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歡
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從不同體育實踐課課型的視角,探索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筆者以常見的、值得探究的新授課課型為例,談一談實踐與思考。
一、教會:明確內容方法,學會知識技能
相對于復習課、考核課、綜合課等課型,新授課設計中,教師用在講解與示范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與方法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要更多一些,既要有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并初步掌握與主教材有關動作方法的過程,又要有讓學生明確新授課中與主教材相配套的練習方法、游戲方法等,還要將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的學習滲透于練習、比賽、評價的過程之中。
就講解而言,教師切莫長篇大論、更不能過于深奧,要在講的時間少、講得正確的基礎上,讓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能聽得清、聽得懂、記得住。如,前滾翻教學中,可以用適合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掌握的“一蹲、二撐、三低頭,團身滾動像皮球”的口訣代替冗長的動作方法講解。而教師示范中,則要在示范動作準確、規(guī)范的基礎上,便于學生適時觀察;還要有針對性、適切性,便于學生后續(xù)練習。教師在示范與主教材有關的動作技能時,要正確、規(guī)范且出彩,甚至讓學生羨慕、崇拜教師的運動能力。
傳授練習方法、游戲方法時,教師既要用講解的方法,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通過示范、邀請學生配合示范或用掛圖、多媒體等教學媒介演示的方法實施。對單人的動作,教師可以直接示范,也可以用掛圖作靜態(tài)演示,同時根據(jù)技術動作的特性,還可以用視頻慢、快鏡頭回放等方法演示。如,蹲踞式跳遠、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教師可以用慢鏡頭回放讓學生建立騰空、過桿的空中動作表象,便于學生動作技能的練習與掌握。而對于快速跑、投擲等動作,教師可以進行快鏡頭回放,讓學生觀看到快速用力的動作過程及速率效果。對需要多人配合的動作,教師盡可能地請學生配合進行示范或者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明確練習方法、游戲方法等,然后再通過集中講解、巡回指導的方式加以補充和調整。
教師要學會用相關理論和教學經(jīng)驗作“比較、判斷、分析”。也就是說,要綜合比較講解、示范、講解與示范相結合所需要的時間及可能取得的效果等,從而選擇相對經(jīng)濟、效果相對較好的方法以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方法等。
二、勤練:練習技術動作,促進技能形成
在新授課的技能學習目標中,主要以做出與主教材有關的技術動作或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運用為主,這與復習課、綜合課等課型要掌握、熟練掌握及熟練運用技術動作有所不同。教師要以學習目標的達成為準,安排盡可能多的時間給學生練習,練習內容要緊緊圍繞主教材,除一般準備活動外,力求與主教材相關聯(lián)并為做出相關動作服務。教師要在新授課中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相關技術動作,著力在練習時間、內容、次數(shù)、強度等方面下功夫。
(一)集中與分散練習相結合
新授課主要以先集中練習再分散練習為主,以分散、嘗試練習后集中練習為輔。一般情況下,分散練習的時間不宜太長,通常2~3分鐘為宜,目的是防止學生的錯誤動作形成而不利于糾錯。在集中練習、分散練習后,教師要根據(jù)分散練習時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結合教師在巡回指導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等作精準的集中講解,之后再次進行集中練習。
(二)徒手與有器材練習相結合
新授課往往是先徒手練習,再結合相關器材進行練習。徒手練習的時間、次數(shù)、強度要根據(jù)學生徒手練習的效果而定。如果徒手練習的效果較好,則可以進入結合相關器材的練習。當然,重復單一徒手練習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因此,教師要選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激發(fā)或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從而提高徒手練習的效果。
(三)自主與合作練習相結合
自主練習與合作練習的時間長短、順序先后等,應根據(jù)教材的特性、練習效果而定,教師在教學實施中要適時作出調整。如,前滾翻、后滾翻等技巧類教學內容,從保障安全的角度,往往可以采用2名學生1組進行保護與幫助的合作練習形式。在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動作后,再進行個人自主練習。而籃球、足球運球等球類教學內容,從球性球感練習體驗的角度,可以先進行自主練習,在獲得一定球性球感后再進行合作練習或比賽。
(四)適當增大練習密度
任何體育課都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新授課也不例外。從課的效率提升角度看,在運動負荷適宜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在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和現(xiàn)實條件允許(如天氣等)的前提下增大練習密度。一方面可增加同一時間段練習的人數(shù),另一方面可根據(jù)教材特點、學情等,一組練習與主教材有關動作的同時,另外幾組練習與主教材有關的基本功。如,將學生分成4組,第1組在籃球場上往返練習行進間繞過障礙的運球時,第2、第3、第4組在第1組的起點線后練習原地運球、原地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等基本動作,以提高練習密度,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
(五)協(xié)調動作難度與掌握程度
