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早年跟他哥哥朝鮮昭顯世子李澄一起,曾經(jīng)被入侵朝鮮的皇太極擄到盛京當了很久的人質(zhì)。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十一月初九,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召見昭顯世子李澄和風林大君李誤,說:“今則大事已定,彼此以誠信相待。且世子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還本國?!蓖瑫r,清朝還宣布減少朝鮮的歲貢幣物。
1645年三月,昭顯世子返回漢城,隨行清使勒令朝鮮仁祖李傢出城迎接“天使”到來。忠于明朝的朝鮮兩班朝臣、士大夫?qū)Υ诵纳珊?。五月二十一日,昭顯世子被宮人在餅中下毒,暴斃于昌德宮。李傢對此心知肚明,但怕多爾袞深究,向清朝上報“世子病亡”。六月初七,被多爾袞釋放的風林大君李誤回到漢城。1645年十一月十四日,清朝冊封李淏為朝鮮世子。
送還質(zhì)子,減少歲貢,本是清朝為緩和兩國關系而為,但是經(jīng)過1627年和1636年的兩次戰(zhàn)爭,朝鮮對清朝產(chǎn)生了很深的民族仇恨。
朝鮮李朝視清朝為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nèi)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明朝崇禎年號。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于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李朝孝宗則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倡議北伐。他對大臣說:“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杰,豈無響應者!”出于對群臣的擔心,他說:“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為了北伐,孝宗積極擴軍。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軍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
李朝君臣確信“胡人無百年之運”的儒家格言,將地震、彗星等自然災害視為清朝滅亡的征兆,對南明政權(quán)、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臺灣鄭成功、準噶爾等反清勢力寄予厚望,準備派使臣渡海聯(lián)絡,策劃夾擊清朝。
然而,由于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北伐大計難以實施。而且由于新興的清朝連續(xù)有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政治經(jīng)濟趨于穩(wěn)定。
雖然未能北伐,但李朝王室不斷舉行著各種追思明朝的活動。1704年,明朝滅亡60周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到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1749年,又將明朝太祖、神宗、毅宗“并祭于大報壇,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
(摘自《新晨報》 一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