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縣級機關幼兒園 錢 晶
小班幼兒入園第一天,嘟嘟媽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擔憂:嘟嘟平時都是由保姆負責照顧,不會自主如廁、自己吃飯,希望老師能在嘟嘟如廁、吃飯等方面多幫忙。嘟嘟家庭是典型的限制型家庭,即保護型家庭,這種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是由家長包辦代替幼兒的一切事務、過分限制幼兒的活動。陶行知曾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還小?!?歲以后,幼兒的身體動作和自主意識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幼兒渴望獨立、渴望成長;如果這時成人仍然事事包辦,就會剝奪他們發(fā)展的機會?;诖?,我以陶行知先生思想為指導,以嘟嘟及其家庭為樣本,探究限制型家庭對幼兒行為造成的影響及其有效干預措施。
陶行知曾提出:“教育的本質應是做一個整個的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職業(yè)?!薄蔼毩ⅰ笔怯變撼蔀樯鐣说谋匾蛩兀笔Я恕蔼毩ⅰ钡挠變?,當幼兒離開家人的保護、真正踏入社會的時候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問題一:害怕挑戰(zhàn)、沒有自信
限制型家庭中的幼兒,從小生活在成人的過度關注和保護中,往往會害怕挑戰(zhàn),面對陌生的事情時只會選擇逃避、躲讓,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肯定做不成某些事情。
戶外游戲時間,孩子們選擇了玩海盜船滑梯,可嘟嘟只是站在旁邊看著別的幼兒跑來跑去。我問嘟嘟:“嘟嘟,去玩好不好?”嘟嘟忙擺擺手說:“不不不,不玩。”我將她抱到一節(jié)臺階上,她兩只手抓住臺階兩邊蹲了下來,一直保持這個姿勢看著旁邊的小伙伴們跑來跑去。我跑到滑梯口,喊著:“嘟嘟,快來呀!滑下來就可以了?!编洁娇戳丝次?,幾秒之后轉身從扶梯慢慢走下來,下來后就不愿意再上去了。
嘟嘟入園兩個月,但是請假時間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月,對幼兒園的一切都始終保持著警惕的狀態(tài),對任何活動都采取了觀望的態(tài)度。嘟嘟從出生到入園前一次都沒有玩過滑梯,因為家長覺得這個活動很危險。家長對嘟嘟的過度保護造成了她對現(xiàn)實世界恐懼、抵觸,而且毫無自信。
問題二:人際交往能力不足
限制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幼兒由于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別的幼兒,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導致沒有人際交往的意愿或者人際交往的意愿較低。
嘟嘟在園時不愿意與其他幼兒游戲,常常一個人抱著米老鼠玩具蹲在小角落里,表情低落、時不時地看向教室門口;偶爾門口有人經(jīng)過,她就會表現(xiàn)得很興奮,以為是自己家人來接她;人影走遠后,她又恢復低落的情緒蹲在角落里。當有小朋友靠近她、想要和她玩時,她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抗拒反應。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的起點,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會導致幼兒未來無法適應社會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出現(xiàn)人際交往障礙。
問題三:生活自理能力缺失
陶行知提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是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鄙钭岳砟芰κ怯變撼砷L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能力,也是小班幼兒入園后第一個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
入園第一個星期,嘟嘟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問題就完全暴露在了我面前——不會使用勺子自主吃飯,每次吃飯都是拽著勺子隨意攪動碗里的米飯,卻不會舀一勺放進嘴里。起初我以為她并不餓,但只要我嘗試喂她,她就會自如地張嘴大口大口地吃飯。其次就是如廁的問題,也是嘟嘟媽媽最擔心的問題,嘟嘟媽媽曾說嘟嘟在家如廁都是保姆端著上廁所。入園第一天我嘗試讓嘟嘟自主如廁,但嘟嘟一直拒絕,直到吃午飯時她實在沒忍住尿在了身上……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幼兒,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幼兒園各種各樣瑣碎的事,會產(chǎn)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導致出現(xiàn)哭鬧、不愿意入園的現(xiàn)象。
