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僑英中心幼兒園 何遠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彪S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所以教師如何均衡探究性主題活動中師幼之間的關系對于幼兒教育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將以小班探究性主題活動“我的烏龜朋友”為例談談開展幼兒園探究性主題活動的四個關鍵點:以興趣為觸發(fā)點,以問題為切入點,以行動為觀察點,以任務為落腳點。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痹陂_展探究性主題活動時,尊重幼兒興趣、引導幼兒開啟探究思維、促進幼兒深入探究是尤為重要的步驟。
開學初,孩子們帶來了十多只小烏龜,班級種植角充滿了活躍的氣息。每天午飯后,種植角的小烏龜總能招來一群孩子,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別班的孩子。在觀看烏龜時,有的孩子提到自己曾經在公園里的池子看到了許多很大的烏龜,有的孩子提到自己家里養(yǎng)了兩只很大的烏龜,有的孩子說回家讓爸爸媽媽也給自己買小烏龜。看到孩子們對烏龜充滿了興趣,我在班級組織活動“我的烏龜朋友”,開啟了孩子們的主題探索之路。
當幼兒在主題探究活動中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既能激發(fā)幼兒思考,又能達到教學目標。
在主題活動“我的烏龜朋友”中,孩子們在觀察烏龜時,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仔細看一看、摸一摸烏龜朋友有什么特點;大膽猜測烏龜朋友在做什么,并敢于說出自己的發(fā)現。當看到一只烏龜身體翻轉以后,有的孩子說烏龜死了。于是教師問:“你怎么知道烏龜死了呢?”孩子說:“因為翻過來了呀!”旁邊孩子表示了質疑,說:“烏龜只是在睡覺?!焙⒆觽冇械恼f可以動一動它看看有沒有反應,有的說可以搖搖瓶子看看它會不會動?!拔覀兛梢源舐暯校纯礊觚敃粫唤行??”“如果烏龜死了會很臭,我們可以聞一聞有沒有臭味?!痹诶蠋煹囊龑?,孩子們最后發(fā)現烏龜翻過來并不是死了,大家都興奮不已。
振振說:“有只烏龜爬到另一只烏龜背上了。”我追問:“你覺得它們在干嘛呢?”孩子們有的說烏龜們在打架,有的說在玩背背游戲。
一個孩子說:“烏龜的頭一直要探出來?!蔽覇柕溃骸八杨^探出來是想干嘛呢?”孩子們打開話題說:“它想找爸爸媽媽?!薄八亲羽I了要找吃的?!薄八氤鰜砜次覀冃∨笥选!薄八氤鰜硗姘?!”我問:“孩子們,烏龜到底能不能爬出來,能爬多高呢?”孩子們有些覺得“能”,有些覺得“不能”。他們嘗試利用小草或者樹葉試探烏龜爬高情況,并為烏龜鋪設跑道來進行賽跑游戲,看看哪一只烏龜跑得快。
在活動中,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方式與烏龜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去主動思考,為主題探索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指南》中提到:“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探究性主題活動前必須先讓幼兒對探究事物進行具體的、充分的接觸體驗。而另一方面觀察是教師在探究性主題活動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行動”來選擇恰當的介入契機,促進幼兒深入探究。
在烏龜成功爬出后,孩子們顯得格外興奮。教師及時抓住契機,拋出新問題:“大烏龜和小烏龜誰爬得比較快?”于是,孩子們把大、小烏龜放出來進行比賽,可是烏龜并沒有按同一個方向爬,無法判斷誰爬得更快。
如何才能判斷誰爬得快呢?教師引導孩子們觀看體育賽事的賽道及比賽規(guī)則來為烏龜設計賽道進行比賽。賽道設計開始了:用什么來設計賽道呢?有的孩子提議用一次性紙杯來搭建賽道,很快賽道就搭建完成了。烏龜開始了第一次比賽,孩子們發(fā)現了問題——烏龜總是跑到別的賽道上,或者直接撞倒杯子爬到草地上;即使賽道之間隔開了,烏龜也會很快撞開。
于是教師再次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紙杯會被撞倒?怎么樣才能讓烏龜不跑到別的賽道上呢?孩子們搬來了較重的彩虹滑坡來當賽道隔斷,賽道很快就改建完成。這一次,烏龜沒有爬到草地上,也沒有爬到別的賽道上,完美地完成了比賽。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喊著,加油聲與歡呼聲交織在一起,氣氛格外歡快。
在設計賽道的過程中,幼兒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摸索不斷推進主題活動的深入;在教師適時的介入下,第二次比賽終于順利進行;在烏龜比賽過程中,孩子們開心地為烏龜進行吶喊:“加油?!苯處熂皶r拋出問題:“你們是在為哪只烏龜加油呢?”孩子們眾說紛紜。以此,教師為下一次孩子們給烏龜取名字的活動奠定了基礎,再次促進了主題活動的深入探究。
主題活動結束后會留下一些照片、視頻、調查表、裝飾物等資料來反映主題活動的開展。我們不僅要善于實踐更要注重反思:這個主題活動留給孩子怎樣的印象?家長們是如何看待這一活動的?活動還有沒有可以利用的隱形價值?帶著這些反思,我以“任務”為落腳點,延伸主題活動“我的烏龜朋友”的教育價值。
臨近期末,活動探究也告一段落。放寒假前,我與孩子們一同了解了關于烏龜過冬的常識以及討論“烏龜過冬很冷該怎么辦”,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到要給烏龜蓋被子、穿衣服、圍圍巾、戴手套等。為了讓主題教育價值得到進一步延伸,我把孩子們提到的為烏龜蓋被子、穿衣服、圍圍巾、戴手套等方法以“任務”的方式分配給孩子們,要求他們在家制作保暖東西并照顧好自己的烏龜朋友。孩子們通過為烏龜朋友設計衣服、被子、帽子的同時學會了照顧烏龜朋友,增強了探究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
整個小班探究性主題活動“我的烏龜朋友”既尊重了幼兒的興趣,又讓幼兒在行動中體驗活動,還充分地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者和支持者角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