治療1周后腦部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定左椎動脈、右椎動脈、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其中椎動脈血流速度正常值為30 ~50 cm/s;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正常值為35 ~55 cm/s。(5) 比較兩組病情復發(fā)發(fā)生率;病情復發(fā)標準:在患者臨床康復后至3 個月內,由于再次勞累、熬夜、上火等多種原因,患者出現(xiàn)與第一次相同的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即為復發(fā)。
研究組BPPV 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BPPV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DHI 評分、VS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1 周后兩組DHI 評分、VSI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BPPV患者治療前后DHl評分、VSl評分比較(± s )單位:分
治療前兩組腦部血流速度及其正常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1 周后兩組左椎動脈、右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其正常率大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BPPV 患者治療前后腦部血流速度比較[± s ,n(%)]
研究組病情復發(fā)2 例,對照組復發(fā)15 例。研究組復發(fā)率為4.65%,小于對照組34.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12.390,<0.001)。
耳石癥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就是體位改變使內淋巴液流動刺激平衡感受器引起位置性眩暈同時伴有特征性的眼球震顫,眩暈嘔吐頻繁發(fā)生,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耳石癥發(fā)作約90%是特有的,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且累及后半規(guī)管,臨床應及時治療。如患者僅單用倍他司汀治療,長期可能會導致機體耐藥增加且不良反應增多。資料表明,耳石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體位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癥受到廣泛關注。為了進一步提高BPPV 的治療效果,多項隨機臨床試驗已經(jīng)評估了Epley 手法復位聯(lián)合倍他司汀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44%(<0.05),分析原因為:Epley 法通過頭頸位置改變將脫落耳石移動并納入橢圓囊中,而其中的暗細胞、移行細胞可發(fā)揮一定的吞噬作用,從而緩解短暫發(fā)作性眩暈癥狀。說明手法復位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另有研究表明,治療1 周后兩組DHI 評分、VSI 評分小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0.05);分析原因可能為: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手法復位通過體位變化,使耳石重新復位到前庭,從而緩解患者暈眩感。倍他司汀能輔助性改善癥狀、降低DHI 評分,倍他司汀是H1 受體激動劑,會增加耳蝸和前庭血流量、毛細血管通透性,有助于細胞外液的吸收,從而消除淋巴內水腫,從而消除各種原因引起的耳源性的頭暈或者眩暈等。本研究表明,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能夠使患者眩暈、嘔吐、內耳環(huán)境等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另外,BPPV 發(fā)病后會引發(fā)血管痙攣,導致細胞缺血,各個動脈的血流速度均顯著減慢,導致供血不足,從而引發(fā)眩暈。臨床可通過監(jiān)測血流速度的變化進一步評估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血流速度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治療1 周后兩組左椎動脈、右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其正常率大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大于對照組(<0.05)。經(jīng)臨床治療1 周后,兩組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表明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單一治療與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均具有明顯治療效果,但研究組血流速度更快,提示Epley 手法復位治療能根據(jù)頭位移動及半規(guī)管空間位置,使耳石復位到前庭,減輕因此引發(fā)的血管痙攣,緩解腦組織缺血癥狀。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病情復發(fā)2 例,對照組復發(fā)15 例,研究組復發(fā)率為4.65% 小于對照組34.88%(<0.05)。分析原因,Epley 法是純手法的治療,主要通過物理的方法讓耳石顆粒從半規(guī)管回到橢圓囊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相對于藥物治療效果顯著,配合藥物治療能夠更好的緩解患者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降低復發(fā)率。而單純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只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很難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說明注射用倍他司汀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與單純使用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治療相比,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聯(lián)合Epley 手法復位治療BPPV 患者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DHI 評分,復發(fā)率低,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