問題四:規(guī)則意識較差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基于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和執(zhí)行規(guī)則的能力而形成的。家庭是幼兒社會化和社會規(guī)則的起點,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寬容和放縱幼兒,幼兒是無法真正適應社會規(guī)則的。在家庭中,家長需要組織規(guī)則控制比較強烈的親子活動,活動需要明確目的和規(guī)則,家長和幼兒必須遵守規(guī)則。
嘟嘟的生活處處被包辦,因此在入園后表現(xiàn)出明顯的無秩序感——在小朋友排隊出去做操時也總是游離在隊伍之外;集體活動時,她有時搬著小椅子跑來跑去,有時又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話;中午午睡,她也不能安靜入睡,而是在廁所和活動室里轉來轉去。
嘟嘟在幼兒園的活動中,不能按照約定的規(guī)則做事情,沒有形成適應集體生活的行為、態(tài)度和情感,因此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家長包辦的行為和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導致了幼兒在幼兒園里肆無忌憚、完全無視規(guī)則的存在。
陶行知曾說:“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必需。”限制型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中幼兒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無法適應集體生活,所以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應及時識別幼兒的行為問題,并進行干預和重新導向。
導向一:愛讓幼兒不再害怕挑戰(zhàn)
陶行知強調:“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種親和力的活動,只有發(fā)自內心才能感動心靈。”只要心中有愛,幼兒就有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一次幼兒去二樓平臺玩斜坡,其他幼兒一溜煙都跑了上去,只有嘟嘟一直躲在我的身后。我說:“嘟嘟,可好玩了,試一次好不好?”嘟嘟回答我:“不?!钡胰匀焕苌狭诵逼拢媪艘惶撕笪覇栢洁剑骸拔覀兂晒α?,你開不開心呀?”嘟嘟點點頭。我又說:“那嘟嘟自己來試一次好不好?”這次嘟嘟?jīng)]有說“不”,而是轉身向斜坡上走,但走到了一半,只見她站在陡坡前猶豫了會,轉身又跑向了我。我蹲下來抱了抱她,說:“嘟嘟,你看最上邊綠色的葉子真好看,你愿意幫我摘一些回來嗎?”嘟嘟點點頭又向斜坡上跑去,跑到了陡坡前,慢慢挪到了護欄處,抓著欄桿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到最頂上摘了片葉子,又扶著欄桿一點一點往下走,走到不陡的地方后就跑向我,將葉子交給了我,我擁抱了她。
嘟嘟在我第一次陪伴玩耍后,感受到了游戲的有趣,開始了自己的嘗試。雖然嘟嘟在遇到挑戰(zhàn)時選擇了放棄,但她天性善良,當我請她幫忙摘片葉子時,即使自己害怕,嘟嘟也愿意嘗試,為我摘來了葉子。嘟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挑戰(zhàn)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膽量。
導向二:“小先生”促進幼兒人際交往發(fā)展
人際交往是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是幼兒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意識和能力對于幼兒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旨在“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樹立的第一個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使用“小先生制”對于限制型家庭中的幼兒的發(fā)展是十分有效的。
“不要不要?!焙1I船上傳來了嘟嘟略帶哭腔的聲音。我通過窗戶看到果凍拉著嘟嘟的手想和她一起玩,但嘟嘟一直在往后退。經(jīng)過幾番爭執(zhí)后,果凍決定站在滑梯口等嘟嘟。嘟嘟滑下后,果凍又拉著嘟嘟跑到了樓梯處。爬上樓梯的果凍回頭看見仍站在地上的嘟嘟,喊著:“嘟嘟快來呀!”果凍喊了三四遍,但嘟嘟仍然站在樓梯口,果凍隨即走下樓梯拉著嘟嘟的手爬了上去。果凍說:“嘟嘟,不怕,你先滑,我跟在你后面?!闭f著,果凍拉著嘟嘟的手走到滑梯口,嘟嘟先滑了下去,果凍緊跟在后面也滑了下去?;氯ズ蠊麅鲇掷洁降氖峙艿綐翘菘?,這次嘟嘟緊跟果凍后面爬上海盜船,走到滑梯口滑了下來。
