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薇,陳全莉,2*,艾蘇潔,尹作為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珠寶學院,云南 騰沖 679118
方柱石為一種常見礦物,屬于架狀硅酸鹽,化學組成為鈉柱石與鈣柱石的完全類質同象系列,按Na和Ca含量比分為鈉柱石、 針柱石、 中柱石和鈣柱石4個礦物種[1]。 學術界對其結晶礦物學和化學成分方面已經有了較為詳細的研究,馬達加斯加多產彩色寶石,產出的寶石種類繁多、 顏色鮮艷、 產量大,在市場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方柱石作為該產地的常見寶石品種之一,國內外研究資料較少,其譜學方面也沒有較為詳細全面的研究。 方柱石的熒光光譜更是少有人研究。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馬達加斯加方柱石為研究對象,利用常規(guī)寶石學儀器、 電子探針、 傅里葉紅外光譜儀、 拉曼光譜儀、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和熒光光譜儀等,結合方柱石的寶石學性質, 對其譜學特征進行分析和探討。
測試的黃色方柱石共15粒,均來自馬達加斯加。 其中樣品編號YC-1到YC-9在反射光下可見到暈彩效應,其余六粒YK-1到YK-6無特殊光學效應且為方柱石原石(圖1)。
拉曼光譜儀型號為Bruker Senterra,測試條件: 激光波長532 nm, 功率10 mW, 光斑為50 μm, 曝光時間8 s, 掃描次數(shù)10次; 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型號為Bruker Vertex 80,透射法測試范圍為2 000~4 500 cm-1, 反射法測試范圍為400~2 000 cm-1, 分辨率為8 cm-1, 累積掃描12次; 紫外-可見-近紅外光譜儀型號為Jasco MSV5200, 透射法測試范圍為300~800 nm, 光斑大小100 μm, 分辨率1 nm。 熒光光譜儀型號為JASCO FP-8500,電壓為550 V。 上述測試及常規(guī)寶石學測試均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完成。
圖1 馬達加斯加方柱石實驗樣品Fig.1 Madagascar scapolite samples
電子探針測試(EPMA)在武漢上譜分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成。 儀器型號為日本電子(JEOL)JXA8230,測試條件: 電流為2×10-8A,電壓為15 V,束斑為3 μm。 采用日本電子(JEOL)的ZAF校正方法。
肉眼觀察樣品為淺黃色且顏色均勻。 部分樣品為橢圓型、 祖母綠型寶石成品。 原石晶體形態(tài)完好為四方柱狀,可見四方雙錐面,柱面可見縱紋及褐紅色雜質。 折射率范圍為1.532~1.570,雙折射率范圍為0.012~0.033,一軸晶負光性,密度為2.613~2.734 g·cm-3。 紫外熒光燈長波下,除樣品YC-2、 YK-6為橙黃色熒光外,其余為暗紫紅色。 短波下樣品均為暗紅色。
通過顯微鏡對樣品內部進行觀察: 反射光下,部分方柱石中包裹體可見暈彩效應[圖2(a,b)],透射光下內部可見多種包體。 如延C軸方向延長的棕褐色的板狀包體[圖2(a,b,c)]; 定向排列的深褐色固態(tài)包體[圖2(d)]; 板狀、 片狀和短柱狀的黑云母包體[圖2(e,f,g,h)][2]; 四方柱[圖2(g)]、 四方柱與四方雙錐聚形和渾圓狀的無色晶體包裹體[圖2(h)]。
圖2 方柱石樣品內含物(a),(b),(c),(d): 板狀包裹體; (e),(f),(g),(h): 黑云母包裹體; (g),(h): 無色晶體包裹體Fig.2 Various inclusions in the scapolite sample(a), (b), (c),(d): Tabular inclusion; (e), (f), (g),(h): Biotite; (g),(h): Colorless crystal inclusion
2.2.1 指紋區(qū)紅外特征峰分析
選取六粒具有透明度較好且具有光滑平面的樣品(YC-2,YC-3,YC-4,YK-2,YK-3,YK-4)進行波數(shù)在400~2 000 cm-1的漫反射測試,結果顯示(圖3)方柱石樣品指紋區(qū)的紅外吸收譜峰特征基本一致。
所有硅酸鹽礦物的紅外光譜在1 000和500 cm-1附近都會形成兩個強吸收帶,隨著SiO2聚合程度逐漸提高,強吸收帶的位置也依次向高波數(shù)偏移。 吸收帶的波長范圍逐漸變窄,譜帶數(shù)目增多[3]。
2.2.2 官能團區(qū)紅外特征峰分析
圖3 400~2 000 cm-1范圍內的紅外光譜Fig.3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spectrumof scapolite samples
圖4 2 000~4 500 cm-1范圍內的紅外光譜Fig.4 Transmission infrared spectrumof scapolite samples
五個樣品(YC-2,YC-3,YC-4,YC-6,YK-3)的拉曼測試結果(圖5)顯示: 459 cm-1為強的譜峰,265,538和775 cm-1為中等強度譜峰,300,362,1 098和1 114 cm-1處為較弱的譜峰。 在架狀硅酸鹽礦物中小于400 cm-1的譜峰是由M(金屬離子)—O的振動與晶格骨架間的點陣振動所引起的; 700~800 cm-1范圍內的吸收峰可歸于Al—O間的對稱伸縮振動; 在800~1 200 cm-1范圍內的吸收峰可歸于[SiO4]結構單元的振動[7]。
