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是寫給他的兒子司馬康的,此文為訓誡兒子節(jié)儉。
文章從一開始就現(xiàn)身說法介紹說:“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并舉了兩個他不喜歡華靡的例子。一是,小時候家里人給他穿上華麗的衣服,他總是羞愧地脫掉走開。二是,當他考中進士赴“聞喜宴”時,只他一人不肯戴花,后經他人指出,說是皇上賜的不能不戴時,他才勉強戴了一枝花。他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接著,作者將當時一些士大夫家宴客的奢侈之風與宋朝初年儉樸作風相對比,嚴正指出:“近歲風俗尤為侈靡!”他認為,這種奢靡的社會風俗,居高位的人雖不能禁止,但也不能隨波逐流,助長這種風氣。
文章的第三部分,舉出宋朝初年的李沆、魯宗道、張知白三個宰相崇尚節(jié)儉的言行并加以贊揚,從而進一步批評了當時的奢靡之風。其中張知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觀點,頗耐人尋味,也難怪司馬光會贊嘆“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接著作者援引古人的話,從道理上分析,闡明“節(jié)儉”和“奢侈”所造成各自的必然結果:儉則寡欲,奢則多欲。寡欲就能夠“謹身節(jié)用”避免犯罪,豐裕家室。多欲則能使人羨慕富貴,敗家喪身,居官必賄,居鄉(xiāng)必盜。由此可見,節(jié)儉和奢侈的結果是迥然不同的。凡是崇尚節(jié)儉的人,就能立業(yè)成名;凡是放情奢侈的人,必定自取敗毀。
文章末了,司馬光諄諄告誡兒子說:“希望你不僅自己按這些教誨去做,你以后做長輩了,還應當用這些事例去教誨你的子孫,使他們知道前輩的作風??!”
司馬光這樣寫了,也是這樣做的?!端问贰に抉R光傳》就說他“恭儉正直”“于物淡然無所好,于學無所不通”。就連他妻子臨終了,也是賣掉家里的田產來安葬的。他本人則是“惡衣菲食,以終其身”。
司馬光如此,他的兒子司馬康后來怎么樣呢?在司馬光的影響之下,司馬康也非常注意節(jié)儉?!端问贰に抉R康傳》記述,司馬康不但“敏學過人,博通群書”,而且“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可見,司馬光對他兒子影響之大。總之,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提倡節(jié)約儉樸的風尚,反對奢侈腐化的惡習,對每個時代都有著積極、進步的意義。但也指出:他提倡節(jié)儉是從維護家族利益出發(fā)的,其觀點是受一定局限的。因此,我們讀這篇文章時,除借鑒其精神外,對其中某些事例,也要持鑒別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