嘟嘟對結交朋友持有抵觸心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果凍充當起了“小先生”的角色,果凍能快速察覺同伴的情緒及需要,并會想辦法去幫助同伴;即使遇到一遍遍的拒絕,果凍也沒有退卻,而是換種方法幫助同伴。當嘟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愿意滑滑梯”的情緒時,果凍會建議說:“你先滑,我在你后面?!彼J為這樣嘟嘟就不會感到害怕,她的熱情也有了一些成效——嘟嘟從一開始的抗拒慢慢變得愿意與果凍拉手、與果凍一起滑滑梯,這就是“小先生”的力量。
干預限制型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下幼兒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是及時與家長溝通,改變家長日常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干預幼兒行為問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蔽覀儾荒苷J為幼兒年齡小,就剝奪了他們行動與創(chuàng)造的機會。在觀察了嘟嘟一段時間后,我整理了嘟嘟在園時的文字記錄和圖像信息,與嘟嘟媽媽約定了約談時間,著重提出了孩子生活自理及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嘟嘟媽媽表示嘟嘟因為很多事情做不好已經(jīng)有了厭學的負面情緒。于是我們依據(jù)實際問題,進行交談,最后達成了共識。
策略一:親子陪伴助推幼兒自理能力發(fā)展
陶行知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不可強迫幼兒去學知識,而應該讓幼兒自由地學習,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幼兒1~3歲期間,只有家長能尊重幼兒自主探索和自主做事的需要,幼兒的自主能力才會得到發(fā)展。但小班幼兒已經(jīng)錯過這個發(fā)展生活自理能力的黃金期,強迫幼兒去做,反而會進一步激發(fā)出幼兒的排斥感,因此親子陪伴對于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應是親子一起做相同的事情。嘟嘟媽媽和嘟嘟約定一起比賽吃飯,起初嘟嘟表現(xiàn)得漫不經(jīng)心,拿著勺子隨意攪動碗里的米飯;隨著媽媽碗里的飯越來越少,嘟嘟有些緊張起來,開始舀米飯往嘴巴里送,但因為吃得急了有些難受;媽媽這時注意到了嘟嘟的反應,故意放慢了速度,慢慢地舀了一勺飯,再舀一點菜放進了嘴巴里,認真咀嚼了一會咽了下去。一旁的嘟嘟看了看媽媽,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慢慢咀嚼了一會才咽下去。
嘟嘟媽媽改變原先的教育方式,不再一味地包辦,嘟嘟也在模仿中學會了怎樣吃飯。從嘟嘟媽媽發(fā)過來的嘟嘟捧著空碗的照片里,我看到了嘟嘟眼里巨大的快樂與滿足。當然這只是嘟嘟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起點,接下來在嘗試讓嘟嘟提高生活自理技能過程中,家長可以適時提供語言的鼓勵和指導。
策略二:家長做榜樣進行規(guī)則教育
陶行知說:“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在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遵守規(guī)則習慣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好正面的榜樣,必要時可以社會為教材,與幼兒一起感受社會規(guī)則。
我園響應號召,開展文明城市建設,于是我邀請嘟嘟和嘟嘟媽媽參與到幼兒園門口的車輛管理上來,做一天的“小小督察員”。這一天嘟嘟媽媽早早地就來到了幼兒園,別上了紅袖套后和嘟嘟一起出發(fā)了。她們第一個遇到的是一位老爺爺,嘟嘟媽媽問:“寶貝,你覺得這個爺爺車停得怎么樣?”嘟嘟忙點頭說:“爺爺車停得很棒?!彼齻兊诙€遇到的是妮妮媽媽,嘟嘟勇敢地站在妮妮媽媽面前,說:“阿姨,這里不可以停車?!蹦菽輯寢岦c點頭說:“好的,我明天不把車放這里了?!?/p>
通過“小小督察員”這個活動,嘟嘟懂得了:規(guī)則,不管是小孩還是成人,都必須要遵守。因為嘟嘟媽媽的陪伴和嘟嘟的個人參與,嘟嘟可以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規(guī)則,并能自覺地遵守規(guī)則。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干預與陪伴,嘟嘟已經(jīng)能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嘟嘟家人也在調整自己的教養(yǎng)模式,努力跨越“絆腳石”,為嘟嘟鋪平成長之路。正如陶行知所說:“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fā)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fā)現(xiàn)出來。”盡管幼兒未來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生活挑戰(zhàn),但生活就是不斷走出舒適區(qū)、不斷挑戰(zhàn)新環(huán)境、不斷學習新技能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