新授課技術動作練習的起始階段,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能力,可以有針對性地降低或增加動作難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做出相應的動作。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加,根據(jù)學生的需求進行分層教學,可以為運動能力強的學生適時加大練習難度,為運動能力弱的學生適時減小練習難度,從而讓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讓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建立信心,迎接更有難度的挑戰(zhàn)。
三、常賽:比賽促進練習,激發(fā)運動潛能
比賽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與健康學科學習的熱情。新授課也需要“賽”的點綴、“賽”的支持,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以賽提質。
(一)新授課教學比賽的設計思路
新授課中“賽”的設計要緊緊圍繞著“與主教材有關”這一重點進行,要以學生的技術動作掌握和獲得體育知識為主,以掌握比賽的方法與規(guī)則為輔進行比賽的設計與實施。設計中,要抓住教材的特性及與教材有關的運動項目特性進行教學比賽的教學化改造。
1.以“學會動作”為目標設計比賽
圍繞主教材,以學生學會相關動作的目標為出發(fā)點,比一比誰掌握動作快、誰掌握的動作更正確規(guī)范,以及看誰先掌握了相關動作等。如,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新授課教學,可以比一比誰上籃時沒有發(fā)生“帶球走”,誰的腳步動作正確有節(jié)奏感;也可以小組比拼,看哪組的違例現(xiàn)象少等。
2.以“項目特征”為依據(jù)設計比賽
可以根據(jù)與主教材相關的運動項目特性,比一比誰的動作做得好。如,立定跳遠的新授課教學,可以比一比實際跳出的成績,看誰跳得遠;原地側向投擲壘球、雙手前拋實心球的新授課教學,可以比一比誰投得遠等。
3.以“全面鍛煉”為目的設計比賽
從學生身體得到全面鍛煉的視角出發(fā),基于體能補償、復合教材單元等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指導,新授課一般設計與主教材相配套的游戲比賽作為輔助教材。如,快速跑課,可以設計與之有關的迎面接力跑、往返接力跑、換物賽跑等游戲比賽作為輔助教材,旨在動作的運用。再如,投擲課除了設計投擲比遠或比準,還可以設計跑類、跳類的游戲,以提高新授課的運動負荷、發(fā)展下肢力量,旨在體能補償,使學生身體得到全面鍛煉。
(二)新授課教學比賽的實施策略
教學比賽也是體育課教與學的過程,切忌在比賽方法不清、比賽規(guī)則不明等情況下隨便進行比賽。在新授課“賽”的實施過程中,不能為了比賽而比賽。
1.講解與示范的策略
教師要通過講解與示范,讓學生明確教學比賽的方法和規(guī)則。在新授課,教師一般采用講解與示范相結合策略,讓講解變得更為直觀、精煉、易懂,示范要更貼近教學比賽的過程。如,在牽手跑比賽的講解與示范中,教師可以縮短比賽的奔跑距離,牽著1名學生的手跑1個來回。這樣整個比賽過程中的動作方法、行進路線等,學生一看就懂、一練就會,而不再需要教師花費較長時間對路線、方法等進行講解。
2.練習與比賽的策略
在新授課教學比賽實施過程中,一般不宜直接進行教學比賽,而應組織學生先適當練習,同時,要提醒學生不能盲目地追求快、追求遠,而要在學懂弄清比賽或游戲的路線、方法及相關動作要領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學比賽。當練習時有部分學生做不正確或者運動場面較為混亂時,可以多組織1次練習,視情況再進行比賽。同時要注意,不論是練習還是比賽,教師始終要關注學生,適時給予鼓勵、提醒、指導等,對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指出,對存在的危險性要及時糾正,必要時甚至要立即停止比賽。
3.評價與反饋的策略
比賽或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宣布名次并加以客觀的點評。既要肯定成績、肯定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又要提出中肯的意見和進一步提高比賽水平的建議。新授課中“賽”的時間和次數(shù)往往不宜過多,一般采用1~2次比賽即可。因為復習課中,還要根據(jù)新授課的學習效果設計教學比賽或游戲等。
四、評價:學練效果評價,助力學會學習
教學評價是自始至終貫穿于體育課之中的。新授課要把評價學生動作練習與知識學習的成效作為重點,以此幫助學生學會技術動作和相關知識等。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有一個過程,熟練掌握相關技術動作也有一個過程。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新的知識與技能學習中,在短期內不能對同伴的動作掌握情況、練習效果等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因此,新授課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以學生評價為輔,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輔。教師要樹立以評促學、以評促練、以評激趣的觀念,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運用鼓勵式、激發(fā)式的即時評價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對學生以主教材為主的技術動作掌握成效、相關知識學習效果等進行評價,還要將輔助教材的練習方法、配套游戲方法與規(guī)則等是否學懂練會作出準確評價并反饋給學生。
針對體能較為突出、動作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教師可讓其為全班或本組學生進行示范,也可以讓其作為臨時小班長、小組長,帶領其他學生進行練習,形成榜樣的帶動作用。學生新授課學習過程中,在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等方面表現(xiàn)較好時,教師可以作出即時表揚,表揚時聲音洪亮、語言堅定、表情豐富、重點突出。針對部分學生動作不夠規(guī)范到位,以及態(tài)度、情感方面出現(xiàn)細小的問題等情況時,教師可用眼神提示,或在個別輔導時小聲指出,這樣既有利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動作、思想與行為,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尊重,幫助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加以改正。
總之,新授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要緊緊圍繞以“教會”為主要目標,以“勤練”貫穿其中,并注重“常賽”和“評價”相協(xié)同一致,真正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促進學生健康而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