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蘇麗艷
摘 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形成文章的時候,應該實現觀察環(huán)境的開放。如果觀察時沒有方法的指導,那么這種觀察始終是一種低階的觀察。教師不但要在縱向上關注學生作文建構生成的螺旋式提升過程,還要注重學生觀察的深度、廣度和效度。教師要善于多方構建開放的觀察環(huán)境,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的觀察方法,努力實現統(tǒng)整的觀察聯系。
關鍵詞:觀察;環(huán)境;方法;聯系
在“十三五”期間,本校承擔了省級科研課題“導、學、點、拓、評”的研究,作為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成員,筆者開啟了基于語文課堂和學生需求的實踐性研究?;诒拘!拔宥问健苯虒W的理念,筆者參與了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綠色作文’教學模式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就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以及觀察環(huán)境的構建、觀察方法的探索、觀察聯系的統(tǒng)整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多方構建開放的觀察環(huán)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始終在倡導開放的、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換成另一種思維理解,活力和開放是現代語文課堂的標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后形成文章體系的時候,應該實現觀察環(huán)境的開放。這個開放我們可以通過兩個交互來實現:一是實現作文觀察與自然的交互;二是實現作文觀察與現代技術手段的交互。
在作文教學中,應該拓寬學習和觀察的領域,這也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綠色作文模式的一個基本理念。例如,北方一年四季的變化比較明顯,大自然的各種現象都可以顯示時序的更替。教師就可以利用此特點實現作文觀察與自然的交互,帶領學生將課堂由室內移向室外,由書面移到廣袤的空間,學生可以在與自然的交互中,逐步形成敏銳的觀察感知。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更新,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元素,許多原來課堂不可能實現的跨空間、跨時間的觀察,都可以通過與現代技術手段的交互得以實現。比如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爬山虎的腳》的時候,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介入動態(tài)植物的展示,來引導學生向葉圣陶學習觀察方法。
再例如,指導小學生進行“家鄉(xiāng)的變化”題材的作文表達時,要涉及到觀察時間軸上相同事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狀態(tài),從而呈現出“變化”的主題,就可以很好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家鄉(xiāng)雞東小城過去的圖片、視頻,例如東市場路段坑洼的泥土路、二中學府低矮的校舍、中心街狹窄的馬路、馬路上川流的自行車、人們的衣著等。這樣的觀察,仿佛帶領學生進行了一場有意思的“穿越”。當然,這種“穿越”也可以延續(xù)到對家鄉(xiāng)未來變化的暢想,這種跨越時空的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觀察,會激發(fā)學生非常強烈的表達激情和書寫欲望。如果教師能長期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觀察,現代社會下學生初步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也會得以落實。
二、積極探索新穎的觀察方法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深度觀察?筆者通過多年語文的教學實踐,深刻感受到對小學階段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觀察方法指導,實際上是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的。教師可以依據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對課程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比如,我校的操場東邊,是勞動實踐基地——百果園,每到秋天,果樹上面就結滿了累累的果子。因為都是學生在照料,所以他們對這些果子“情有獨鐘”。去年秋天,就在這個果園,我給學生上了一堂難忘的觀察指導課。我讓學生先觀察這些果子掛在樹上的樣子,然后摘下來近距離觀察果子的外形、顏色,聞一聞果子的氣味,再咬上一口嘗嘗果子的味道,最后展開想象,可以想象這一年時序更替,我們照顧果樹的過程,最終將之形成一篇完整的觀察日記。學生通過觀顏色、聞氣味、嘗味道、想過程,調動了眼睛、鼻子、嘴巴、大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其中,有的學生還將以前積累過的名言佳句、古詩、故事等寫入文中,這種全方位的立體參與,成了一種開啟記憶積累和語言表達的通關密碼,從而實現了在觀察中成文,構建了基于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綠色作文”教學策略研究中具有嘗試意義的一課。
三、努力實現統(tǒng)整的觀察聯系
首先,這里所說的“統(tǒng)整”是對教師而言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給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很多深層次的思考,這里以《語文課程標準》中小學階段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為例?!墩Z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由低段的“興趣”“觀察”等關鍵詞,到中段的“觀察周圍事物,不拘形式地進行表達”,再到高段的“養(yǎng)成觀察習慣,豐富見聞”。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作文觀察已經由原來的教師以“獨立課程”為核心的教學形態(tài),走向以“整體課程”為核心的衍射狀態(tài)。
“統(tǒng)整的觀察聯系”所說的“觀察聯系”是對學生而言的。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進行完整的觀察表達,因為學生的觀察幾乎都是片段性的。例如進行雨中場景觀察,學生的觀察就基本都是片段式的呈現:“雨真大”“雨聲很響”“樹在搖晃”……這時候,教師在學生的觀察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把這些觀察片段建立起一種橫向的必然的聯系,“漫天烏云”“樹在搖晃”“小鳥躲了起來”“電閃雷鳴”等,這些事物中間,有一個聯系的紐帶——“雨”。學生如果找到這種串聯,片段性的觀察就會形成一種必然的聯系,從而逐步形成一種特別完整的觀察表達,就是我們所說的在觀察中形成文章。
除了橫向上的必然聯系之外,也可以努力嘗試通過字、詞、句、段之間的縱向聯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這一點對于低年級學生最初語言系統(tǒng)的構建尤其重要。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就經常帶領學生進行這樣的語言訓練。比如學習了“竹”這個生字,學生就可以組詞“竹林”,再嘗試用“竹林”說一句話。學生觀察圖片后,進行了如下表達:“竹林里有一只大熊貓?!弊詈笥删涞蕉危骸爸窳掷镉幸恢淮笮茇垼诤屯閭兣郎吓老?,它們可真快樂,這里可真是它們的樂園呀!”當教師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側重于這種語文表達思維的培養(yǎng)和語文表達策略的指導,學生就會形成比較持久的表達行動,盡管這種表達最初可能只是停留在口語階段,但這種基礎性的奠定是非常必要的。
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從最初的懷著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到現在更多的是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在課題研究小團隊,共同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許多寶貴的經驗,都來自于長期的教學實踐,再在實踐中經過思考形成策略,再通過策略總結經驗,最后通過經驗再有效地指導語文教學、作文教學。我經常深刻地感受到,這種實踐研究雖然特別辛苦,但它具有很大的、積極的意義。
總之,基于觀察夯實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既要在縱向上樹立整體語文課程的深度,又要善于在橫向上拓展作文課程的廣度,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可能范圍內增加作文課堂的厚度,讓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幾十分鐘的課堂,承載無限的容量,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充滿無限的期許,結出無限的驚喜。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綠色作文’教學策略研究”(JJB1421152)研究成果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