方柱石和正長石的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較為相似,且化學式中n(Al)/n(Si)均為1∶3,因此對比兩者的拉曼光譜[8]得出方柱石主要譜峰的歸屬如下: 459和538 cm-1兩處譜峰為晶體結構中橋氧彎曲振動; 775 cm-1處屬于Al—O振動; 1 114 cm-1處的譜峰是由硅氧四面體Q4結構單元振動所致。
主要譜峰歸屬如下: 譜峰459和538 cm-1為晶體結構中橋氧彎曲振動所致[7]; 775 cm-1處為Al—O振動所致; 1 114 cm-1處是硅氧四面體Q4結構單元振動所致[8]。
選擇顏色深淺不同的八粒方柱石樣品(YC-1,YC-2,YC-3,YC-5,YC-6,YC-8,YC-9和YK-5)進行紫外-可見光
圖5 方柱石樣品的拉曼光譜Fig.5 Raman spectrum of scapolite samples
圖6 方柱石樣品的紫外-可見光光譜Fig.6 UV-Vis spectrum of scapolite samples
光譜測試。 測試結果(圖6)顯示: 樣品具有379和420 nm兩處吸收峰。 379 nm的吸收峰位于紫外區(qū),不影響肉眼觀察寶石的顏色; 420 nm左右的吸收峰位于可見光的紫區(qū),使方柱石產生了黃色。 影響吸收峰的因素除了致色元素的含量以外,樣品顆粒越大,顏色越深,吸收峰越明顯(YK-5,YC-9,YC-3和YC-1); 相反小顆粒的方柱石的吸收峰較弱(YC-5,YC-6,YC-8和YC-2)。
方柱石的顏色成因有兩種,分別為色心致色與過渡金屬元素致色。 由于方柱石和長石的晶體結構與成分較為相似,因此鐵離子存在形式也相似,均占據(jù)[SiO4]四面體中Al或Si位置[9]。 結合電子探針測試結果中鐵離子的存在,推測由于Fe2+與Fe3+之間的電荷轉移,產生420 nm吸收峰,使馬達加斯加方柱石顯示黃色。
選擇長波紫外熒光燈下暗紅色的四粒樣品(YC-1,YC-3,YK-2,YK-3)與淺橙色的兩粒樣品(YC-2,YK-6),共六粒樣品進行200~900 nm范圍內整體觀察,僅觀察到激發(fā)波長(EX) 280~340 nm熒光譜峰,根據(jù)熒光峰分布特征,選擇在EX為220~500 nm,EM為240~520 nm的波長范圍內進行更為精細的掃描。 在相同的測試條件下,六粒樣品的三維熒光光譜具良好的一致性,有著相似的發(fā)射峰位和對應的最佳激發(fā)波長(圖7,表1)。 三維熒光光譜中均含有兩個熒光峰, 主峰為λex302 nm/λem343 nm附近。
圖7 六粒方柱石樣品的三維熒光光譜等高線圖(a): YC-1; (b): YC-2; (c): YC-3; (d): YK-2; (e): YK-3; (f): YK-6Fig.7 3D fluorescent patterns of sixscapolite samples(a): YC-1; (b): YC-2; (c): YC-3; (d): YK-2; (e): YK-3; (f): YK-6
表1 方柱石樣品的電子探針測試數(shù)據(jù)Table 1 EPMA data of scapolite samples
選取五粒雙折射率不同的方柱石樣品(YK-3,DR: 0.032; YK-2,DR: 0.031; YC-5,DR: 0.029; YC-7,DR: 0.024; YK-4,DR: 0.012),各選兩個點進行電子探針測試。 由表1可知其成分大致相同。 SiO2含量為55%±1%,Al2O3含量為22.5%±0.5%,與前人測試淺黃方柱石結果基本一致[10]。 Na2O和CaO的含量均約為8%,含有少量的FeO,陰離子以Cl-為主。
因為方柱石化學成分復雜、 類質同象替換情況多樣,通過陰離子法以24個氧原子為基準計算所得的Si與Al的陽離子數(shù)和約為11.7, 與理論值12有一定的誤差[10],但K,Na和Ca等陽離子數(shù)偏差不大。 利用公式Ma=(Na+K)/(Na+K+Ca)計算可得,Ma值均在66%~69%的范圍內, 平均Ma值為68.1%, 由此可知方柱石的種屬為針柱石。 由于樣品包體較多,使密度測試有較大誤差; 且該產地方柱石是過渡金屬元素致色,因此只比對雙折射率與方柱石成分的關系: 即隨著Na含量的增高,雙折射率隨之變小。
(1)馬達加斯加黃色方柱石折射率為1.532~1.570,雙折射率的范圍為0.012~0.031,密度范圍為2.613~2.734 g·cm-3。 內部包裹體特征分為兩類: 一種反射光下可見暈彩效應,內部可見板狀包體及深褐色點狀包體、 定向排列的深褐色包體; 另一種內部可見六邊形板狀或短柱狀的黑云母、 四方柱與四方雙錐聚形的晶體等包體。
(2)馬達加斯加方柱石樣品紅外指紋區(qū)特征峰為: 1 196,1 105,1 039,752,687,624,551,459和416 cm-1,官能團區(qū)特征峰為: 2 499,2 629,2 964,3 054,3 530和3 592 cm-1。 拉曼光譜特征散射峰為: 459,538,775和1 114 cm-1。 黃色方柱石和暈彩方柱石的譜學特征均一致。
(4)方柱石樣品的Ma值范圍為66%~69%,屬于方柱石族的中的針柱石。 其顏色成因為占據(jù)四面體位置的Fe2+與Fe3+之間的電荷轉移產生420 nm吸收峰,進而顯示淡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