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豆豆
一首“鵝鵝鵝”,讓他成為神童天花板
駱賓王,字觀光,浙江義烏人。他的名字取自《易經(jīng)·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币馑际?,觀光國家的榮耀,有利于成為君王的幕僚賓客。
從他的名字里,就透露出他爸媽對他的殷切希望,長大后要做一個“公務員”。
駱賓王不負眾望,成長為一個天才兒童,7歲那年家里有人來做客,他正拿著小樹枝蹲在地上畫畫,客人看他一副不學無術(shù)的樣子,便提出讓他作詩一首。他起身繞著池塘走了3步,吟誦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p>
白毛紅掌浮在綠水清波之上,不時曲項高歌,不時怡然游水,寥寥18個字,將鵝高傲不凡的模樣描寫得出神入化。
這首詩一出,流傳甚廣,駱賓王變得家喻戶曉,熱度堪比一線流量明星。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們都知道老駱家有個神童小學生,罵自家小孩之前,總要先說一句:“你看看人家隔壁村的駱賓王!”后來,這首由一年級小學生寫出來的古詩,被印在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頁,啟蒙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小學生。
面對寒門難出貴子,他選擇留在寒門
駱賓王的一生并不順遂。18歲時,任小官的父親去世,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到了他身上。4年后,他進京趕考,本想著自己能得到賞識,可是那個年代,寒門難出貴子,在一眾趨炎附勢早就為自己的仕途搭好橋鋪好路的考生中,意料之中地落榜了。
駱賓王為此憤怒發(fā)言:“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意思就是并非我沒有深厚的才學,而是你們這幫人不賞識我。再通俗一點,大概可以翻譯為:老娘獨美,真不識貨!
落榜后,駱賓王在右衛(wèi)軍中,謀了一份差事,但不久就被污蔑,他在背著行李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道王李元慶。李元慶早就聽聞駱賓王的才氣,就請他擔任自己府里錄事一職。
這工作正好和駱賓王專業(yè)對口,奏折一交,皇上就夸道王治理得好,道王聽了開心,非常器重駱賓王,他便讓駱賓王寫一篇自敘,闡述一下自己的才能,本意是便于尋個機會幫他找一份更好的差事。
駱老師一聽就不樂意了,身為一個性格剛直的耿直boy,實在是對這種“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求職方法嗤之以鼻,于是他蘸墨揮筆,寫下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自敘狀》。
“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己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jié),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謹狀?!?/p>
大致意思就是,要是這樣自賣自夸就能找到工作,就能升官加爵一步登天,那朝廷得渾濁腐敗成啥樣啊,我乃一代文人,我的風評一定也會因為這樣的舉動受到影響,所以,誰愿意寫誰寫,我不干!
人家道王一片好心,駱老師這個舉動屬實有點不給面子了,但道王脾氣好,沒計較,就這樣過去了6年,道王去世,駱賓王攜妻兒回到兗州,開始追求詩和遠方。
生活從來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堅持和信仰
但生活的重擔還是讓他妥協(xié)了,畢竟面包和牛奶才是生存之道,他經(jīng)歷了求職、入職、離職的多次循環(huán):擔任過奉禮郎,后又棄筆從戎,投身沙場,把他對當時武則天涉政的不滿、對自己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淋漓盡致地融入在《易水送別》里:“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p>
最后幾經(jīng)波折,他在52歲那年做了侍御史。這個職位相當于朝廷檢察官,不僅容易得罪人,一不小心還會受到牽連,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塊極其燙手的山芋,但駱賓王不怕,繼續(xù)和武則天對著干,屢次上書懟她,任職期間懲治了不少武氏黨羽。
武則天覺得他有點煩人,就暗中派人提點他不要多生事端。駱賓王不僅拒絕了,還把這事捅了出來。這下武則天徹底無語了,這人咋這么掃興?算了,不幫我,我也不能給你機會去幫別人。于是,駱賓王因為多次上疏議論朝政,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一片衷心赤誠無處揮灑,激憤難言,寫下了《在獄詠蟬》這首著名詩作:“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哀嘆自己就和蟬一樣,想唱也唱不出聲,想飛也飛不高,都沒有人相信我品行高潔,又有誰能幫助我證明清白呢?
好在次年新立太子,大赦天下,駱賓王才得以出獄。
一篇熱搜榜一的長文,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出獄后,駱賓王發(fā)現(xiàn)很難憑借一己之力打倒武則天,正好徐敬業(yè)找到駱賓王,請他加入自己的反武則天聯(lián)盟,兩人一拍即合。駱賓王寫下了言辭犀利、激蕩人心的絕世之作《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文中直指武則天出身卑微,作風不端,喪盡天良。
武則天一聽,給整笑了。什么千古詩人,什么高潔之士,不過和路邊瞎扯兩句閑言碎語一不小心押上韻了,就自稱詩人的小嘍啰們一樣,就是詆毀謾罵說話難聽點唄,啥也不是。但越往后看,武則天的臉色越凝重,尤其是聽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時候,她坐不住了,不怒反悲,自己竟錯失了如此人才,郁悶極了,有氣沒地方撒,就罵宰相:“有如此才不用,宰相之過也?!?/p>
檄文的后半部分,話鋒大轉(zhuǎn),向李唐舊氏及其文官武將提出質(zhì)問: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先帝的墳土尚未干透,你們就已經(jīng)把忠誠都忘了嗎?你們要記得,這國家,姓李,不姓武!這些話煽動性極強,以至于徐敬業(yè)把這篇檄文發(fā)在了“微博”上,只一夜之間,便占據(jù)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一,且熱度居高不下,瀏覽量、轉(zhuǎn)載量無數(shù),收獲了十萬雄兵和民心。
可戰(zhàn)場上的事情,并不是光有豪情壯志便可大勝而歸,徐敬業(yè)的一腔孤勇終是不敵武則天兵力百萬,連失兩州,只能倉皇逃命。
臨到最后,徐敬業(yè)還與駱賓王約定,待他重整旗鼓歸來之日,請駱賓王定要再次助他一臂之力。茶尚余溫,徐敬業(yè)被身邊早已反叛歸于武氏的親信取了首級,至此這場只有3個月的起義徹底完結(jié)。
直到生命終結(jié),駱賓王依舊沒能實現(xiàn)名字中“賓于王”的愿望。他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堅守戰(zhàn)斗了一生,歷經(jīng)了坎坷波折,只覺得懷才不遇,卻從沒后悔過自己的任何選擇與行動。駱賓王是個如此才華橫溢的人,在我看來,他因為耿直的性情失去了太多仕途上的機遇。
但我想,如果他再一次回到7歲那年的池塘邊,在被長輩要求即興吟誦詩文時,他一定還會不假思索地再次吟誦出那首千古絕唱,一次又一次地贊頌鵝的高傲與不凡。