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卑劣地過這一生就太長了
曾子說:“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边@句話意思是,君子不臆測別人的惡意,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別人。先賢的教導,跟一般凡夫俗子的認知不一樣。一般凡夫俗子會怎么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第一句沒問題,害人之心是不能有的。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防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先人以惡。防范人就是疑心作祟。先賢教導我們防人之心也不可有,那樣的心才是至誠的,眼里心里就沒有壞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于是,你的心是好心,境由心轉。如果你沒有好心,你看到外面的人都成了壞人,因為你懷疑一切。
有一棟公寓搬進來一個白領女子,收入不錯。她的鄰居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一起過,家里比較清貧。白領女子發(fā)現(xiàn)鄰居很窮,就不愿意跟他們交往,總擔心這家人會占自己的便宜,于是跟他們保持距離,有防范心。
一天晚上,忽然大樓停電了,一片漆黑,白領女子在家里心里有點發(fā)毛。正在這時,有人敲門,她的心一驚,這漆黑的誰來敲門?她小心地問了一句:“誰???”門外傳來一個男孩的聲音,說:“姐姐,我媽媽讓我來問問您,您家有沒有蠟燭?”她聽出是鄰居家的小孩,轉念一想,這家里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這黑燈瞎火的找我來討蠟燭來了,于是她大聲地說:“沒有!”然后門外的男孩又繼續(xù)說:“姐姐,我媽媽就擔心你沒蠟燭,讓我給你送兩根來。”白領女子一聽這話,心中很慚愧,于是開了門。
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以小人之心度人君子之腹。人家是給你送蠟燭來的,不是向你來借蠟燭,人家是君子,而你的揣測把自己變成了小人。后來白領女子勇于改正自己的缺點,跟這個家庭成了好鄰居。
秦末的張耳和陳余本是“刎頸之交”。他們共同起兵反秦,后來張耳在巨鹿被秦軍包圍,派人向陳余求援。由于敵眾我寡,陳余說:“目前實在無法相救,強行進攻,只會白白讓我們的隊伍犧牲。我所以不死,是為了保留此身將來給你報仇,現(xiàn)在送命,就跟用肉去喂餓虎一樣,有什么用呢?”直到項羽率軍前來搭救,破釜沉舟,才解了巨鹿之圍。張耳見到陳余,用憤怒的語氣責備陳余見死不救,說他是故意的。陳余忍無可忍,喊叫說:“想不到你怨恨我這么深,難道你認為我忍氣吞聲,就是為了這顆將軍印信嗎?”說完把將軍印信交給張耳,沒想到張耳趁陳余起身上廁所時真的拿走了印信,接管了他的軍隊,兩人反目成仇,刀兵相見,最終陳余死在了張耳的手中。當時巨鹿被圍時秦軍的確勢不可擋,連張耳的兒子張敖,手中有一萬名將士都沒敢前去救援。張耳沒有考慮陳余的處境,而是先人以惡,認為他是故意背叛自己。陳余為了表白心跡,將自己的將軍大印都交給了張耳,但一旦起了懷疑之心,眼中就只有惡人,張耳趁機搶走了大印,讓本來一段可以載入史冊的友情變成了悲劇和教訓。
春節(jié)的時候去拜年,親友給楊婷家送了一些水果,楊婷沒有拿進房門,就放在了門口,結果有一天就發(fā)現(xiàn)蘋果少了兩箱。“哎呀!”楊婷的母親懷疑說,“可能是讓打掃衛(wèi)生的人給偷了!”楊婷卻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很早就看到人家的需要,很早就把這兩箱蘋果送給人家。”楊婷丟了蘋果并沒有得失之心,反而還愧疚于自己沒有體會到別人的需要。所以人如果想得明白了,不僅僅沒有害人之心,連防人之心也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心開意解。每天要防人,那心就會苦,所以害人之心是造孽,防人之心也是造孽。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你有這個“防”就是染污,就是不平,如果你的心真清凈、真平等,何必有防人之心呢?
胡適的秘書胡頌平在工作室安放文件的鐵柜上裝了鎖,胡適看到了,對他說:“下鎖,那是對人家不信任的表示,不必下鎖的。”胡頌平聽完之后十分愧疚。白領女子對鄰居不信任,但是對方卻雪中送炭,讓先人以惡的白領女子十分慚愧;張耳和陳余本來是過命的交情,卻因為張耳先人以惡,導致雙方互相猜忌,反目成仇,最終以悲劇收場;楊婷丟了兩箱蘋果,卻沒有先人以惡,反而責備自己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別人的困難。這樣的境界淡化了得失之心和防人之心,讓人活得豁達。
劉伯溫有言:“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鼻迥┑睦畈凇赌贤すP記》中記載了一則逸事,號稱“清朝趙云”的郭松林每次去上海游玩,都會扮成乞丐,手中拿著粗紙,見到女孩子就發(fā),大多數時候遇到的都是呵斥與責罵,也有少數女孩子接過了粗紙,拿回家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一片金葉子。先人以惡,眼中看到的都是壞蛋惡棍,看到的都是惡意、背叛和犯罪;而無防人之心,則眼中看到的都是善意,是他人的困境,那么就會收獲自己人生的金葉子。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